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道德理想主义,如果说孔子是道德理想王国的缔造者,搭建了道德理想王国的框架,孟子就是道德理想王国的装修者,将这个道德理想王国装饰的富丽堂皇,“与民同乐”就是他装饰理想王国最闪耀的手笔。
如果 一个社会人人高
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
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吉林省白山市第七中学 赵淑华
《孟子》选读四
第一则 与民同乐
1.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1)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2)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3),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注释】(1)庶几:差不多。?(2)直:不过、仅仅。(3)独乐乐: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第二个“乐”是名词,音乐。
【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
“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1.2“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1)之音,举疾首蹙頞(2)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1)籥(yuè月):管,笙;籥,萧。(2)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翻译】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
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第一则赏析1:
孟子所说的“乐”与王所好的“乐”有什么不同?
孟子所说的“乐”——先王之乐
是指“古之乐”““雅乐”,是古代的宫廷音乐,它与法律、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它是一种统治手段,为主权统治服务。这类音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协调社会关系。
周朝礼仪,严格规定场合使用不同的音乐,主要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宁静和谐的氛围。
与王所好的“乐”——世俗之乐
是指平时娱乐用来消遣的音乐。
第一则赏析2:
孟子是如何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的?
孟子善于论辩,善于因势利导
投其所好,引出话题——谈乐
请君入瓮,转化话题——谈乐(yue)到乐(le)
描绘铺垫,直入话题——与众乐乐
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与民同乐,可王矣
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第二则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①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②?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③ ,庶民子来④ 。王在灵囿,幽鹿攸⑤伏。幽鹿濯濯⑥ ,白鸟鹤鹤⑦ 。王在灵沼,於轫⑧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⑨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经始:开始规划营造。②?攻:建造。? ③亟:急? ④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⑤ ?攸:同“所”。? ⑥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⑦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⑧轫(ren),满。 ⑨ 《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第二则赏析:
孟子和梁惠王对话,是如何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正反对比论证:
文王使民快乐,百姓拥戴
纣王陷民水火,百姓反对
第三则
齐宣王见孟子
3.1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非:不对,错误。?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⑥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翻译】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3.2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注释】 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⑩?慝:恶。?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翻译】“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
3.3景公说,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
【注释】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⒁《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⒂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翻译】“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第三则赏析:
孟子面对梁惠王,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采用引证法、对比论证法:
1、引用晏子和景公的故事,
启发宣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2、将古代君王与现在君王出游目的进行对比
古时的天子出游的目的——为百姓,急百姓之急
现在的君王出游的目的——流连荒亡,靡费民财
思考:
1、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2、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一写法的好处?
1、民本思想
2、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好处:采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
突出强调了“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观点。
说说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后世的影响?
1、成为文人的风骨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成为理想的基石
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
(康有为)
3、成为治国的原则:
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
(孙中山)
4、成为执政的理念:
“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
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
5、人类共有的梦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