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 讲练课件——山西省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孔乙己 讲练课件——山西省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3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5 12: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
◎认一认
處—处 買—买 熱—热
鹽—盐 顧—顾 歲—岁
鹹—咸 罷—罢 纏—缠
虧—亏 薦—荐 皺—皱
憑—凭 竊—窃 寫—写
顯—显 顯—显 確—确
懇—恳 檻—槛 關—关
櫃檯—柜台 銅錢—铜钱
預備—预备 職務—职务
綽號—绰号 竊書—窃书
◎读一读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説,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魯迅《無聲的中國》
◎书法讲堂
草 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其特点是:1.笔画省略,结构简便。
2.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
3.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
书法示例:
★练习: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对这幅作品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张芝《冠军帖》局部
A.线条曲直互生,刚柔相济。
B.采用行书书体,用笔灵活。
C.写法上下牵连,富于变化。
D.笔势有力而丰润,展现书者胸襟。
◎知识拓展
小说的叙事结构
小说的叙事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一部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
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就十分讲究。咸享酒店中的其他人与孔乙己构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这一组关系里,孔乙己自认为是高人一等的“长衫客”,是“君子固穷”中的君子,但在其他众人眼里,却是无聊生活中的“笑料”,二者形成巨大反差,集中反映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地位和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文中的小伙计担任着文中叙事者的角色,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和描写着孔乙己可悲与可笑、看客们的麻木与冷酷。这一叙事视角的选择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
◎新视野·看山西
“万人计划”中的教学名师
——王建辉
王建辉,阳泉市第十一中学物理教师。现如今,不少老师家长视手机为洪水猛兽、学习路上的绊脚石,王建辉老师化弊为益;课后通过微信给学生解答难题;通过QQ匿名聊天,帮助青春期的学生解决不愿说出口的困惑。在与时俱进的25年来,她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热爱,未有丝毫减弱,反而愈加享受。
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名单,王建辉是山西唯一一位上榜的老师。
1.
右图是毛泽东书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鲁迅先生《自嘲》中的诗句。请赏读这幅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字体:行书(行草)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侍候(shì)    荤菜(hūn)    萎靡(mǐ)    竹笋(sǔn)
B.阔绰(chuò) 羼水(chān) 绽出(zhàn) 倘肯(tǎng)
C.哄笑(hòng) 间或(jiàn) 拭去(shì) 荐头(jiàn)
D.折腿(shé) 踱进(duó) 附和(hé) 砚台(yàn)
【解析】B.“羼”应读“chàn”;C.“哄笑”中的“哄”应读“hōng”;D.“附和”中的“和”应读“h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他在朋友面前花钱大手大脚,显得自己很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B.面对她的质问,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情。(认为不值得去辩解)
C.他的神态显得憔悴而颓唐。(衰颓败落)
D.小明事事没有自己的主张,总是附和别人的意见。(自己没有主意,跟着别人随声应和)
【解析】“颓唐”在这里的意思为“精神萎靡”,多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
4.读语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A.语段中加点的“文”“或者”“下”的词性依次是名词、连词、动词。
B.文段中有两个破折号,相当于一个括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C.“大抵没有这样阔绰”意思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么阔气。
D.画线句子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
【解析】A.“文”在这里是量词。
5.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外貌描写。写出孔乙己尚有劳动能力但又不肯劳动、懒得出奇的特点,以及精神萎靡颓唐、生活穷困潦倒的现状。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语言、神态描写。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鲁迅以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B.“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情节,“我”是线索人物。
C.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在小说中作者全力批判孔乙己的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在作者笔下,这一人物毫无可取之处。
D.小说四次写到了众人的哄笑,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故事,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解析】在小说中,作者除了批判孔乙己外,还写到了他善良的一面,如分茴香豆给小孩子等,“在作者笔下,这一人物毫无可取之处”这一说法太绝对。
7.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的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友,文坛从此感彷徨
【解析】《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它们共同的主题,这里上下联巧用书名的本义。
8.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 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 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鲁迅散文的特点
