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基本理念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竹石》一诗中,诗人借助竹子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品质,其思想内核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较好的启蒙价值。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借助诗人的生平资料以及历史上关于“竹”的意象的“君子”之意,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了竹子坚韧不拔、坚定顽强的品质,体悟了诗人通过竹子所寄托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品质,逐步引导了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竹子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本诗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教学目标】
1.认识“燮、劲”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咬定、破岩”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根据注释,借助想象,理解古诗的含义并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咬定”等词语的语言特点,揣摩文章表达的深层意义,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4.借助“竹”之意象诗词的分享,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竹子坚韧不拔、坚定顽强的品质,体会诗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志向。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自读自悟”学习古诗。《竹石》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竹子为历史上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意象,六年级学生也有一定能力通过搜集,在对比学习中,体会诗人托竹子所言的个人志向,在遨游诗词、对比学习中,体会我们中华民族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古诗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学习的方法理解古诗及其深层含义。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音诵读、唱诵带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读悟结合。
4.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古诗大意,体悟诗人所寄托精神情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岁寒三友”
出示课件指的是,哪三友?
2.“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过渡:你发现了吗?“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竹有关。
3.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1.课前已经安排大家搜集作者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出示诗人简介。
(二)解诗题
1.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2.题目《竹石》怎么理解呢?
3.明确:竹石,指的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三、品诗句,悟诗情
1.学习古诗有三部曲,还记得是哪三步曲吗?
明确:知音、明意、悟情
2.指名读古诗。
3.这首诗中,有几个多音字,特别容易读错,你能提醒一下大家吗?
指导“还”(hái),仍旧;坚劲jìn,坚强有力。
4.齐读古诗。
5.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好办法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结合注释、边读古诗边想象。
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跟同桌互相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交流汇报,说明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
7.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思考: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8.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坚定顽强的呢?
生交流汇报
过渡:你知道吗?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早已在地下萌芽。当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像一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欣长的竹干,虽然纤细,可并不孱弱。狂风怒号,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它肆无忌惮地吹刮在山间旷野,竹子也被这无止息的风吹得四处摇摆,难以呼吸,但它仍然在心底高呼,出示: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9.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只是在说竹子吗?
生交流汇报
明确:郑板桥,寒微之人,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坎坷。诗中的竹实际神也是郑板桥的化身。
10.这首诗也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
11.拓展郑板桥关于竹子叶和竿的诗句。
总结:对于郑板桥而言,竹子的一枝一叶,都饱含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也饱含着他对理想的追求,所以他才一直写竹子,画竹子,画出竹子的劲节,写出竹子的精神。他也正是借竹抒发自己的理想,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四、“竹”之意象拓展
1.竹子修长而又挺拔,形象美好,其实很早就被比作君子。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诗句或故事记载。你还查阅到了哪些关于竹子的诗句或典故呢?
生交流汇报
2.拓展:“竹林七贤”、《兰亭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苏轼“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引出苏轼《定风波》,感受托物言志,苏轼同郑板桥一样表达咬紧牙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3.补充:
(1)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王徽之痴迷竹子的故事。
(3)带着对“竹子”意象的感受,齐读《竹石》。
(4)播放《竹石》唱诵,跟唱。
4.作业:搜集关于竹的诗句,对比学习竹子的精神。
板书设计:
坚韧不拔
竹石
坚定顽强
PAGE
5(共27张PPT)
部编版
竹
石
语文
六年级下册
岁寒三友指的是?
花中四君子指的是?
【清】
郑燮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曾任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扬州八怪”之一,一生只画竹、兰、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其中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竹石》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题画诗。
郑燮
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知音
明意
悟情
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步曲吗?
【清】
郑燮
知音
你有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
明意
1.结合注释
2.想象画面
用你喜欢的方式,
说一说诗的意思。
【清】
郑燮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透过这个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再来读读古诗,
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坚定顽强?
【清】
郑燮
同学们再来读读古诗,
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坚定顽强?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悟情
叶
竿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诗经
七贤
羲之
徽之
苏轼
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
淇奥》
竹林七贤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注释:两个“任”字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清】
郑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