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庄子》
尊生
杜桥中学
教学目标
1、 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 体会庄子散文中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人文情怀。
第一则选文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1〉尧舜让天下给许由、子州支父、
子州支伯、善卷,但是他们为了自
己的生命都不接受。
〈2〉太王亶父在被狄人攻打的时
候,为了百姓的生命,他放弃了自
己的土地。
这一则选文的主旨?
天下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文中借子州支父不接受天下以及太王放弃自己的土地的寓言,让生命跟天下作比,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
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懂得珍惜别人的生命。只有不把天下看得是最重要的人,才不会为了得到天下而牺牲他人的生命。?
庄子为什么那么重视保全生命?
(提示:根据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来说。)
庄子生活的战国年代,连年征战,杀伐不断。《庄子》一书中,生动地记下了苦难中生活着的人们,“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望也”(《庄子?在宥》)。与庄子大约同时代的孟子,同样有关于社会苦难的记载,“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梁惠王上》);“民之憔悴于暴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庄子生活在一个道义被武力替代的时代,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以周礼为根本的道义在春秋时期便开始崩坏,战国中晚期诸侯倾轧,臣子弑君现象层出不穷,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国运不再昌盛。“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容易对政治产生憎恶感,对人生变化无常产生绝望感。当政治暴力发展到可以随意地摧残人的生命的时候,个人的抗争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个人就形同草芥。
我觉得庄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更有价值。在我的眼里,庄子的哲学,说到底是失败的哲学,没有成功的哲学。孔孟的有所为、舍我其谁,是鼓动人走向成功的——这个成功正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进阶标准。
但是,人生不可能绝对成功,因为追求无止境,因为成功没标准;相反,人生却是真的充满了失败的定数,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某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失败的;即使一个常胜将军,他在生命终结之时,仍有失败感。那是一种逃不脱的人生宿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实是一种悲壮,是一种与命运争斗的英雄末路。更何况,以庄子的眼光,所谓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寒暄应酬,甚至想兼济天下,都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可悲呢!?
所以我们认为好在我们有庄子。庄子就是那个在你失败后安慰你,帮你找到自己的智者。如果说在人生路上,孔孟在你青年时代引你走到人生的入口,庄子则一定冷眼冷笑而又热心地在人生的末路等着你。他不是悲天悯人,而是带着一种果不其然的笑挽起你的手说,走吧,试试我的办法。于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得到了你的心。
这两个阶段的人生是我们所必经的,缺少任一阶段都不是完美的人生。有孔孟,所以我们不消极于人世;有庄子,所以我们不沉溺于人生必有的失败。庄子的存在,对生活于乱世而又觉悟的人是一种安慰,对任何一位必经人生而又觉悟人生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有庄子而没有孔孟,人生太虚浮;有孔孟而没有庄子,则人生太滞重。??
因此我们不要拒绝任何一位。?
失败对人最负面的影响是对自我的轻视,妄自菲薄,自轻自贱,甚至引起对身体的自残。在这一点上,庄子又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告诉你,要“重视生命”,为重视生命而不看重荣华富贵,当荣华富贵不因我们对它的重视而降临时,对生命的重视则成了我们人生的第一要务。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虽然 古今异义 虽然这样)
夫天下至重也(重 形作名 贵重的东西)
故天下大器也(古今异义 最珍贵的器物)
冬日衣皮毛(衣 名作动 穿 古今异义 皮毛做的衣服)
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收获敛藏)
杖策而去之(名意动 以……为杖)
见利轻亡其身(忘)
逍遥于天地之间(状语后置)
吾何以天下为哉(宾语前置)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名作动 侍奉 状语后置)
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使动 使……被杀 被动句)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
?
作业
《庄子》选读3
尊 生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尊生第二课时
即使富贵也不会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
即使贫贱同样也不会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
选 文 1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幽忧之病:疾病深重难除
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忘怀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这就是有道的人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体悟:
在生命与天下的比照中,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宁愿选择生命,也不接受天下的做法,确立了生命的最高价值,突出尊生的主题。
如何理解“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难点探究
一个人把掌握国家大权看得太重,就不会珍视百姓乃至他自己的生命,他会为了自己的帝王将相梦,让百姓尸横遍野,流血漂橹。
封建时代的很多暴君、现代社会的很多利欲熏心的领导都是这类人。
把天下托付给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他们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众多的人。所以天下只能交给不看重王位名利而真正尊重生命的人。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chī);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皮毛:带毛的兽皮制成的衣服
葛絺:葛布衣服;絺,细葛布
形足以劳动:身体足以劳动
身足以休食:身子骨足以得到休养
心意自得:自己感到开心、得意
体悟:善卷赋予尊生以新内涵,即自己有一个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命就行了,天下对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善卷:就是善于隐藏,善于保全自身。陶渊明的身上可以看到善卷明显的特征,他们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
1.陶渊明善于在污浊乱世中保全自身;
2.陶渊明亲身参加田间劳动,“春耕种”“秋收敛”“日出而作,日入而作”;
3.陶渊明有独立的人格,“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有着超拔的思想境界。
课外拓展
《庄子》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尧舜三让天下都没让出去,为什么?庄子怎样用这些寓言阐述“尊生”的道理?
