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毒》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章
病毒
课时
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时教
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讨论法为主。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登革热病毒病视频。
那么,生活中还有那些常见的病毒病?
示课件:非典、甲型流感、登革热、埃博拉。
观看视频,体会。
艾滋病,手足口病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病毒的发现
示课件: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现象。
总结学生的讨论,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进一步介绍其他科学家的发现、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
观察、分析。
?
讨论实验的现象。
?
体会生物学史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病毒的大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介绍的内容中,哪些你证明病毒比细菌小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病毒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说明病毒比细菌小。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病毒的结构
提问:如此小的空间容得下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病毒没有细胞的结构。?
示课件:病毒的结构。
提问:图中的三种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总结病毒的结构组成。
思考、回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回答:三种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都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过度。加深学生理解病毒之“小”。
?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病毒的生活与种类
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是如何生活的呢?
病毒都是寄生生活的,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根据寄主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分类的。
提问:病毒的种类有哪些?
示课件:病毒的种类。
介绍病毒的种类。
思考。
?
理解。
回答: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观察。
过度。激发学生思考。
?
突出重点。
?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
为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埋下伏笔。
病毒的繁殖
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为什么属于生物?
?
?
示课件:
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
?
提问:说出病毒的繁殖过程。
?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复制→组装→释放。??
?
提问: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
?
评价学生的回答,强调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回顾生物的特征。
?
思考病毒的繁殖方式。
?
?
观察。
?
?
?
回答。
?
?
?
?
?
?
?
分析、回答:DNA。
复习旧知识。
?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
突破难点。
?
?
?
?
?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示课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
提问:你知道的有哪些人类或动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由病毒引起人类或动物的一些疾病;由病毒引起植物的一些疾病。
?
设疑: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吗?
提问: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病毒?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观察。
?
思考、回答。
?
?
?
?
?
?
?
???
思考、回答。
理解、体会。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学知识的习惯;突出教学重点。
?
激发兴趣。
?
?
突出重点。
?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课外延伸。
布置课外的任务:
1、???
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人?
2、???
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
课外完成。
树立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的观点。培养课外“再学习”的习惯。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病毒的相关知识以及病毒怎样导致疾病,和病毒有益的一些方面。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病毒,我们才能把由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能利用病毒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造福。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
伊万诺夫斯基?
二、病毒的结构?
1、没有细胞结构?
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
三、病毒的生活:
寄生?
四、病毒的种类
1、动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
五、病毒的繁殖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课堂检测
1.病毒的个体微小,要想一睹病毒的真实面目,我们必须依靠哪种仪器才能观察到它(
)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低倍光学显微镜
D.高倍光学显微镜
2.痢疾杆菌噬菌体属于(
)
A.细菌病毒
B.动物病毒
C.植物病毒
D.人类病毒
下列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
A.细菌
B.草履虫
C.
SARS病毒
D.洋葱
4.2003年,小小的SARS病毒竟然造成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感染
,传染力极强,但他们却都不能独立生活,是因为病毒必须生活在(
)
A.有机物中
B.动物体内
C.植物体内
D.活细胞中
5.
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
)
A
.取食、消化、吸收
B
.游动和生长
C
.生长发育
D
.繁殖新个体
巩固、检测
布置作业
课本92页1、2、题
教学
反思
1、过度自然:教学过程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2、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如细菌的特征和细胞结构。
3、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分析、推理,特别是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对比、推理加深学生的认识,如病毒与细胞结构的对比。由伊万诺夫斯基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病毒的“小”。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辩证看待病毒的作用,正确的对待艾滋病人及家属。
5、切实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