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2020-202
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
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俗
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
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乡土
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
功运用民间语言。乡土作家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
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有助于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
当下价值。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
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传统民俗文
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
彩的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
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汪曾褀对民间把玩蛐蛐、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
庆邦、毕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他们大多都没有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
俗特性,彰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乡土民俗
作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
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坻兴恕张炜
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昰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
流传已久的道家ˉ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
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
将楚王庄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伴,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囯文化遗存、古老
的烹饪技巧等,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
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
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
不仅如此,乡土作家也在思考,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价值在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上的重
要作用。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的深度思考。民俗除了与个体情感产生直接
关联外,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传统根性文仳的凝聚和再现。如果说乡土民俗
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大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那么作家通过小说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
精神则大多是自觉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背后,实际上都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
在基因。民俗成为乡土作家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渠道
乡土小说民俗叙事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让民俗文化在民众
的内在精神世界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摘选自田振华《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材料二:
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
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是与上
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相对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篇伟大作家的作品不带有个性
从中国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到外国的诗人作家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莫不如此。上层社
会的文学越个性化(尽管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就越被认为有价值。民俗文学则不
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
事谁来讲、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
同类型的故事,它们的母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
造,又为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当然,讲
类型不等于否认变异,类型文化在结构上是一种冋中有异或大冋小异的文化。类型性降低
了民众识别、传习与操作这种文化的难度,提高了它在人脑中的信息贮量和在信息传递中
的关联程度。变异是对于类型文化的适应性调整。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
在文化史上的早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
比起上层文化,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
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岀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
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已民胬郛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