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5 09: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近来频有论者以为“礼仪之邦”系“礼义之邦”之“误”,应当废止。笔者以为,这个结论实在武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一脉相传。《礼记》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盛赞华夏文明礼仪之盛大。《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华夷之辨的根本标志。称誉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根有据,并非是对“礼义之邦”的误用。
古代文献中也常指中国为“礼义之邦”。古人使用“礼义”一词,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古文中的“礼义”就是指“礼仪”,义与仪通用。比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义是本字,仪是后起字。本字和后起字通假,在古人行文是常见情况。“义者,宜也”,“义”训为“宜”;“仪者,度也”,“仪”的意思是“度”。礼义和礼仪,用法虽然不同,但意思相近。“仪”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义。人的言语、行为适宜、合宜,就表现为言、行有度。仪本身就包含着义,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
另一种情况,人们用礼义去对称仁义。孔子重视仁,也重视礼,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孔子后学中,一派学者如孟子喜欢讲“仁义”,对人的理解方面主张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认为道德修养在于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发扬人性本有的光辉。一派学者如荀子认为人性潜存着恶,
顺着人性一定不能组成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群,主张隆礼重法,发挥外在约束和教化作用,变化人的先天之性而生起后天教化之性,“化性起伪”,所以更愿意谈论“礼义”。汉代文献中多用礼义,
应该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一派较有影响有关,从礼法名教的角度来理解儒学。唐代韩愈则推崇孟子为儒家仁义道统的承担者,宋代学者也多坚持这种说法,孟子“居仁由义”的“仁义”思想受到重视,以至于人们说中国“以仁义立国”,或中国是“仁义之国”,反而比说“礼义之国”感觉更自然、更亲切一些。
有人强调“礼义之邦”比“礼仪之邦”的用法更早、更初始,可是语言是随生活流动变迁的,
而不是凝固的教条。在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更贴切,要看具体的语境。当凸显立国的核心价值时,我们使用“礼义之邦”或“仁义之国”,当我们盛赞中国礼仪之大或有感于当下礼仪缺失时,我们使用“礼仪之邦”。我们称誉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既是表达对先民智慧和成就的崇敬,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和激励。“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让我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化去种种与文明格格不入的野蛮,重归文明之途。
(摘编自彭永捷《“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谓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
B.“礼”是华夷之辨,中国自古就有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C.古人使用“礼义”一词来称中国为“礼义之邦”时,其本身的内涵就是指向“礼仪之邦”。
D.孔子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但其后学中的孟子和荀子对“礼”的观点完全相反。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开篇先否定错误论点,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是“礼仪之邦”,而非“礼义之邦”。
B.文章引用《礼记》《左传》中关于“礼仪”的记载,论证了称中国为“礼仪之邦”有根有据。
C.文中列举古人对“礼义”的解释,证明用“礼义之邦”还是“礼仪之邦”,要看具体语境。
D.文章围绕用“礼仪之邦”指称中国是否有误展开讨论,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思路清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礼仪”并不仅仅表现为外在形式,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只有符合“礼义”要求的“礼仪”才称得上真正的“礼仪”。
性善论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性恶论则看重外在的礼法对于人的约束作用,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如何构建和谐群体。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不仅无愧为“礼义之邦”,也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称谓。
当前我们更强调建设“礼仪之邦”,是因为当下我国礼仪严重缺失,亟需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直播带货,以“小屏幕”打开“大市场”,用消费扶贫助推产业扶贫良性循环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探索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模式。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无数的驻村第一书记尽锐出战,成了联通上下,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史雅乔、勾雅文《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变身推荐官》,《人民日报》)
材料二:
“双
11”购物狂欢在不断增长的成交数据中落下帷幕,然而有关购物体验、消费陷阱的讨论并未停止。
近日,中消协发布《“双
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与往年不同,今年“双
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并点名汪涵和李雪琴直播带货“翻车”、李佳琦直播间“买完不让换”。
对直播从业者来说,能够积累数量庞大的粉丝并不容易,越是如此,越应该珍惜消费者的信任,
越要对自己所卖商品负责。那种只注重流量不注重质量的做法,甚至把粉丝当韭菜来收割的想法,
将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损害行业发展的基石。要知道,失去信任,再大的主播也会被市场抛弃。
新生事物大多有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过程,直播带货也不例外。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市场监管总局也连发两道监管文件,
其中《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网络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新业态纳入监管范围,
并指出网络直播带货需提供回看功能;《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中的三大主体即网络平台、商品经营者、网络直播者的责任进行梳理,分层次进行责任划分。这都预示着,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正在建立。
(摘编自甄奇《透支信用的直播带货无法长久》,《人民网》)
材料三:
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和连接网络主播与社会公众的传播媒介,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对此既要通过落实民法典的规定强化民事责任承担,又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和监管,从而促进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直播平台经营者而言,平台经营者建立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以此来保障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受到损害时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
(摘编自陈慧娟《直播内容触犯法律,平台应该担责吗?专家这样说》,《光明日报》)
材料四:
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型,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单纯重视商品的物质性效用转向注重商品的精神性效用,消费模式随之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消费已经不单单是人们用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性活动,它已逐渐成为人们表达和实践某种趣味、格调、信念、价值的文化性活动。直播带货的火爆背后正是基于消费结构的转型特点,大兴消费主义文化以拉动消费者的非必需消费。例如,某些彩妆类带货主播在直播间摆满各大品牌的商品,以此刺激受众的感官;还有部分主播利用营销技巧为商品增加附加值,让受众对商品产生“仰视”的态度,使受众陷入消费的伪欲望。
(摘编自《直播带货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直播带货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模式,用消费扶贫助推产业扶贫良性循环发展。
今年“双
11”购物促销呈现出与往年不一样的特点,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
大兴消费主义文化以拉动消费者的非必需消费,使得我国的消费结构发生转型,这也是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商品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性效用,消费已逐渐成为具有某种趣味、格调、信念、价值的文化性活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只注重流量不注重质量的直播带货实则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会损害行业发展的基石,
这样的主播终将被市场抛弃。
直播带货是新生事物,正处于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过程,推动直播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各方持续努力。
直播平台作为连接网络主播与社会公众的传播媒介,应建立起有效保障消费者权利的机制,
承担起自身责任。
直播带货是一种表达和实践某种趣味、格调、信念、价值的文化性活动,所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
如何让直播带货这一产业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7—9
题。
大春小花
阎秀丽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儿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
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岛屿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和大春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
三天后回来时,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
以后,我去哪儿都带着你。兵抚摸着大春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春的脑袋在兵的脸上蹭了蹭。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它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
凝成了硬痂。兵把它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便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只有那个小小的哨所,只有木木的兵,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
兵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大春却喜欢热闹,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它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因为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它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
只不过是引它一时的雀跃而已,很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它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它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不知不觉地就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泠泠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莹莹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捡的!往后你就有伴儿了。”兵笑着对大春说,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哼,不需要,它那么娇滴滴的能干什么!”大春心里这么想,但是说不出来,只是冲着小花龇了龇牙,看到小花瑟瑟的样子,大春心里方有了一丝满足。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拍了拍,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开了。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国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
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升旗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庄重。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它听不懂,它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但是它现在一点儿也不排斥小花,领着小花就去了它们的窝里睡觉了。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它们一眼,也翻身上床,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似乎隐约听到几声“汪汪……”
“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了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后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可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等内容,既是写岛上的狗,也是写兵的妻,构思巧妙。
小说以“大春小花”为线索,从兵守岛站岗开始写起,讲述了一兵一狗一猫的故事,取材琐碎平凡,情节跌宕,立意深远。
小说通过对兵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没有名字的“兵”的形象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小说描写兵和女人对话这一情节,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增添了故事的温情,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说中塑造的“兵”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小说中“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出现了三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
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
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
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
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选自
《魏叔子文钞》)
A.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B.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C.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D.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故尝与过宋将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
莫辞更坐弹一曲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大铁椎行踪诡秘。在宋将军家与人同寝的时候,晚上出去办事,连门窗都未动就已经没了踪影,让人惊讶不已。
大铁椎自视甚高。他认为宋将军和同宿舍的人都武艺平庸,不与他们交流,与人相处也不拘礼节,只管做自己的事。
大铁椎英勇无畏。明知道有众多响马贼前来,敌我力量悬殊,但是大铁锤依然赴约,而响马贼中却无人能打败他。
大铁椎谨慎小心。带宋将军去观战,即使自己武艺高强,依然嘱咐他不要出声,担心他被发现后会招来杀身之祸。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5
分)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

