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高二年级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海尔老总案头常备着两本书:
《论语》、《孙子兵法》
增长见识 开启智慧 涵养德行 砥砺人格
为什么要学《论语》
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
至圣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他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基础·夯实]
汝
蚀
毋
凋
智
你
不要
衰落
聪明
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知:明白;
⑤是:指示代词,“这”
⑥“知”通“智”,聪明.
???
翻译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角度:求知方面---
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
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有些人自己无知却自认为什么都懂,硬充内行来做事,我没有这样做过。多读书、多听、多问,选择其中好的采纳;多看多亲身体验,然后记在心里,这就是知之的程序。”?
不懂装懂【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用计气死魏国大将曹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
反面例证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这里是戏称)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不懂装懂的吃菱人?
???? 有个人学识很浅,却又喜欢不懂装懂。一次,他去人家那儿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他不认识这东西,更不知道怎么吃,就随手拿一只连壳一起塞进嘴里嚼起来。主人忙教他:“别忙,得剥了壳再吃。”他不想承认自己的无知,就说:“这谁不知道!我不过是想连壳吃清清火而已!”主人又问:“这么说,你老家也种菱角?”这人很神气地回答:“当然啦,我们家乡前山后山种的都是菱角树呢!”
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①如之何: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②者:“的人”
③末如之何:末,无;拿他没有办法;
④也已矣:常放在句末,相当于"了"。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识。
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这两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授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思考,是最有力的武器。确实,不懂得思考的人便不懂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思考,是学习最好的方法。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怠(陷入困境 )。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 ),仁在其中矣。”
对待无知----实事求是
勤于思考
??? ?承认无知,不是安于无知。面对问题,要肯动脑筋,勤于思考,这才是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①过:名词作动词,犯过错。
②而:表假设,如果
③是:这
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①之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食:通“蚀”,亏损;
④之3:代词,他。
⑤更:改正(变)
5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①小人:人格卑下的人 。
②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过:犯错误。
④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
文过饰非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批评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正视错误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6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扩大、光大。使动,使‥‥显扬。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即强调人对“道”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应该主动地去实施仁义、道德之事。如果仅仅将“道”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工具,并非真的顿悟天地,领悟人生之真谛。
?启迪智慧
7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①躬自:自身、自己
②厚,薄:多,少;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于
责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 斯《谏逐客书》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雨果
???? 有一位哲学家,海边亲自经历了一艘客轮遇难,船上的水手、乘客没有一人得以生还,他痛骂上苍不讲理,难道就因为一个罪犯在这艘船上,竟然让众多无辜的乘客同样受害吗?当他正在怒骂的时候,有一只蚂蚁突然咬了他,这位哲学家更生气,随即踩死了其它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身了,用拐杖敲着哲学家,说:“哈哈!你用上苍的方式,对待可怜渺小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说上苍吗?”
????????????????????????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真是太不象话了!”而蒋琬却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赞扬我,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不好,他也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为人处世应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矛盾,应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
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8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为:担任,作为。
宰:城邑的长官。
问:请教。
无:通“毋”,不要。
达:达到(目的)。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jǔfǔ)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处事 --------欲速则不达(积累)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揠苗助长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篇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 (yuè),其何以行之哉?"
①其:副词,怎么;
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如何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輗,小车无车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是一个比喻句。大车是古代用牛拉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拉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木销子叫车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销钉叫车軏。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輗,小车没有车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 (yuè),其何以行之哉?"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为人治国 ----讲究诚信
10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①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②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
③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
④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们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的住脚了。”
“子贡问政”一则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观点?
提示:孔子将政府存在的三个条件概括为“足食”“足兵”“民信”三条,其中“民信”居首要位置,“足食”次之,“足兵”最下,这种排列表现了孔子取信于民的重要政治思想。
千古流芳诵名句
重点知识巧预习
课文对译直通车
文本研讨透视窗
栏目链接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对人讲信用。
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1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①岁寒:指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
②“彫”通“凋”,衰落
启示?
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河。
逝者:往者,过去的。
斯:这
启示?
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为人-------要有骨气,要惜时
骨气: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惜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鲁迅先生
孔子认为: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惜时奋干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处世----责己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治国处事----“民无信而不立”
5.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这样以后
知道
知识
灵魂
交情
了解
识别
犯过错
经过
过去
拜访
掩饰
文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因果
名词,信用
动词,相信
副词,确实
副词,随意
犯了错误
使……弘扬,使……扩大
使……远,远离
使……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