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电功和电功率第4节电流的热效应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电功和电功率第4节电流的热效应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05 13:2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章第4节《电流的热效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流的热效应》是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的关系,二是电流的热效应的应用与控制。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它是对电能、电功率的一个应用的总结,也是对家庭用电安全部分的一个铺垫,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知道什么是电流的热效应及其电热现象的实质。了解焦耳定律。知道电热现象的应用和控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论证电热现象跟电阻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数学分析的方法的意义。
经历电热现象跟电阻之间关系的验证实验设计过程,领悟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方法、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证据的收集、步骤的安排等因素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和实验验证的兴趣。
能从利弊两个方面认识电热现象,体验辩证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
3、难点和重点
引导学生从探求中发现,在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电流产生的热与电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初步探究能力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二、说学生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电流产生热效应跟电阻的关系,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主动探究法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四、教学设计理念
1、体现“教师是牧者而不是纤夫的”教师观
生本教育思想认为,教师是牧者,而不是纤夫,教师的责任在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让学生在主轨道内纵情想象,寻找知识的绿洲,通过自己的努力,驰骋于求知的原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活动设计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探究方法、步骤,提高学生科学和探究能力。
2、体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物理教学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当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与生活相关,才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情感,内心动力才能有效转化为学习效率。在学习开始,创设电视通电发热的情境,同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生活中。
3、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物理教学的目标不能把知识作为唯一目标,而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焦耳定律的实验中,组织学生大胆猜想、设计、观察、讨论、总结,通过学生看、听、议、想,多种形式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焦耳定律的推导及电热的作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发现知识,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展示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自由畅想,纵情发展,谈及所思,做其想做,放飞他们的心智与心灵,学生快乐着、进步着。
4、体现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研究方法及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认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进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分析现象的能力及表情答意的能力。
五.说过程: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视频材料引发学生思考,爸爸通过什么现象发现了孩子看过电视?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从能量转化角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的用电器(热得快、电热杯、电烙铁、电饭锅、电风扇、电视机、电灯等)引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电流的热效应
2.探究学习:(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图片,电炉丝通电后热得发红,可与它相连接的导线却不怎么热,为什么?小组讨论,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与电流I的大小有关(2)与电阻R的大小有关;(3)、与通电时间t有关。
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I、R、t三个量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呢?
先让学生讨论,为使问题简化,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电流产生的热量看不见,如何转化为看得见的现象?
可以通过它产生的热量用来加热物体,利用物体吸热以后的现象判定产生热量的多少。
(3)、制订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设计研究方案、画出研究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1)I、t不变,甲的电阻大于乙的电阻观察实验,此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2)保持t、R不变,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3)I、R不变,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5)、归纳总结
更换实验条件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在I、t相同时,电阻大的导体产生的热量多,t、R相同时,电流大的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在I、R相同时,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呈现:焦耳定律的结论与公式、单位
3、自主学习
如何推导焦耳定律?
电热有哪些有利的方面与不利的方面?
为了防止电热造成危害,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交流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基本应用:1.导体的电阻是2Ω,通过?2A的电流时,1min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
2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3.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铁丝、铝丝和铜丝各一根串联在电路里,通电一段时间后??????????????????产生的热量最多。
4.将一台“220V 100W”的电风扇、一个“220V 100W”的充电器、一把“220V 100W”的电烙铁分别接到220V的电源上,在相同时间内,通电后产生热量最多的是(   )
A、电烙铁 B、充电器  C、电风扇  D、一样多
5.电熨斗通电很烫,而连接电熨斗的导线却并不怎么热,这是因为(   )
A.线不绝缘保护层,能隔热??????????????????????B.导线散热快,所以温度低?
C.通过导线的电流小于通过电熨斗的电流?????????D.导线电阻小产生的热量少
5、点拨提升.(1)、有“220V 40W”的电烙铁,接在220V的电源上,该电烙铁每分钟产生的热量是多少J?每分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J?(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情况下,Q=W)
(2)、一段导体的电阻为10Ω,1分钟内产生的热量为2400J,求通过电阻丝的电流为多大?(正确进行公式变形)(3)、想想议议
6、走向社会:家庭中电热危害的预防
五、教后反思:?教学流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能轻松融入课堂活动中,各环节过渡较流畅,实施得也很顺利。课堂的预设环节自然流畅,但缺少了些动态的生成部分,使得课堂中迸发出的惊喜不多,创新部分有些缺失,学生参与率及兴致有待强化、提升。实验探究部分的实验可见度不高。设计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思路及电路图的分析还可细致一些,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