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单元训练(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单元训练(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4 23: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1.
体育课上测量立定跳远,其中一组六个人的成绩(单位:米)分别是:1.0,1.3,2.2,2.0,1.8,1.6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2.1
B.1.6
C.1.8
D.1.7
2.
某班男同学身高情况如下表,则167
cm是
(  )
A.平均数
B.众数但不是中位数
C.中位数但不是众数
D.众数也是中位数
3.
某校七年级有13名同学参加百米竞赛,预赛成绩各不相同,要取前6名参加决赛,小梅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
A.中位数
B.众数
C.平均数
D.极差
4.
某位老师为了解学生周末学习时间的情况,在他所任班级中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绘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则这10名学生周末学均时间是
(  )
A.4小时
B.3小时
C.2小时
D.1小时
5.
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食品罐头,标准质量为每听454克,现抽取10听样品进行检测,它们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差值(单位:克)如下:-10,+5,0,+5,0,0,-5,0,+5,+10.则可估计这批食品罐头质量的平均数为
(  )
A.453克
B.454克
C.455克
D.456克
6.
如果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减去5,那么所得的一组新数据
(  )
A.众数改变,方差改变
B.众数不变,平均数改变
C.中位数改变,方差不变
D.中位数不变,平均数不变
7.
某手表厂抽查了10只手表的日走时误差,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s):
则这10只手表的平均日走时误差(单位:s)是
(  )
A.0
B.0.6
C.0.8
D.1.1
8.
某排球队6名场上队员的身高(单位:cm)是:180,184,188,190,192,194.现用一名身高为186
cm的队员换下场上身高为192
cm的队员,与换人前相比,场上队员的身高
(  )
A.平均数变小,方差变小
B.平均数变小,方差变大
C.平均数变大,方差变小
D.平均数变大,方差变大
二、填空题
9.
数据2,2,3,4,5的中位数是________.
10.
某校300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要求每人植树2~5(包含2和5)棵,活动结束后随机抽查了20名学生每人的植树量,并分为四类:A类2棵、B类3棵、C类4棵、D类5棵,将各类的人数绘制成如图所示的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
(1)D类学生有    人;?
(2)估计这300名学生共植树    棵.?
11.
某班为了解同学们一周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得到如下数据:
则这10名同学一周在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平均数是    小时.?
12.
学校进行广播体操比赛,如图是20位评委给某班的评分情况统计图,则该班的平均得分是    分.?
13.
某班五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分别为4,4,5,x,6.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14.
在从小到大排列的五个数x,3,6,8,12中再加入一个数,若这六个数的中位数、平均数与原来五个数的中位数、平均数分别相等,则x的值为    .?
15.
某班数学兴趣小组收集了本市4月份30天的日最高气温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获得了两条信息和一个统计表(天数为正整数).
信息一:4月份日最高气温的中位数是15.5
℃;
信息二:4月份日最高气温的唯一众数是17
℃.
4份日最高气温统计表
 根据以上信息得x,y,z的值分别为    .?
三、解答题
16.
为落实视力保护工作,某校组织七年级学生开展了视力保健活动.活动前随机测查了30名学生的视力,活动后再次测查这部分学生的视力.两次相关数据记录如下:
活动前被测查学生视力数据:
活动前被测查学生视力数据: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4 4.5 4.5
4.6 4.6 4.6 4.7 4.7 4.7
4.7 4.8 4.8 4.8 4.8 4.8
4.9 4.9 4.9 5.0 5.0 5.1
活动后被测查学生视力数据:
4.0 4.2 4.3 4.4 4.4 4.5
4.5 4.6 4.6 4.6 4.7 4.7
4.7 4.7 4.8 4.8 4.8 4.8
4.8 4.8 4.8 4.9 4.9 4.9
4.9 4.9 5.0 5.0 5.1 5.1
  
(注:每组数据包括左端值,不包括右端值)
活动后被测查学生视力频数分布表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填空:a=    ,b=    ,活动前被测查学生视力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    ,活动后被测查学生视力样本数据的众数是    ;?
(2)若视力在4.8及以上为达标,估计七年级600名学生活动后视力达标的人数有多少;
(3)分析活动前后相关数据,从一个方面评价学校开展视力保健活动的效果.
17.
