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所了解,但对运动的结构基础并未涉及,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从而让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由于动物的行为是在动物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又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内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极强,所以为本节课实验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是否能够科学的进行生物的解剖,这些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方法
制作简易的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知生命在于运动,培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五、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
六、教学准备
新鲜的鸭翅、镊子、解剖刀、解剖针、与本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演示几种动物的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的行为是通过运动实现的,而动物的运动则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通过对“结构”的设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观看教师演示,理解行为——运动——结构之间的关系。带着对结构的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由现象的表述进入本质的探究,设疑导入本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欲望,同时也为后面运动的意义的学习埋下伏笔
探究活动一:鸭翅及鸭翅骨的观察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屈肘和伸肘运动需要哪些结构的参与。
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假设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鸭翅的观察实验。
观察去除皮肤的鸭翅,完成以下活动:
1、用解剖针轻轻的挑起肌肉,观察一下,鸭翅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
2、用镊子依次拉动每一组肌肉,观察骨的运动。想一想,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
3、用解剖刀切开部分肌肉,观察骨与骨之间的关节。注意观察关节的结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根据生活经验,对运动的结构进行猜测。
进行对鸭翅及鸭翅骨的观察,思考运动系统的组成。
逐步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利用对鸭翅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对运动系统的组成进行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仅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同时,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骨、关节、肌肉
听取学生观察的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
引导学生认识骨与骨骼的区别:骨是骨骼的部分,而连接骨与骨之间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关节。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关节的构造,并对关节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了解。
而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运动的动力来自
于——肌肉。引导学生认清肌肉是如何附着在骨上的,并加深对骨、关节、肌肉三者位置关系的理解。
表达观察的结果
认识骨与骨骼的区别
了解关节的构造及作用
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位置关系
利用猪关节的解剖视频,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关节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加深学生对关节功能的认识,但是,却并不要求学生强行记住某一结构具有什么功能,这不教学目的。
请学生拉动鸭翅的肌肉并观察骨的运动,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的关系,并且通过牵拉肌肉引起骨运动的动作,埋下三者相互配合产生运动的伏笔。
运动的产生
在了解运动系统组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屈肘和伸肘的动作,试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引导问题:
1、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如何变化的?只依靠一组肌肉可以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动作吗?
2、屈肘和伸肘时,观察骨的位置变化与屈肘和伸肘的动作变化是否一致?
3、屈肘和伸肘时,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起什么作用?
利用对骨、关节和肌肉位置关系的理解,猜测运动的产生
观察模型演示的屈肘和伸肘,理解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由于学生的认知并非能理解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屈肘和伸肘时,肌肉的变化学生也未必能感受清楚,所以,引入模型的操作,类比的理解屈肘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并且引导学生不仅仅认识肌肉的变化,通过骨位置的变化,理解骨和关节在运动时的意义。从而总结出骨、肌肉和关节是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的。
多个系统配合产生运动
询问学生运动前和运动后身体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认识到运动系统完成运动是需要其他系统进行配合的。
回忆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身体变化,思考出现变化的原因
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表象进入对这种变化的探讨
运动的意义
展示多幅图片:狮子捕食、蜜蜂采蜜、孔雀开屏、鸟类迁徙。
请学生说出这些行为对于动物有哪些意义。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运动的多种多样。
观察图片,思考运动对于动物的意义。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对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谈谈自己的收获。
开放式结尾,符合教育的差异性。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骨
2、关节——骨与骨连接的部分
3、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