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上)定时作业(二)
历 史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表格中。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下列原始人类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元谋人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嘉陵江流域 D.辽河流域
3.舜当上部落联盟首领是
A.经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了其他部落。
B.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部落联盟首领位置。
C.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部落联盟首领。
D.因为治水有功,受到大家拥戴,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4.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是
A.约公元前21世纪-禹 B.约公元前20世纪-禹
C.约公元前21世纪-启 D.约公元前20世纪-启
5.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防御狄夷入侵 B.削弱贵族权利 C.排斥异姓诸侯 D.巩固周朝统治
6.不计前嫌、重用人才是齐桓公称霸的重要原因。齐桓公重用的人才是
A.孙武 B.官仲 C.鲍牙叔 D.伍子婿
7.孙膑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下列成语与他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尊王攘夷 D.纸上谈兵
8.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蒙恬被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9.如果在一部反映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三个镜头①秦始皇在竹木简上用小篆批阅奏折②秦始皇在大殿上册封郡守③秦朝百姓普遍使用刀币购物。从历史事实看
A. ①②③都正确 B.①②③都错误 C.①②正确③错误 D.①③正确②错误
10.司马迁说:“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后来直接“亡秦”的历史人物是
A.吴广 B.项羽 C.刘邦 D.赵高
11.秦汉时某位历史人物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位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李斯 B.董仲舒 C.陈胜 D.主父偃
1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13.西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地理名词,汉代时,狭义上的西域是指今天我国的
A.甘肃地区 B.新疆地区 C.宁夏地区 D.西藏地区
14.“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动”。以下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大秦使者将象牙、犀角赠给东汉皇帝
B.中国铁器西传
C.欧洲养蚕缫丝技术和造纸术传入中国
D.佛教传入中国
15.下列属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内容的是
①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 ②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
③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 ④派卫温、诸葛直到夷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的代表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盘 C.青铜树 D.青铜马
17.有人称赞某两项工程时说:“如同两座丰碑,雄辩地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有创造人间奇迹的智慧和力量。”这两项工程是
①都江堰 ②郑国渠 ③万里长城 ④灵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李冰 B.孙思邈 C.祖冲芝 D.蔡伦
19.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0.“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句话说明孔子创办教育的特点是
A.提倡“因材施教” B.打破官府的教育垄断
C.提倡“有教无类” D.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个材料题,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3分)
苏轼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涉双方及战役的结果。(5分)
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4分)
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4分)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4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 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4分)
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8分)
说明材料二中“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分)
(4)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4分)
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上)定时作业(二)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单项选择
1-5 DBCAD 6-10 BBDCC
11-15 BBBCA 16-20 ACDBD
二、材料题
21.(20分)
(1)魏蜀吴(3分)
(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5分)
(3)周瑜;诸葛亮。(4分)
(4)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结果大败曹操。(4分,写出两点即可)
(5)如:喜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4分)(也可写其他人,写出人物2分,原因2分)
22.(20分)
(1)迁都;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4分)
(2)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8分)
(3)鲜卑语;汉语。(4分)
(4)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3分)
立场二:他的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弱和鲜卑族的消亡。(1分)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