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鹰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4 18: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鹰潭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 二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⑴请按照题号顺序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另附的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在此试题卷上答题无效。⑵考试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C.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D.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火了,朋友圈呈现刷屏之势。这是一个文博探索和普及性节目,由张国立担任主持人,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几个明星来担任国宝守护人,负责介绍该国宝,并在小剧场中扮演某个角色,还原该国宝的前尘往事。《国家宝藏》在豆瓣上的评分都达9.5分,与《见字如面第二季》一并成为今年国产最高分的综艺节目。
有一年的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说得好,“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的意义在于“藏品”,也在于“沟通”——让公众经由它实现与文物的沟通,并经由文物,实现与历史的对话、与先人的情感交流。《国家宝藏》火了,就在于它成功完成了“沟通”这一使命,让文物抵达公众,让公众了解文物。
看了第一期节目,一个感觉就是“燃”。无论是舞美效果、配乐还是节目编排,再挑剔的观众都会心服口服。《国家宝藏》在这些外在形式方面做得足够精致、大气、动人。但更具巧思的是其推介文物的方式。明星守护人的设定,让严肃的节目有了娱乐的外壳,公众更容易亲近;小剧场的演出,轻松、有趣、形象,有效传递出了文物的历史背景;最后通过漫山遍地采矿的颜料传承人、故宫志愿者、战火中辗转护送文物的家族等素人故事,严肃科普文物的技艺和其他历史信息,并传递一种向匠人礼敬并求索国魂的虔诚精神。
由文物抵达历史和文明,并转化为一种滋养现在和未来的“甘泉”,《国家宝藏》成功激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潜在热情,以及一种文化自豪感。
《国家宝藏》的确是精品,但遗憾的是,普通观众更青睐的依旧是不用费脑费力、娱乐休闲的综艺节目,如何在保证文化品位的前提下,让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普罗大众喜欢并接受?还任重道远。
(摘编自2017年12月7号《新京报》)
材料二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去年年底,央视一档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火爆全国。
?九大国家级历史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走”出陈列馆,登上电视屏幕,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每一期的《国家宝藏》都被称为中国的“博物馆奇妙夜”。同时也激起了亿万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以及对中国深厚文化精神的自信。
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建设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 “让文物活起来”。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近些年,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不稀奇,如《国宝档案》、《鉴宝》、《寻宝》等,但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而《国家宝藏》则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形式的创新是这档节目受到如潮好评的根本原因之一。甚至很多90后00后看完之后竟有“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的感觉,这就是对中华文明最好的继承和传承。
?对于文化自信的养成,节目的主要负责人吕逸涛表示,“我们的节目内容强大,传播广泛,好评如潮,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表达。走出去让世界认知我们的能力,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文化走出去’,我们的强国策略之一。现在很多海外机构版权购买方已经在洽谈我们节目的版权模式,希望购买后复制到他们的国家去落地生根。原来是我们买别人的东西,现在我们的原创力也达到了让西方国家来引进我们的文化产品模式了。这正是中华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具体表现之一。”
关于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东西,你要从知识层面有一个广泛的全民性的普及教育,同时我感觉国家应该推出更多的宣传推介,中国的国学经典、民间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东西作为一个积累,让大家真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的文化财富是庞大的,目前,这种系统化建设还不够。博物馆的教育,严格来讲是中小学的教育。应该让中小学生多到博物馆去看看,国家民族的历史,中国有哪些国家宝藏应该是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现在我们的观众感觉突然间有这么多宝贝。”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景喜猷还谈到了社会层面文化自信建设的问题,“在习总书记提出的4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中央也下发了文件,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但到地方层面,落实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他还说,“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需要地方从点滴做起。地方政府需要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应有的资源和力量。”
文化自信从每寸土地、从每个人开始,从点滴传承做起,正如《国家宝藏》宣传片中的表述:守护历史,选择未来。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新文化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的热播,吸引了大批观众,但这些普通观众更喜欢的依旧是娱乐休闲的综艺节目。
B.《国家宝藏》成功完成了“沟通”这一使命,所以让文物抵达公众,让公众更了解文物。
C.《国家宝藏》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做得精致、大气,而且在推介方式上也极具巧思,让很多挑剔的观众都心服口服。
D.与其它以平实叙述为主的国宝类电视节目不同,《国家宝藏》首次将博物馆拉近综艺,使形式更加创新,因而广受好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推介文物的方式有设定明星守护人,演出小剧场、素人故事以及舞美效果。
B.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作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主要分析《国家宝藏》一夜爆红的原因,材料二则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侧重讲如何培养对中国深厚文化精神的自信。
C.正是因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使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D.中华文化软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很多海外机构版权购买方已经购买我们节目的版权模式,希望能到他们的国家去落地生根。
6.对于所拥有的博大深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精神,我们身处的社会和每个个体该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自信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旗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大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大槐树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7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8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15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雨后的早晨,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偾张。靠着当年那股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
B.“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C.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
D.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
