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4 22:4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词教学赏析系列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飞来峰
课前引导
孔子曰:登高必赋。《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飞来峰被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更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而闻名天下,让我们来一起欣赏。
诗人介绍
本诗背景
学习任务
自读理解
诗文赏析
知识考点
拓展延伸
目 录
mu
lu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人介绍
王安石我们以前学过他的诗,对他有一定了解。他字介甫,号半山(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事情吗?
嗜书如命不讲卫生
王安石在扬州做太守幕府时,经常彻夜读书。天要亮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睡醒时不洗脸、不梳发就跑去上班。由于长期不洗脸,导致脸都黑了。
鱼饵也要吃个饱
有一次,宋仁宗举行赏花钓鱼宴会。为此,专门命人配置了鱼饵。哪知,王安石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将一大盘鱼食当点心吃得一干二净,众人目瞪口呆。
本诗背景
北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 yín )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诗人当时年仅30岁,初涉宦海,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志,表达宽阔情怀。
此诗也可看作是王安石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学习任务

学习理解诗句
弄懂全诗大意

想象古诗意境
体会诗人情感

认真熟读吟诵
积极拓展延伸
自读理解
标记不能
理解的
读出韵味
和节奏
展开自己
的想象
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学习加深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很高很高的塔
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千寻塔:
寻:
望眼:
缘:
视线
因为
浮云:
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飞来山:
畏:
畏惧、害怕
诗文赏析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文赏析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 ,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这虽是作诗的常法,却显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中的“浮云”“望眼”“最高层”都是喻体。
其本体如下:“浮云”的本体是阻挡贤德之人前进的奸邪小人,“望眼”的本体是诗人的远大目光,“最高层”的本体是诗人能够高瞻远瞩的凭借。
诗文赏析
善用借喻
诗人所用借喻的手法,其实就是一种“隐身术”,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笔法相同。
诗的前两句“飞来峰上千寻塔”与“闻说鸡鸣见日升”,都是写景。但写法有所不同:第一句虽然是夸张,可它是写诗人实实在在登上飞来峰的感觉呀!可第二句写的则并非当时所见,而是诗人登塔后的一种虚幻想象。
诗文赏析
实虚结合
这样一虚一实,就使读者既体会到山峰之高,更感受到诗人登上高塔时的愉快与自豪的情感。
这里仅举一例略加说明。“浮云”二字,恐怕就与李白的诗有关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反其意而用之:李白见到“浮云”,是“愁”;而王安石见到“浮云”,却是“不畏”。
诗文赏析
用典无痕
诗人的妙笔在于用了典,读者却未必看得出,而这对显示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毫无影响。
诗文赏析
板书设计
写景
千寻之塔
鸡鸣见日
极言其高
衬塔高耸
议论
不畏云遮目
身在最高层
站得高望得远
语义双关
知识考点
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如何写的?
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如何理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议论、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阐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放眼大局和长远。
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改革意志。
知识考点
“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
这首诗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自有的写作只,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本诗意指当时封建王朝的保守势力和改革中出现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诗表达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拓展延伸
希望大家
今后不断积蓄能量
提高自己,像王安石一样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细品本诗“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
了解“浮云”的典故
想想还有哪些“夸张”的诗句
了解“引用典故”的技巧


用 心 体 会 浸 润 心 灵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