【研究依据】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发现】 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讨厌,又写了她买《山海经》,一条怀念线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9.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下面三句话,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二、三陈述理由。(80字左右)
【材料一】 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材料二】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材料三】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示例: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开辟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
阅读《孔乙己》,完成10~12题。
10.孔乙己一出场便是“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对此他是不停地争辩、掩饰;最后他被打断了腿,但还谎说是“跌断”的,这说明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说明了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自命清高,迂腐穷酸的性格特点。
11.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
“排”字有摆的意思,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却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摸”字有从袋里往外掏出的意思,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的“排”字对照,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绽”有裂开的意思,这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情态。
(3)我到现在终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
“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12.你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120字左右)
示例:一方面,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值得同情,他虽是读书人,却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落魄穷困,后来被丁举人打断腿,最后在众人的笑声中死去;另一方面,孔乙己又有可恨之处,他“身材很高大”、读过书、能写字,却不能自食其力,只能靠偷东西混日子,深受科举思想毒害,迂腐可笑。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
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 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3. 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怀疑→①同情→高兴→自豪→②感动(使用其他词语,意思对亦可)
14.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15.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1)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1)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
(2)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3)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16.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②受到社会权贵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17.本文成功地运用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如“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精当得体的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拿起你的笔描写一个人物的肖像,歌颂人物的品质。(200字左右)
【连线课文】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写法分析】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描绘出来。肖像描写即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在使用肖像描写应注意:①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时,应该选取人物外貌中最有特点的部分来写,切忌“千人一面”,防止人物的“脸谱化”;②要注意按一定的先后顺序,描写人物,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显得散乱无章。③所写人物外貌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职业等。
示例:当你用手抚摸我的头发时,我觉得这不再是当初你那细腻柔嫩的手,而是粗糙的“树皮”。你用安详的目光注视着我,俯下身一声不响地拿起茶杯时,我
转过头,仿佛看到一张陌生的脸,那原本富态十足的脸蛋,现在却爬满了皱纹,原本憨态可掬的脸,现在却沟壑纵横。忽然,我感慨万千,内心震动。我一向善于观察,却从来没有仔细看过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是那么浑浊、忧虑,却又充满着希望。我愧疚,为什么过了这么长时间,才发现你老了?
【名著欣赏】
他两个强打精神,勉生欢喜,从后园中径来殿上,对唐僧控背躬身道:“师父,适间言语粗俗,多有冲撞,莫怪,莫怪。”三藏问道:“怎么说?”清风道:“果子不少,只因树高叶密,不曾看得明白。才然又去查查,还是原数。”那八戒就趁脚儿跷道:“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骂,白口诅咒,枉赖了我们也!不当人子!”行者心上明白,口里不言,心中暗想道:“是谎,是谎!果子已是了帐,怎的说这般话?想必有起死回生之法。”三藏道:“既如此,盛
将饭来,我们吃了去罢。”那八戒便去盛饭,沙僧安放桌椅。二童忙取小菜,却是些酱瓜、酱茄、糟萝卜、醋豆角、腌窝蕖、绰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儿,与师徒们吃饭。又提一壶好茶,两个茶钟,伺候左右。那师徒四众,却才拿起碗来,这童儿一边一个,扑的把门关上,插上一把两腘铜锁。八戒笑道:“这童子差了。你这里风俗不好,却怎的关了门里吃饭?”明月道:“正是,正是,好歹吃了饭儿开门。”清风骂道:“我把你这个害馋劳、偷嘴的秃贼!你偷吃了我的仙果,已该一个擅食田园瓜果之罪,却又把我的仙树推倒,坏了我五庄观里仙根,你还要说嘴哩!若能彀到得西方参佛面,只除是转背摇车再托生!”
(《西游记·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孙悟空偷吃人参果,不耐道童清风、明月的污赖,愤而推倒人参果树。这段文字
就是清风、明月看见人参果树被推倒后的后续发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改写成剧本,看一看是不是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