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解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A.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 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 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障
D. 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2.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情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
A.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 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 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3.下面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 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 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 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4.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但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和写作上。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 )
A. 推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发表《共产党宣言》
C. 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 指导建立第一国际
5.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产生
6.列宁批评公社“在中途停了下来……一味幻想在国内树立一种最高的公理……没有夺取像银行这样的机构”。他们“过于宽大”,没有及时去消灭阶级敌人。列宁批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 )
A. 缺乏经济基础
B. 革命策略有问题
C. 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D. 没有经验可借鉴
7.1824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位思想家的行为( )
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 ②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但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为其成员除了社会主义者以外,还包括缺乏纪律性、经常不和的浪漫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反映了( )
A. 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B. 民主主义发展导致第一国际解体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9.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10.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圈地运动的影响
B. 工业革命的进行
C. 自由贸易的发展
D.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1.《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 )
A. 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
C. 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
D. 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12.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13.“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这里的“他们”是指( )
A. 共产国际领导人
B. 巴黎公社领导人
C. 科学社会主义者
D. 空想社会主义者
14.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 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B. 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 公社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 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旧军队
15.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
A. 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16.《全球通史》写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引来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批评以及修正。”关于文中“里程碑式的著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著作指的是《共产党宣言》
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C. 指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D. 促使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17.俄国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 )
A. 生产力高度发展
B. 武装暴动
C. 无产阶级联合
D. 欧洲一体化
18.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反映出( )
A. 科学理论对实际发明具有推动意义
B. 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
C. 科学技术需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D. 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19.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
A.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 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C. 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D. 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20.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
A.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前人的理论成果
C. 工人阶级的斗争
D. 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列宁所述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这两个条件不具备,革命不会成功,并没有说不能进行革命,所以B项错误;“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不能说明D项。
2.【答案】A
【解析】法国人站在民族和国家的角度,认同巴黎公社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积极作用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权的尝试,故A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知,相对于1801年,184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仅为22.10%,而工业比例上升达34.50%,且超过了农业的比例,商业运输业增至18.50%,工商业比例远超农业,改变了以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反映了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故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地位,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生的,故C项错误;第一国际是马克思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组织,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从“1848年”“两个德国人”“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等信息可知,这种“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排除A;巴黎公社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诞生,排除C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排除D项;材料表明列宁把巴黎公社的失败归结为革命策略有问题,B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推断这位思想家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悬殊)及思考,故①正确;这位思想家的行为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故②正确;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故③错误;空想社会主义不能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方向,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可知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可以得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1750—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一时期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强大,而科学社会主义者看到了。
12.【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海外市场、殖民掠夺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故B、C、D三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可得设计的社会方案带有空想性,这里的“他们”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故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指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故A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无线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指《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A、B、C三项表述正确,排除;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登上了政治舞台,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题目中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即他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故A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说明如果英国不具备市场需求,瓦特的蒸汽机就没有用武之地,题干着重表述的是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故B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据材料“织工”“纺纱工兼织工”“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都是技术娴熟的工人,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A项正确。
20.【答案】A
【解析】以上四项都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条件,但题干要求是“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故只有A符合。B、C、D分别是理论来源、阶级基础和个人作用。
21.【答案】(1)经济发展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
(2)经济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解析】
22.【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解析】
23.【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解析】
24.【答案】(1)经济发展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
(2)经济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解析】
25.【答案】(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