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认识图形(二) 补墙砖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认识图形(二) 补墙砖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4 15:0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图形(二)
亡羊补牢
— —补墙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补墙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亡羊补牢的故事,从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砖墙的排列规律,并讨论归纳总结出解决“缺了几块砖”问题的方法。
3.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砖墙的排列规律,学习并掌握解决“缺了几块砖”的方法,掌握补墙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你能找到下面物体所对应的不同的面吗?
生:这是一块长方体形状的墙砖,它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是相同的。它的表面有3组不同的长方形组成。
师:请同学们连一连。
讲授新知
(一)、故事导入
师: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由问题导入: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羊,有一天夜晚他的养圈破了一个窟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开始讲故事)
(二)听故事,学故事。
1.听故事,猜想故事进一步的发展。
当故事进行到第一天晚上牧羊人丢羊后提问学生两个问题,问题1:牧羊人为什么丢了羊?问题?等他发现羊丢了后会怎么做?设置选项相应的答案,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的心中的答案。(交流互动,加深学习印象)
2.继续听故事,证实自己的判断。
在故事中得到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没有及时修补羊圈。同时引出第问题3:第二天晚上他又丢羊了,他发现后是否修补羊圈?设置选项学生做出判断。
3.听完故事,证实问题3的判断:第二天牧羊人发现丢羊后及时补上了窟窿,并提出问题4:牧羊人是怎么修好羊圈的?
(三)、在故事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算一算、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来供学生选择解决问题。
1.用“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故事:牧羊人的养圈破了个窟窿所以丢了羊,后来他及时补上了这个窟窿,所以羊从此再没有丢,你们知道牧羊人家的养圈的窟窿补了几块砖吗?数一数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和同学交流一下,用数一数你会怎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墙砖的排列规律:
(1)每一层砖的数量相等,两个半块等于一整块;
(2)第1、3、5、7单数层排列相同,第2、4、6、8双数层排列相同。
引导学生根据不缺砖的一层来判断每层各缺少多少块,然后把各层缺的块数相加,得到砖缺少的总块数。
2、在故事中探索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真能干,帮牧羊人算出了需要补得墙砖,不多不少刚好,但是牧羊人是通过画一画算出来的,你知道他是怎么画的吗?
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这面墙。先补横线?还是先补竖线呢?应该怎么补才对呢?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
先补横线,再补竖线,补竖线时要隔一层画一竖。
学习小结:
牧羊人修好了羊圈,从此,再也没有丢羊,这就是说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从故事中你是否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感谢你们的学习!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故事听完了,“缺了几块砖?”的补墙问题你学会了吗?快来试一试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你赶快说一说吧。
请学生说一说,教师最后总结:
1.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故事;
2.学到了知错就改的做人道理;
3.解决问题要仔细观察,多动脑;
4.补墙砖的方法:
(1)观察墙面的排列规律,通过墙面规律动手操作。
①数一数、算一算,把每行所缺的砖都加起来。
②画一画、数一数,先做好图,再数一数,数出总数。
(2)得出正确答案,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