有甲、乙、丙三种糖果混合而成的什锦糖100千克,其中各种糖果的单价和质量如下表所示,商家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
(1)求该什锦糖的单价;
(2)为了使什锦糖的单价每千克至少降低2元,商家计划在什锦糖中再加入甲、丙两种糖果共100千克,则最多可加入丙种糖果多少千克?
18.
班主任张老师为了了解学生课堂发言情况,对前一天本班男、女生的发言次数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如图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1)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班共有______名学生,发言次数是5次的男生有____人、女生有____人;
②男、女生发言次数的中位数分别是__次和__次;
(2)通过张老师的鼓励,第二天的发言次数比前一天明显增加,全班发言次数变化的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如下图求第二天发言次数增加3次的学生人数和全班增加的发言总次数.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培优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2.
【答案】D 
3.
【答案】A 
4.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得(1×1+2×2+4×3+2×4+1×5)÷10=3(时).
即这10名学生周末学均时间是3小时.
5.
【答案】C [解析]
平均数是454+=454+1=455(克).
6.
【答案】C 
7.
【答案】D 
8.
【答案】A [解析]
换人前,平均数为
=188(cm),方差为×[(180-188)2+(184-188)2+(188-188)2+(190-188)2+(192-188)2+(194-188)2]=;
换人后,平均数为
=187(cm),方差为×[(180-187)2+(184-187)2+(186-187)2+(188-187)2+(190-187)2+(194-187)2]=.
所以换人后,平均数变小,方差变小.故选A.
二、填空题
9.
【答案】3 【解析】原数据已经按从小到大排列,且数据的个数是5个,所以中位数是第3个数据,即3.
10.
【答案】(1)2 (2)990 [解析]
(1)由条形统计图,知A,B,C三类的人数分别为4,8,6.
因为20-(4+8+6)=2,
所以D类学生有2人.
(2)样本的平均数==3.3(棵),
因为300×3.3=990(棵),
所以估计300名学生共植树990棵.
11.
【答案】6.6
12.
【答案】9.1 [解析]
根据加权平均数公式,有=×(8×5+9×8+10×7)=×(40+72+70)=×182=9.1(分).故答案为9.1.
13.
【答案】5 [解析]
由题意,得x=5×5-4-4-5-6=6,∴这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为4,4,5,6,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
14.
【答案】1 [解析]
从小到大排列的五个数x,3,6,8,12的中位数是6.∵再加入一个数,这六个数的中位数与原来五个数的中位数相等,∴加入的一
个数是6.∵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与原来五个数的平均数相等,∴(x+3+6+8+12)=(x+3+6+6+8+12),解得x=1.
15.
【答案】  1,1,6 [解析]
因为4月份日最高气温的中位数是15.5
℃,
所以4月份日最高气温为11
℃~15
℃的总天数与日最高气温为16
℃~20
℃的总天数相等,即均是15天,
所以x=15-(2+3+5+4)=1,
且y+z=15-(3+2+3)=7.
因为4月份日最高气温的唯一众数是17
℃,
所以z>5.
因为天数为正整数,
所以y≥1,
所以y=1,z=6.
即x,y,z的值分别为1,1,6.
三、解答题
16.
【答案】
解:(1)a=30-(3+4+7+8+3)=5,b=30-(1+2+7+12+4)=4.活动前样本数据的第15,16个数是4.6,4.7,所以其中位数为=4.65.活动后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4.8,所以其众数为4.8.
故答案为5,4,4.65,4.8.
(2)活动后样本中视力达标的人数有16人,
所以估计七年级600名学生活动后视力达标的人数有600×=320(人).
(3)活动前中位数为4.65,活动后中位数为4.8,说明学生在做完视力保健活动后整体视力情况变好(答案合理即可).
17.
【答案】
解:(1)根据题意,得
=22(元/千克).
答:该什锦糖的单价是22元/千克.
(2)设加入丙种糖果x千克,则加入甲种糖果(100-x)千克.根据题意,得
≤22-2,
解得x≤20.
答:最多可加入丙种糖果20千克.
18.
【答案】
解:(1)①40 2 5 ②4 5
(2)发言次数增加3次的学生人数为:
40×(1-20%-30%-40%)=4(人).
全班增加的发言总次数为:40%×40×1+30%×40×2+4×3=16+24+12=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