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
3.了解生石灰的烧制;
4.了解熟石灰的性质用途。
【学习重点】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用途。
【学习难点】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用途。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2.你有方法识别石灰石吗?
二、思考与交流
(一)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1、石灰石与其它矿石的区别
区别石灰石与花冈岩(花冈岩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及铝硅酸
盐)的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为 。
2、石灰石在自然界的存在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自然界中的 等
物质都含有碳酸钙,锅炉和水壶的水垢主要成分是 。
3、石灰石的主要用途
(1) ;(2) ;
(3) ;(4) ;
(5)制生石灰;(6)工业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二) 生石灰的烧制
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 验 现 象 结论或有关化学方程式
取一小块片状石灰石对其敲打
取一小块石灰石放在酒精喷灯上灼烧几分钟后并敲击
将另一片石灰石灼烧几分钟,然后把它投入到烧杯内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分成两份 向一份清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向另一份清液中吹气
1.如何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如何除去生石灰中的石灰石,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三)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
1、生石灰
(1)生石灰的化学名称是 ,化学式 ,生石灰是
一种 固体。
(2)生石灰具有强烈的 性,极易跟 反应并放出
,常用作 剂,也可用于加热食品。
(注:生石灰不可干燥CO2、SO2、HCl等酸性气体。)
(3)生石灰跟水反应后转变成 ,这一变化的方程式为
,利用此反应可制取熟石灰。
2、熟石灰
(1)熟石灰的化学名称是 ,化学式为 ,熟石灰是
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之为 。
(2)熟石灰能跟空气中的 反应,逐渐转变成坚硬的 ,
其反应方程为 。
(3)熟石灰的用途
①做建筑、砌砖抹墙,制三合土;
②在农业上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3.古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古诗蕴含哪些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与反思
你对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达标检测
1.某同学准备作一简易煤炉,可作煤炉内胆的是 ( )
A.大理石 B.石灰石 C.陶土 D.塑料
2.石灰石是一种常见的矿石,某同学认为它可以①炼铁②生产生
石灰③制水泥④制玻璃⑤做建筑材料。你认为合理的是 (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全部
3.下列各物质的主要成份属于同一物质的是 ( )
A.石灰石、大理石 B.冰、干冰
C.不锈钢、黄铜 D.生石灰、石灰石
4.将一定质量的CaCO3和Cu粉置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后使其完全反应,反应前后容器内的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内碳酸钙和Cu粉的质量比为 ( )
A. 11:4 B. 25:44 C. 25:16 D. 14:25
5.下列情况所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
A.生石灰可以做食品的干燥剂
B.水壶中的水垢可以用食盐水除去
C.高炉炼铁时应用石灰石除去矿石中的二氧化硅杂质
D.建筑上可以用石灰浆砌砖抹墙
6.要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溶液可以是 ( )
①锌和稀硫酸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
③氯化钠和水 ④氧化钙和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②④ D.①③④
五、课后训练
1.碳酸岩等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腐蚀,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Ca(HCO3)2],日久产生“水滴石穿”的现象,形成溶洞,写出溶洞形成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的雕塑群、颐和园和故宫中所用的白色石材是汉白玉,它的主要成分是 ,酸雨能使大理石的建筑受损毁的原因是 __。
3.要除去烧水的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含CaCO3)可加入盐酸除去,但加入的盐酸不能过量,因为 。写出有关除去水垢的化学方程式: 。
4.用石灰浆新抹的墙壁往往会“冒汗”,日久则变硬,其原因是(化学方程式表示) 。利用氢氧化钙的这一性质,可用来作 材料。
5.久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附着一层白色的固体,用方程式表示:
(1)产生固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洗上述白色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