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5 22:0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突兀(wù)
嘉肴(yóu)
兑命(yuè)
修睦(mù)
B.尽粟(sù)
矜寡(guān)
鲦鱼(tiáo)
骈死(bìng)
C.挂罥(juàn)
槽枥(cáo)
两鬓(bìn)
北冥(míng)
D.布衾(qīng)
叱牛(chì)
迁徙(xǐ)
塘坳(à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南冥者,天池也
B.请循其本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才美不外见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一食或尽粟一石
C.虽有嘉肴
D.讲信修睦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子之不知鱼之乐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策之不以其道
D.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贤与能
B.不独子其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C.故曰:教学相长也  幼有所长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几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C.是鱼之乐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B.《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道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C.《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④,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枯萎、凋谢。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芟蘙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
B.此相国之手植者(栽种,种植)
C.不终日而毕(结束,完成)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听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终日而毕
C.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
D.故虽有名马  故作《养竹记》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
B.【乙】文中“竹似贤”表现在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
C.【乙】文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
D.【甲】【乙】两篇文章表达了相同的人才观:统治者应该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第Ⅱ卷 (共60分)
二、文言文阅读(8分)
1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2分)











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分)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3分)
三、诗歌鉴赏(7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13.《登高》尾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分别回答。(3分)
14.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登高》颔联所展示的画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中“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的是什么?(4分)
四、默写(5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_
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此地一为别,_
_。(李白《送友人》)
(3)水击三千里,_
_。(《北冥有鱼》)
(4)中国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能表现在不幸处境中梅花依然孤高不驯、坚贞不屈的诗句是:_
_,_
_。
(5)白居易《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
_,_
_

五、名著及现代文阅读(33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6.“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请结合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经历中的某一次,分析他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初心的。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6分)
天马①雄风
周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17.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4分)
18.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19.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20.阅读下面有关马的两段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分别是什么?(5分)
【甲】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乙】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甲】:
【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13分)
面相与品相
于文岗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谱。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一“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选自《广州日报》)
21.揣摩第④段画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3分)
22.研读第⑥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4分)
23.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3分)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责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放到第
段合适。
24.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3分)
六、语言应用(10分)
25.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下面是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同一个汉字——“和”。请你指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字体。(2分)
A._
_    B._
_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探究结果:
(3)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4分)
第Ⅲ卷 (共60分)
七、作文(60分)
26.作文。(60分)
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徜徉书海,醉心音乐,欣赏比赛,学习技能……痴迷其中的那份快乐难以割舍,痴迷其中的那份执着不易改变。
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世界多了进步的动力。
请以“不变的是那份痴迷”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少于600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解析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突兀(wù)
嘉肴(yóu)
兑命(yuè)
修睦(mù)
B.尽粟(sù)
矜寡(guān)
鲦鱼(tiáo)
骈死(bìng)
C.挂罥(juàn)
槽枥(cáo)
两鬓(bìn)
北冥(míng)
D.布衾(qīng)
叱牛(chì)
迁徙(xǐ)
塘坳(ào)
【点拨】A项“肴”应读yáo;B项“骈”应读pián;D项“衾”应读qī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南冥者,天池也
B.请循其本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才美不外见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一食或尽粟一石
C.虽有嘉肴
D.讲信修睦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
A.子之不知鱼之乐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策之不以其道
D.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贤与能
B.不独子其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C.故曰:教学相长也  幼有所长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C.是鱼之乐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B.《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道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C.《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点拨】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④,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枯萎、凋谢。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芟蘙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
B.此相国之手植者(栽种,种植)
C.不终日而毕(结束,完成)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听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终日而毕
C.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
D.故虽有名马  故作《养竹记》
【点拨】D项,都是连词,因此。A项,助词,的/代词,它,它们,指竹子;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就、便;C项,介词,凭借/介词,因、由于。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
B.【乙】文中“竹似贤”表现在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
C.【乙】文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
D.【甲】【乙】两篇文章表达了相同的人才观:统治者应该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点拨】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第Ⅱ卷 (共60分)
二、文言文阅读(8分)
1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2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分)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3分)
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任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三、诗歌鉴赏(7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13.《登高》尾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分别回答。(3分)
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14.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登高》颔联所展示的画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中“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的是什么?(4分)
《登高》颔联展示的画面: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四、默写(5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_万籁此都寂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此地一为别,_孤蓬万里征_。(李白《送友人》)
(3)水击三千里,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北冥有鱼》)
(4)中国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能表现在不幸处境中梅花依然孤高不驯、坚贞不屈的诗句是:_零落成泥碾作尘_,_只有香如故_。
(5)白居易《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可怜身上衣正单_,_心忧炭贱愿天寒_。
五、名著及现代文阅读(33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6.“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请结合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经历中的某一次,分析他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初心的。
示例一: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示例二: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头部受伤。示例三: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工作击倒了他,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示例四:第四次是在修筑铁路时,患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保尔身受伤病的折磨也不放弃革命的信念,重新回到战斗行列,坚持革命工作。这就是他对初心的坚持。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6分)
天马①雄风
周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17.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4分)
①雄浑的气势;②奔腾的力量;③进取的精神;④崇高的感情;⑤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18.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做铺垫。
19.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①多用短句,营造紧张激越的气氛。如: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②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为准确。比喻句如: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拟人句如: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20.阅读下面有关马的两段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分别是什么?(5分)
【甲】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乙】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甲】:作者热爱马,赞美马,尤其对伊犁的天马情有独钟。借以表达对有天马美德和不屈精神的中华民族的歌颂和赞美。
【乙】:作者表达了对当时统治阶级愚妄浅薄和不能识别人才、不能善待人才的丑恶窘相的嘲讽和批判。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13分)
面相与品相
于文岗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谱。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一“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选自《广州日报》)
21.揣摩第④段画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3分)
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2.研读第⑥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4分)
对比论证。第⑥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面相”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3.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3分)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责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放到第⑥段合适。
24.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3分)
六、语言应用(10分)
25.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下面是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同一个汉字——“和”。请你指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字体。(2分)
A._楷书_    B._行书_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探究结果:两则史料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
(3)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4分)
示例:爸爸妈妈,冷静一下听我说说好吗?今天去看望奶奶还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的,你俩就是说话方式不对,家庭要以和为贵,都和和气气的才开心,不要计较那么多啦!让我来决定好不好呀?
第Ⅲ卷 (共60分)
七、作文(60分)
26.作文。(60分)
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徜徉书海,醉心音乐,欣赏比赛,学习技能……痴迷其中的那份快乐难以割舍,痴迷其中的那份执着不易改变。
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世界多了进步的动力。
请以“不变的是那份痴迷”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