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袁珂《女娲造人》
驱遣我们的想象
Drive our imagination away
叶圣陶
走近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写作背景
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字词积累
nǐ
桥堍
驱遣
怅然
契合
忧惧
苟安
拘泥
旷远
无可比拟
tù
qì
qiǎn
chàng
yōu
gǒu
jū nì
kuàng
歌谣
海啸
yáo
xiào
字词积累
【不声不响】
不说话,不出声。形容不发出声响。
【得意扬扬】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整体感知
Holistic perception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复习议论文结构
尝试按此思路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一
(1~4)
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
二
三
(5~13)
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接触作者思想。再以一诗一文为例。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14)
得出结论: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解除作者所见所感。
精读课文
Intensive Reading
文艺与文字有何关系?
精读第一部分,思考:
文字出现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
印刷术发明后,文艺成为文字的集合体。
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作者论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是为了引出什么观点?
精读第二部分,思考: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精读第二部分,填空:
作 者
读 者
文 字
有所见所感
具体描写
想象安排
审查文字
适当删减
将自己融入作品
将文字想象成画面
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精读第二部分,思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从字面意思或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则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在想象中睁开眼睛,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
反
正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白蒙蒙的海面上……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高尔基《海燕》
·单就字面去追问,也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与文中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种愉悦感。
反
正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学以致用
learn in order to practise
文中有许多句子,在写作与阅读等方面都具有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找出一两句,说说你获得的启示。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我悟:
写文章不能随意拼凑,须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因而我们在写作之前应理清思路、写好提纲。
学以致用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我悟:
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学以致用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我悟:
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还要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拓展阅读:
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的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古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与大家分享。
学以致用:
李凭箜篌引
[ 唐 ]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赋无形于有形
·想象画面
·融入情感
感谢聆听
Thank you fo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