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 第3课时 庖丁解牛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 第3课时 庖丁解牛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4 22: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庖丁解牛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他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2.成语积累
庖丁解牛:比喻技艺熟练,发挥起来得心应手。
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3.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向”同“响”。
(2)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意义:何、怎么。
(3)批大郤,导大窾
“郤”同“隙”,意义:空隙。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7.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庖丁解牛》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物,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任务一】 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1.《庖丁解牛》的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出神入化。这一段是庖丁阐释解牛之道的基础。
第二部分(第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段):文惠君的称赞。第二层(第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第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任务二】 感受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2.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庖丁所谈的第三重境界?
提示: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 ,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要达到第三重境界,即对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任务三】 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其艺术魅力
3.《庖丁解牛》的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马砉”,来描摹庖丁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庖丁绝技如何练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除了“养生”,你还能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提示: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娴熟,技艺那么高超,是因为他实践丰富,从中摸索出了规律,且从不掉以轻心。这启示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掌握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只有长期在正确认识论的指导下才能保持实践的正确方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巧用对话,揭示主题
对话描写是语言描写的重要形式。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学会描写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志向,也展现了孔子的思想与主张。《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庖丁解牛》一文通过文惠君与庖丁的问答,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写好人物对话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人物语言要符合口语化的要求:语言简练,句子短小,通俗易懂。要敢用省略句,多用短小句,善用鲜活的口语词汇。要避免长篇大论,避免粗俗啰唆。第二,选取个性化的语言:对于不同的人物而言,由于身份、职业、年龄、兴趣、修养等的不同,他们说话的内容、用词乃至语气、语调都是各不相同的。第三,写对话时可以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突出语意,增强对话的表现力。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对话要有一定的中心。300字左右。
示例我来到爸爸床前一看,爸爸果然老老实实地躺在那里,可是嘴好像在动,原来爸爸还在背诵英语单词。我对爸爸说:“您不服从妈妈的‘命令’,我告诉妈妈去。”说着,就要往外走。爸爸急忙拉住我说:“我昨天刚背好的单词,谁知睡了一觉,就全忘了。你千万不要告诉你妈妈。她也够辛苦的了,别再让她为我操心了。”我听着这诚挚的话语,只好答应了。可一见爸爸那疲惫的样子,马上改口说:“您也太辛苦了,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接着,我又不满地说:“爸爸,您是大学生,又是工程师,为什么还那么拼命地学啊!”爸爸笑着说:“工作需要嘛!”他坐直身子,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呀!我真后悔年轻时没多学几门外国语言,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现在我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学起来可真费劲。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不过,现在下功夫学还不晚,这也叫‘活到老,学到老’嘛!”说完,他干脆从枕头下拿出书轻声读起来。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题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这五大知识点。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1.一词多义
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根据语境解释为“兵器”。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2.古今异义
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字形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几种。
判断方法:①看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如“不推恩无以保妻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妻子”为“妻”和“子”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为一个词。即使该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莅中国而抚四夷”(《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中国”在此为“中原”之意。②结合词语的感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汉语中表示自谦;在现代汉语中,“卑鄙”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3.词类活用
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或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树”是名词,在这里是“种植”的意思,活用为动词。
4.通假字
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颁”同“斑”。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5.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来”是衬字。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五法”巧解文言实词
掌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原来高考对实词的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近年来,全国卷不单独考实词,但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考查,只要在阅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包括翻译)的考查。
方法一 代入推断法
对于翻译题,我们遇到多义词或者活用的词语,往往先入为主,用这个词的常规意思去理解,这个时候更需把其常规意思代入句中,查验是否恰当。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方法二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以下三种:
1.课本联想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3.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字词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方法三 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方法四 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2.看搭配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方法五 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现在高考直接对此考查。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束发成年)等。例:“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如解释为“凭感情做事”,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累”意为“重复”,“字不得累句”的意思是:字不得在句中重复。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参考译文: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和文。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传,吴郡人王世贞为它作序,内容是:当初在建安年间时,二曹(曹操、曹植)奋发有为,与刘桢(字公幹)并立不相上下。到了后来,潘岳和陆机辞藻过分华丽,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李白和杜甫并驾齐驱,龙标(王昌龄)用辞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利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那天,我与李攀龙在燕一带游玩,宗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徐中行(号天目山人)一起过来。宗子相才高且气魄雄健,非常自负,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辩论诗歌,辩不过,拿反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天赋合体,天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敲击时发出高冷之音,符合五声音律,诵读时开朗舒畅的样子好像风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当他恣意行事还更加没完没了时,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辞是否能传诵千古,反而在间隔疏离之时得到。凭借李攀龙的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要似玉的石头。我实在没法诘责宗子相了。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越过木筏而逆流而上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找到了成功的门径);那些批评宗子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想越过渡口放弃木筏。然而这向来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绞尽脑汁,竭尽所能,来迎合物境。如果与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优点,不合那么我姑且取它的优点并承受它的缺点。字不得在句中重复,句不得在文中重复,我时时用良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争,如果一次不胜,那么剩余二次必胜,如此罢了。现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刘桢、左思、杜审言、王昌龄等人,却能跟随在众贤人之后,宗子相也很乐意。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他的笔力足以破除冗长陈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论,胜过如今那些只凭耳闻之人,而最有意思的是在北地的李梦阳先生。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文章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只有宗子相不这样。他担任考功郎时有声望,因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倭寇连续侵扰福建沿海,他安置吏民,管理兵器粮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后来又因辅佐他人升职成为读书人的表率。等到他临死之时,家里祭祀,有人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里一直不高兴,说:“麒麟凤凰,难道能和鸡犬共处吗?不能实现,没有圣世。我讨厌我的鸡犬,将要离去了!”李攀龙大加称赏,写诗道:“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他们这些人所提出的主张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