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课注意事项
1、4:30-5:10准时上课;5:20-6:00自习课;
2、准备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双色笔
3、互动大家积极回应,全程在线
4、有问题可及时提出解决
5、双手扶于桌面,双脚立于地面,手不离笔,笔不离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年;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除此外他还有一个我们未曾了解的形象:他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3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重点)
2、了解作者和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3、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内容。
4、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重点)
5、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敬仰和怀念之情。(难点)
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共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文题解说 回忆鲁迅先生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的说回忆录是追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价值。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
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作者简介
nǎi
萧 红
(1911—1942)
主要作品:
《生死场》
《马伯乐》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来电吊唁。22日,送葬群众多达数万人。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创作背景
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
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1、时间15分钟。
2、完成内容:下面六个问题。
3、要求:
黑笔作答 独立完成 迅速、准确
思
1、给下列字注音(抄到笔记本上全部注音)
咳嗽 筵会
舀 抽屉
阖 踌躇
虔诚 抹杀
紊乱
唠叨 调羹
揩 校对
草率 疙瘩
第一部分(第1段)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
第二部分(第2段)( )
第三部分(第3-13段)写作者到鲁迅家做客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4-17段)( )
第五部分(第18-23段)受鲁迅先生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第六部分(第24-26段)( )
第七部分(第27-30段)写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和校样不以为意
第八部分(第31-34段)写许先生的忙碌
第九部分(第35-40段)( )
第十部分(第41-42段)写鲁迅先生休息
第十一部分(第43-54段)写鲁迅先生工作休息情况
第十二部分(第55-60段)( )
第十三分(第61-63段)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整整齐齐
第十四部分(第64-67段)写鲁迅先生工作很忙无暇休息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段意补充完整
3、文中描写了鲁迅的哪些生活片段?
4、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5、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最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6、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
1、时间7分钟。
2、完成内容:上面六个问题。
3、要求:
红笔订正 使用普通话 迅速、准确
议
我行我上
1、时间7分钟。
2、完成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3、要求:
主动申请连麦
独立完成
迅速、准确、使用普通话
1、给下列字注音:
咳嗽 ( ) 筵会( )
舀 ( ) 抽屉( )
阖 ( ) 踌躇( )
虔诚 ( ) 抹杀( )
紊乱( )
唠叨 ( ) 调羹( )
揩 ( ) 校对( )
草率 ( ) 疙瘩( )
ké sou
yán huì
yǎo
chōu ti
hé
mǒ shā
wěn luàn
lāo dao
tiáo ɡēnɡ
kāi
jiào duì
cǎo shuài
ɡē da
qián chénɡ
chóu chú
第一部分(第1段)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
第二部分(第2段)写鲁迅先生轻捷的走路。
第三部分(第3-13段)写作者到鲁迅家做客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4-17段)写鲁迅先生和作者开玩笑。
第五部分(第18-23段)受鲁迅先生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第六部分(第24-26段)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人。
第七部分(第27-30段)写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和校样不以为意。
第八部分(第31-34段)写许先生的忙碌。
第九部分(第35-40段)写鲁迅先生看电影。
第十部分(第41-42段)写鲁迅先生休息。
第十一部分(第43-54段)写鲁迅先生工作休息情况。
第十二部分(第55-60段)写鲁迅先生和家人吃鱼丸。
第十三分(第61-63段)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整整齐齐。
第十四部分(第64-67段)写鲁迅先生工作很忙无暇休息。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段意补充完整
日常起居;(走路姿态、笑声明朗)
待人接物;(吩咐坐车、读信、看电影、陪客人)
与家人相处;(开玩笑、吃鱼丸等)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带病工作)。
3、文中描写了鲁迅的哪些生活片段?
4、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答:平易近人的长者、
幽默风趣的智者、
可亲可敬的父亲、
敬重妻子的丈夫、
无私忘我的伟人。
5、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最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笑的特征,表现了他直爽、开朗的性格。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拉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答:细节描写,抓、扣、走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的敏捷、性急、坚毅。
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
③.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④.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
细节,即细小的动作或情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单位组成;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细节描写的魅力:
答: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神情姿态、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板书
语言: 质朴浅白 清新隽永
选材: 撷取琐事 捕捉细节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平易近人的长者
可亲可敬的父亲
无私忘我的伟人
幽默风趣的智者
敬重妻子的丈夫
伟大而平凡
写作特色
语言朴实。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有详有略。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鉴赏与写作
语言风格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 民
爱 子
爱 国
1、(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鲁迅,( )家、( )家、( )家。小说集:( )( )(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等。
《生死场》
思想
文学
革命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萧红
《呼兰河传》
萧红全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调羹(gēng) 舀水(yǎo) 薪金(xīn) 校对(xiào)
B.油腻(nì) 绞肉(jiǎo) 揩油(xié) 吩咐(fēn fù)
C.竭力(jié) 弄堂(nòng) 阖家(hé) 深恶痛绝(wù)
D.草率(shuài) 咳嗽(sou) 抹杀(mǒ) 叮嘱(dīng zhǔ)
?
?
D
?
?
【点拨】 A项“校”应读jiào;B项“揩”应读kāi;C项“弄”应读lòng。
?
?
?
?
?
?
?
?
?
?
?
?
?
?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B.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C.“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D.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D
【点拨】 D项括号及括号中的内容应紧跟在“三十年集”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备受欢迎的。
B.我原来打算让王宾向张凯借阅《鲁迅小说集》,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回老家去了。
C.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点拨】 A项语序不当,可将“备受”调至“广大文学爱好者”之前;B项有歧义,“他”指代不明;D项成分残缺,应在“‘修旧如旧’”后添加“的原则”。
C
课堂检测
A.杨绛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将“杨绛先生”与“晚年”互换位置)
B.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带头发挥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作用。(把“带头”调到“作用”前面)
C.在中小学中开展创客教育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提升”与“培养”互换位置)
D.这篇课文读一遍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把“这篇课文”调到“读一遍”后面)
D
【解析】D项应删去“大约”或“左右”。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仍然不以为然。
B.他们掌握了权力便得意扬扬,一想到可能丢权便又惊慌失措。
C.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课堂检测
【解析】“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A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篇回忆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