阅读思考
三个人都把生命健康和生命自由看得比天下重要,为珍惜生命而不愿要天下。
庄子用当时人最看重的天下和生命作对比,突出人物宁愿抛弃天下也要尊重爱惜自己的生命,强调其“尊生”思想。
大(tài)王亶(dǎn)父居邠(bīn),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却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选 文 2
你们都勉力居住在这里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而且我还听说,不要为争夺用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养育的人民。
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当今世上的人们居于高官显位的,都时时担忧失去它们,见到利禄就轻率地为之贴上了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很迷惑吗?
这是庄子对当时普遍追求私人利益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
阅读思考
庄子为什么说太王亶父是能尊生的人?
因为太王亶父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土地和王位。
太王亶父的故事从那个角度阐述尊生的道理?
从宁可不要土地王位也要尊重爱惜别人的生命的角度讲“尊生”的道理。
尊生包含着尊重、珍视他人的生命的意义。尊重他人生命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一个不珍视自己的生命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地珍视他人的生命呢?
老百姓为何不为狄人臣而跟着亶父另成国于岐山?
百姓宁愿抛弃故土跟随大王亶父,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象大王亶父这样的人,才会给他们带来安全与幸福。跟着到处争抢土地的狄人,他们的生命就不可能有安全保障。
这里用“尊生”的人最终赢得人心,赢得天下,再一次说明“尊生”的重要。
难点探究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xié)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fāng)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选 文 3
絜:用绳子计量圆形物体的粗细。
围:计算周长的单位,两臂合拱的长度。
临山:高出山头。
旁:通“方”,将近、大约。
厌观之:饱看它;厌:满足。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sǎn)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guǒ)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mán),以为柱则蠹(d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体现了庄子无用即为大用的思想。这个大用,表现在避免外物对本性的摧残,从而达到自我保全的目的。
在当时黑暗混乱的社会里,这样做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匠石归,栎社见(xiàn)梦曰:“女(rǔ)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zhā)梨橘柚,果蓏(luǒ)之属,实熟则剥(pū),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yè)。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póu))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见梦:见,通“现”;托梦给他。
文木:纹理清楚的木材;文,通“纹”。
实熟则剥:剥,通“扑”,表被动;果实成熟了就会被打下来。
泄:通“抴”,用力拉。
掊击:抨击,打击。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ěr)几死之散(sǎn)人,又恶知散木!”
体悟:
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为我所用,在他看来只有为我所用才算得上是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不受外物伤害。
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也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阅读思考
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表现的是万物平等的思想,我们不能要求对方成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工具。
“不让生命沦落为工具”这个理念,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地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
*尊生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为追求名利而损害自己的生命;反对以养伤身,以利累形。
*尊生就要珍惜他人的生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像大王亶父那样深切关怀他人的生命。
*尊生就要确保每个人有独立的人格,不能使自己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更不能把别人当做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一.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尊生”主旨的?你认为其中包含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是什么?
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第二则选文,主旨是说既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沦陷为某种工具,又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充当自己的工具。
这种思想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庄子》如此重视保全生命,是否会妨碍对精神修养的追求?
提示:这涉及到如何理解“精神修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保全生命的手段极大地依赖精神修养,它认为养形不足以存生。
课外阅读写作:阅读柳宗元的一则小寓言,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悟。
蝜蝂(fù bǎn)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益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其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yì)。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感悟提示:它批评了哪些贪图财力官位而罔顾生命安危的人,启发人们珍视自己的生命。这与《庄子》主张“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颇为一致。
请联系实际讲讲对“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这句话的理解?
庄子这句话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当时无道君王和高官显爵等富贵之人违背尊生的原则,过分追求物质享受,酒池肉林,深宫大宅,沉湎声色犬马之中最终伤害身体,戕害性命;而一些贫贱之人则热衷追逐利禄,为了名利不顾生命的尊严,甚至丢掉生命,在这样的现实中庄子发出这样的尊重爱惜生命的呼唤,表现了庄子对生命的大慈悲,大关怀。
在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在,很多人也陷入了物质享受的泥潭,住豪奢大宅,开奔驰宝马,吃大鱼大肉,玩通宵达旦,甚至为追求虚幻的享受而嗑药吸毒,最终的结果是伤害自己的生命;而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物质,铤而走险,有不顾自己生命健康卖器官卖血卖命换钱的,有不择手段以伤害别人生命为代价去逐利的,象生产地沟油,毒奶粉,假药假酒的人,在这些人心目中,何曾有一丝庄子的“尊生”思想。
(一)
轻轻地,你离开
就像我轻轻地走来
在这勿勿地岁月里
生命无须等待
静静地,花绽开
就像树静静地成材
在这初恋的季节里
青春一去不再来
人生是条无名的河
是深是浅我都过
人生是杯无色的酒
是苦是甜我都喝
生命如歌
(二)
静静地,花绽开
就像树静静地成材
在这初恋的季节里
青春一去不再来
人生是辆五彩的车
是风是雨我都走
人生是首无畏的歌
是高是低我都和
未来的希望在呼唤
声声呼唤我,声声呼唤我
人生是条无名的河
是深是浅我都过
人生是杯无色的酒
是苦是甜我都喝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三国·曹植)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意大利)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有关生命的名句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意大利)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