明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1年1月31日下午14:30-17:00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0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姓名。考生要认
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霈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2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
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杨柳万条烟”、
“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
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
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
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服于直指的意义就愈
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
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
的
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材料
中国古诗意象和言意、意境范畴对举,这都可理解为一种达意之策,从“言”到“象”
再到“境”,可看作符号载体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由此角度,可把意境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
畴的最高形态,其指向由意象构成的意义空间,“境”可超越实在之“象”,指向象外之“境
因而,中国诗学美学之意象就是“意”附加于“象”之上并最终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过程
亦即作为物符号之“象”的符号化过程。在此首先应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之意象有一历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时性形成过程,即“意”之附着于作为符号载体的“象”有一个历时性形成过程,比如熟知
兰”“竹”等意象最初作为纯然之物而存在,落入人之意识中经过历代文人的洗
练运用而逐渐承载因定的情感内涵和情绪氛围,逐步完成其符号化,在此过程中又践行了符
号化之片面性原则。如对“梅”进行符号化时会将其诸多特点忽视而只择其开花时令一一严
寒的冬天这一特性加以突出。对符号的接受以及由此基础上的阐释以此为前提进而完成整个
符号化的过程一一中国古诗意象在其形成中对接受阐释者巳经进行了一次限定。其次,“象
符号化的过程,意象之“意”、象所携带之“意”还经过了双重的限定。其一,中国古诗意
象中之“意”有其文化之意,即特定诗歌意象的形成背靠的是整个中华文化系统,它绝非孤
立割裂的“意”;其二,其意义形成机制还包含如读书人、传统士大夫等特定群体的判断取
摘编自向丹《符号学视阈下的东西方诗歌“意象”探微》,有删改)
材料三
英美意象派诗
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古诗与他们的
艺术主张相吻合。开意象派风气之先的庞德在没有接触中国诗之前,曾提出过不少诗歌主张,
指出诗歌创作要有“鲜明的细节”,挑选一个或几个意象并使其中主要的得以突现,提出诗歌
语言的简洁化和直接化等问题,指出“意象本身即是诗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运用使诗歌具有了简约美、含蓄美的特点。简约与含蓄是中国古诗
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诗人们追求意象单纯而丰富的美的境界,尽量通过绝句、律诗等
形式,以最简练的诗行展现广阔的空间跨度、漫长的时间跨度,将自我无比深沉的感慨浓缩
凝聚在短小的诗行之中。诗人大多不愿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多重意象的并置、复叠,做到“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呈现出意象含蓄美、朦胧美。意象派诗人非常欣赏中国古诗这一特,
并把“简练、浓缩、含蓄”写进了意象派宣言之中。庞德对这一要求非常重视,一再强调
凡与诗歌表现无关的文字绝对不能出现
美意象派与中国古诗一样,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庞德认为,“诗必须以意象为主”,并
赞赏中国诗的“不说教,不加陈述”另一位意象派的代表诗人休默也曾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希
望诗脱离死板的符号式的语言,而运用一种视觉的具体的语言。庞德、休默等强调的都是意象
的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弃绝抽象的词藻和陈述、议论的语言,让事物及经验自行呈现.
(摘编自苏晖《异质文化中的艺术借鉴》,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文字要求不同于科学的文字,它不限于直指的意义,常常在于它的联想的意义
B.中国古诗意象是作为物的符号载体“象”和“意”有机融合并不断符号化而形成的
C中国古诗意象受到了整个中华文化特定系统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取向的双重限定
D.中国古诗追求意象单纯而丰富,常将多重意象并置、复叠,使其呈现出含蓄美、朦胧美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