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中的《“人和”》教学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中的《“人和”》教学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4 21:2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人和的境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
“龠”(yuè)是一种管乐器。音乐和拍就是和谐,政策和顺就有和平。
大地生“禾”,可养天下之“口”。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百姓欣喜。
“仓廪实而知礼节”即此之谓也。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列举有“和”字的成语
列举有“和”字的成语
和而不同
和衷共济
春和景明
风和日丽
和蔼可亲
和风细雨
心平气和
政通人和
与自身和
安和
自省
与他人和
和谐
推恩
使天下和
和平
仁政
和平共处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衷共济
(面对困难的时候)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商业,做生意)
和睦、家和万事兴
(家人之间)
和谐
(社会、人与人之间)
团结互助
和睦相处
(同学朋友之间)
重点实词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护城河
委,丢弃
去,离开
界限,名作动,限制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词类活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要
使动用法,使......坚固
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
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者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特殊句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判断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状语后置
熟语
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例句:红队在主场与黄队进行足球赛,占了天时地
利人和之便,结果却输给了与其实力相当的黄队。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把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攻这样的一座小城郭,一定可以选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来作战,这样还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和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占据如此多的优势,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啊。
  所以说,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武器、甲胄的精良。拥有正义的人(或者说实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父母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无不胜。
孟子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
到“人和”)
第一则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何为“得道者”,何为“失道”?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思考:孟子为什么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请用原文回答
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二则
通假字
其横逆由是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由”通“犹”,尚且、还
“亡”通“无”,没有
特殊句式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状语后置
舜为法于天下
——状语后置
此亦妄人也已矣
——判断句
【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译文】君子之所以和普通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不一样。君子居心在于仁,居心于礼。有仁德的人关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关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关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他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然会反躬自问,自我反省: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这事怎么会到来呢?君子反省自己达到仁,尽到礼,可那人的蛮横无理的态度还是老样子,君子必然再一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君子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做到忠了,可那人的蛮横无理的态度还是老样子,君子就会说:‘这个人无非是个狂人罢了。
原文: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译文:这个样子,那么他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跟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为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个就值得忧虑了。既然担忧这件事,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就是了。至于君子所忧虑的其他事情就没有了。不合乎仁不做,不合乎礼不行。这样的话,假如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也不会担心了。
一、君子为什么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自反——反省自己
二、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君子一辈子的忧虑是什么?
君子的忧虑在已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垂范后世。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第三则
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孟子说:“爱抚他人却得不到亲近,反问自己是否仁;治理民众却得不到治绩,反问自己是否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反问自己是否敬。凡是所做的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返回来从自身寻求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会归服。《诗》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靠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自求多福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用于劝诫人)。
例句:政府能照顾到的儿童约15万,其余的只能靠自己自求多福了。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凡事没有做好,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一切都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主旨:
通假字
刑于妻子
“刑”通“型”,楷模,这里做动词
则盍反其本矣
“反”通“返”,返回、回归
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古义:比这
今义:连词,表示后面一件事承接前面一件事,EG:一会儿风停了,下起雨来,于是人们纷纷打起雨伞。
词类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爱护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栽植
特殊句式
天下可运于掌
——状语后置
刑于寡妻
——状语后置
第四则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敬重自家的长辈,而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即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手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嫡妻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不过是拿这心思加之于他人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世人,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善于推广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原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现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站在在大王的朝廷中,为王效力,使天下耕田种地的人都想在大王的田野上耕作,使天下商人都想在王的集里做买卖,使天下往来的旅客都想走在大王的道路上,使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们都想到大王这里控诉。假如像这样的话,谁能抵挡得住呢?”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译文】齐宣王说:“我有些糊涂了,不能有比这进一步的体会了(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辅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说:“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心(即能坚持道德准则),只有士能做到;像一般的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没有稳定的心。如果他们没有稳定的心,那么放纵、邪僻、不正派、作奸犯科以获取利益等deng'da,就无所不为了。等到他们陷入罪网,之后跟着去惩罚他们,这是欺骗、陷害百姓。哪里有具有仁德的人,执政却可以做出欺骗、陷害百姓的事呢?因此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孩子,收成好的年头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免于被饿死。然后鞭策他们走向善,因此百姓很容易听从。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仪哉?
“现在各国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使他们向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向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和孩子;收成好的年头尚且艰难困苦,收成不好的年头更是不能免于被饿死的厄运。这样,仅仅保全性命恐怕都来不及(没有足够时间),怎么又功夫讲究、学习礼仪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1、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
名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语汇中,“和乐”“和美”“和洽”“家和万事兴”等,都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人和才能兴邦安国,人和才能家庭美满,人和才能生意兴隆,也只有人和,我们才能共渡难关,取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一个集体也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例如球赛)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
  团结和洽(企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