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目 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壹节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壹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二战中苏联有2700万人被夺走了生命;物质损失估计达2.5万亿卢布,超过苏联1940年国民总收入的4.5倍; 1 700多座城市毁于战火,许多工业中心被夷为废墟,工业总产值下降到战前水平的50%;农村劳动力从1940年的1 690 万人减少到1945年的650万人,播种面积减少25%,农业总产量下降到战前水平的60%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6—1950年恢复和发展苏联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即第四个五年计划
指导思想: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任务:
1.重建苏联受战争破坏的地区
2.国民收入、工业、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
3.对国家电气化给予高度重视,强调要建设或修复一批大型水电站
取得的成就:
据苏联政府的统计数字,1950年“四五”计划结束时,苏联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了一倍多,国民收人比战争前提高64%。
国防工业取得重大突破,1946 年建成世界上第-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 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以1966年的美元计算)达到1 57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国民经济总产值是393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四五”计划执行结果看,工业投资额的88%用于机器制造业,只有12%投到了轻工业。轻工业生产非但没有达到计划目标,甚至还低于战前水平。此外,公路铁路交通、水路和海路运输业等,也都因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受到损害。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四五”计划预定农业生产增长27%,但由于战后对农业投资较少、自然灾害和行政命令等原因,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到1950 年时仅达到1940年水平的99%,还没有超过十月革命前的水平,谷物总收获量仅为战前水平的78%。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为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农业依然是苏联经济中最落后的产业
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衡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方面:加大农业投入大规模垦荒,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将农产品义务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改革工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由于成效不明显又收回了地方管理权
种植玉米运动
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忽视玉米的生长环境,一些干部为完成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于是掀起了一股浮夸风,这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
由于玉米人们给赫鲁晓夫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例:1951—1955年,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时达到1.33亿吨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工业发面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1953—1964年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至8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至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增至2.23亿吨,电力从1340亿度增至4590亿度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 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三:(赫鲁晓夫)改革后的 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材料四:在1955年1月25—30日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强调今后要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号召要同主张加速发展轻工业的人进行坚决斗争
原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这场由赫鲁晓夫掀起的被西方称为“非斯大林化”的运动,不是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斯大林的功过,认真总结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根源及应吸取的教训,而是全盘否定和丑化斯大林,似乎斯大林的一生都是罪恶。
对斯大林的评价,绝不仅仅是如何对待斯大林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对待苏共的历史、如何对待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如何对待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如何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等重大历史问题。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甚至人身攻击,丑化了社会主义制度,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丑化了共产党,从而把反对个人崇拜的正确主张引向歧途,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在一-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引起了混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波匈事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毛泽东说,”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 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完全错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 1982),1931 年加人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势力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勃列日涅夫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 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1977年至1982年,他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对政治体制有一定的改革调整,但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仍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机制
农业方面:农业作为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管理的多、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原因,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生产仍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粮食
例:1965—1976年净进口粮食4475万吨,平均每年进口粮食373万吨
工业方面:主要推行“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
内容: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通过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制度,扩大企业权限,使企业获得一定的自主权;
为了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允许企业用利润留成设置奖励基金,强化经济刺激机制
作用:工业经济的效益有所提高
例:60年代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比60年代前期提高了2.2%,在同期工业产值持平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了1.6%
该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阶层思想观念趋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就停止了新经济体制的实行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积极方面:
勃列日涅夫执政长达18年,在其执政的前10年,采取稳定渐进的方针,经济改革有所进展,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苏联与美国的差距有所缩小,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材料,70 年代末,苏联的国民收人已经相当于美国的80%,农业产值相当于美国产值的85%。
消极方面: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半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崇拜。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日甚一日,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没有受到触动,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蔓延,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化。
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在表面繁荣的背景下,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国家处于危机前的困境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改革的内容: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结果: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比较三次苏联改革的异同:
{3C2FFA5D-87B4-456A-9821-1D502468CF0F}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似点
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1、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改革都失败了,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背离社会主义)
具体内容
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领域
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影响
比例失调,思想混乱
作风专断,缺乏活力,发展缓慢
经济滑坡,思想混乱,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过程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年8月 19日国家领导阶层的“传统派”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 苏联正式解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
3、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
第贰章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
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 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恢复发展经济
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南斯拉夫是最早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东欧国家。苏南冲突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认为必须脱离斯大林所建立的模式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南斯拉夫改革
。
照搬苏联模式的改革方法,导致国民经济失衡,比例失调,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1968年1月主张改革的杜布切克上任
布拉格之春
苏联的军事入侵导致导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失败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②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陷入困境。
③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东欧动荡。
④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剧变表现: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剧变方式:
相对平稳(和平)
流血冲突(暴力)
国家合并
国家分裂、解体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可以获得那些历史教训呢?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时代条件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叁章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1949年—1956年底:过渡时期
(1)1949年10月1日
(2)1954年
(3)到1956年底
1956—1976年
(1)失误
(2)成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
(3)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4)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装载着核弹的导弹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
复兴号高铁
大兴国际机场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农业现代化
青岛港
港珠澳大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纲要式板书进行总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恢复发展经济的原因
(2)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内容:玉米运动
(2)改革取得的成效
(3)改革失败的原因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内容:新经济政策
(2)影响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背景
(2)内容
5、苏联解体
(1)内容
(2)原因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恢复发展经济
(2)走独立改革的国家: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
2、东欧剧变
(1)原因
(2)剧变表现、剧变方式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1)1949—1956年
(2)1956—1976年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