8.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9.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百九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宜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藩邸,指漕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爵赏,是指有一定爵位的公卿给予下属或同僚的巨额赏赐。
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C.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子苏干刺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D.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5 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家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赏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也不仅是诗入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两句对仗工整,“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
D.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15.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 ???????????, ??? ??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2).杜牧在 《阿房宫赋》中,用“ ????? ??????????, ?? ???? ????????”两句强烈地抒发了对秦朝统治者横征暴敛及挥霍无度行为的愤慨和无奈。
(3)?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 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在不断演变。短视频的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逐渐接近现实。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关人士希望知识界人士能通过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15秒到1分钟的时长里,以 而又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用户享受知识普惠所带来的益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容量、传播通路变得日趋多元。( )——让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提升知识的功能价值。2018年11月15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抖音公开课”教育扶贫活动,深度走访贵州省“益童乐园”站点,以抖音视频为“教具”,用 的形式向当地学龄儿童现场讲授地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科普知识。对于处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而言,抖音上 的科普内容,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能够“走出”深山,去探索外部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口耳相传 短小精悍 寓教于乐 妙趣横生
B. 薪火相传 简明扼要 寓教于乐 妙不可言
C.薪火相传 短小精悍 深入浅出 妙不可言
D.口耳相传 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 妙趣横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B.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使知识原有的高深、祜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义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C.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D.短视频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使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
B.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短视频的最大价值在于知识的沉淀与传播
C. 短视频的最大价值是知识的沉淀与传播,从而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
D.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是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快递并非现代专属,古已有之。最早的“快递公司”出现在秦朝,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文书,称为“驿传”。到了汉朝,“驿传”逐渐走向成熟, ① :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同时,政府还将所传递的文书按照不同等级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和时间传递。到了隋唐时期, ② ,规模继续扩大,出现了以京城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格局,就连一些边远山区也设有“网点”。当然,既是“快递”,那在速度上肯定有所要求。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可见, ③ 。
21.给下面新闻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今天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教师惩戒权具体的实施细則,将尽快出台。接下来,将从对学生的关爱和保护以及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出发,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等,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亚洲国家生长着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时间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第六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到达30米的高度。神奇的成长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鹰潭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选项分析】A项,“一般情况下”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不是“一般情况下”,而是“有的时候”“有时”;B项,“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首句可知,原因有多种,原文并没有说“形式”是“主要”原因,只是“先说形式上的原因”;D项,以偏概全,“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只是杜诗内容博大、质朴在形式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等方面的原因。
2.B
【选项分析】“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错误。文中对应部分虽然有引用,但作者的目的是列举实例,引用的内容并不是重点,所以这部分采用的主要是例证法;且文中在论述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D
【选项分析】A项,“诗的句式都是……”扩大范围,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句式都是整齐的……固定的节奏”指的是一般流行的五言诗和七言诗;B项,“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且分析可知,杜诗和苏词中的五字句都是二三的节奏;C项强加因果,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二者是并列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4.B错误,强加因果
5.B
【选项分析】A无中生有,不包括舞美效果;
C曲解文意,原文是“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 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C错;
D“已经在洽谈购买”,还没购买。本项将未然变成了已然。错误。
6.①将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②建设文化自信要使形式不断创新。
③建设文化自信要从知识层面有一个广泛的全民性的普及教育。
④建设文化自信,地方政府需要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应有的资源和力量。
每点2分,答到3点即给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5分)
答案:7.C
解析“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并不是插叙内容,而是小说的正常叙述。
8..①可以节省大量的篇幅,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冲啊—一刘长安,冲啊!”回忆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②能突破实际的画面限制,给读者留下情节空白,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耳边仍时常响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仍”、一个“就”就能调动读者想象当时战场的氛围。
9.①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标题将长安爷的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②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旗魂”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③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长安爷的精神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
解析:“自苏州刘家河泛海”是“至福建”的状语,所以在“泛海”后断开不如不断开。“首达占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以次”是按次序的意思,是“遍历”的状语,所以应在“占城”与“以次”之间断开。“宣天子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该断开。如果在“其君长”前面断开,则“因给赐”没有宾语。
11.B爵赏,爵禄和赏赐。爵在此处应为动词加封官爵;赏在此处应为赏赐,也是动词。
12.B;以伏兵属无中生有。
13.(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被动句式、震、日各1分。句意2分)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凡、莫、盛称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炫)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 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阽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D; 解析:1).“物是人非”不准确,主人逝去后小堂荒凉破败,墓冢无人管理,石雕麒麟倒卧在地,这些都不能说是物是人非,应该是物人两非的惨象。
15.(1)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国家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情感: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兴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曲江二首》(其一)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写诗人惜春的情绪。诗人说:一个花瓣被风吹落就感到减却了春色,透露出春天消失的消息,使人哀伤;可如今,正面对着“风飘万点”的残酷现实,怎不更令人愁苦?“减却”,减掉。“却”,去,掉。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么被风飘走的花儿更值得爱惜,然而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吹走,将要飘尽了。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即第四句诗所说:一片花飞愁,万点飘飞更愁,残花将尽愁上添愁,故“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莫厌”,不要嫌弃。“伤多酒”,因喝多了酒而伤身。“伤”,因………而伤身,因动用法;“多酒”,即多喝酒。“入唇”,入口,进嘴;“唇”,借代口,嘴。全句诗的意思说:不要嫌弃多喝酒而伤身还要喝酒。正面的意思即多喝酒来消愁吧!只一落花,连写三句,反复层递地写,而且是不避伤身地借酒消愁,这究竟是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感于难以直陈的人事问题呢?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翡翠”,小鸟名;“麒麟”,传说中的吉祥兽名,这里指墓旁的石刻。诗人的目光随着花瓣的飘落移到江面上,看到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居着翡翠,何等荒凉!目光落到花园边,看到原来雄踞高冢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上,多么寂寞!可见安禄山叛乱之后,曲江往日的盛况还远没有恢复。面对着一片惨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让虚浮的荣耀束缚住自己。“行乐”即享乐,是“莫厌伤多酒入唇”的一中变式说法。“细推”,仔细推究。“物理”,事物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诗中指大自然和人事的兴旺盛衰自有其规律,非一人之力所能。“浮荣”,虚浮而不实际的荣耀,这里指做官,暗指左拾遗的小官。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体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口耳相传:以口说耳听的方式传授或流传。该空所在句子意在强调传承方式,应选“口耳相传”。简明扼要:形容说话、写文章简单明白,能抓住要点。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②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由“在15秒到1分钟的时长里”可知,应选“短小精悍”。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结合语境,该空强调“形式”而非“内容”,应选“寓教于乐”。妙不可言:美妙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该空后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语境,应选“妙趣横生”。
18.C;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中途易辙。“知识……印象得到改变”部分将主语换成了“知识”,原句主语是“短视频”。B.成分残缺。“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前缺少介词“以”。D.搭配不当。“使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受众”中的“使”属介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将”。
19.A本题考査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结合选项及文意可知,括号后的句子是对“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的进一步解释,补写的句子后半句应以“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结尾,由此可排除B、D两项;C项语意不通,前半句的主语是“最大价值”,与后半句不搭配,排除C项。
20①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②“快递”业发展十分迅猛;③唐朝对快递速度要求很高;
解析:段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快递(业)”,是按照时间顺序表逑每个朝代的具体特点的。第①空,根据前文的“成熟”及后文的驿传的设置、传逆文书的等级和传逆规矩分析可知,空格的内容应该是驿传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第②空,从出现以京城为中心等内容看,空格的内容应该是快递业务发展迅速;第③空,从岑参诗歌的角度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得出的结论,即唐代对快递速度要求很高。
21.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即将出台。
解析:本则新闻有两句话,第一句点明《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内容: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第二句话是吕玉刚对“意见”的内容具体阐述:教师惩戒权具体的实施细则将尽快出台;如何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一句话新闻主要是概括出“行为主体做了什么”,本则新闻的行为主体明显是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关键信息是“即将出台”,在20字之内表述清楚即可。
四、作文(60分)
解析:学生作文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毛竹的“魔法生长”,动力在于目标的坚定、长远。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这样的人注定难成大器,这样的发展注定不可持续。毛竹并不追求尽早“露头”,它把目标锁在5年后,才成就了日后的速度和高度。人生当着眼长远,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晕头,不被暂时的小成小就遮望眼。
(2)毛竹的“魔法生长”,源于基础的深厚、稳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水底八分之七冰山的支撑,哪有水面八分之一冰山的风光?只想做露出水面那八分之一冰山,注定从高空摔下、遍体鳞伤。毛竹用长达5年的时间培养“根系”,才有了日后的“魔法生长”。人生当立足当前,埋头做事,不做“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3)毛竹神奇的成长方式,让我们看到默默奋斗的精神。空有远大理想,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遭遇猜疑误解,忙争辩表白,光阴匆匆过。人生多半时间是沉寂的,耐过“黎明前的黑暗”,待到高耸的“30米的高度”矗立在人们眼前,一切都不辩自明。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成长的秘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