]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
(Zh?n):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点题并在情绪上统摄全诗。诗人登高望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顿觉愁思茫茫。B.颔联既是对眼前的实写,也是象征,与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写法相同。
C.颈联寓情于景,极写“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寓含了诗人的满腔愁苦之情。D.尾联直言诗人与宦友被贬百越之地,身无分文,再加音信不通,现实处境令人不堪。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表达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

”两句,描写了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情态。
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巨大的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大脑喜欢“屏读”还是“纸读”?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
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无论屏读还是纸读,都不可能做到
,因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当取长补短、共生互荣,屏读和纸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增加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但是我们不能

“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
让大脑继续思考:(
)。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进而
过目不忘
因小失大
还是
B.进而
一目十行
因噎废食
就是
C.因而
过目不忘
因噎废食
还是
D.因而
一目十行
因小失大
就是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B.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增长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C.数字化阅读的出现,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D.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增加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要协调好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要协调好这两者的发展,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
请参照①的方式,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再推断出两点结论。(6
分)
你是否读过鲁迅的小说《药》?有人读后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庸医害人的作品;中学生却认为,这是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而文学教授则认为,这篇小说意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①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下面是王杰写给大学同学李明的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
分)
我诚挚邀请你和你的内人本周六到眉山来玩。届时我一定于府上备下盛宴恭候你们的到来,
饭后我再带你们两口子去欣赏眉山夜景。现在的眉山真的很美,特别是眉山东坡水街,那里大
气恢弘的仿古建筑群配上古风雅致的水上表演,瞬间就将人们带回千年前的盛世,网友称其为“四川的大宋不夜城”,已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光顾。不知你肯否赏光?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条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
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条跟一条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条松毛虫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眉山市高中2022届高二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每小题3分)
1.B(3分)【解析】A项根据第二段的表述,从相关文献(《礼记》《左传》)的记载中,只能看到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的繁盛,而看不出用“礼仪之邦”指称中国最早是在夏商周时期。C项,从原文三四五段的表述来看,古人用
“礼义”一词时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礼义”就是“礼仪”,其二是“礼义”特指
“仁义”。D项“完全相反”的说法错误,从原文来看,无论主张性善论的孟子还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都强调“礼”的重要性。
2.A(3分)【解析】作者并没有在否定错误观点之后马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末段来看,作者的观点是:用“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指称中国,要看具体语境。
3.D(3分)【解析】“当下我国礼仪严重缺失”的表述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10分)
4.C(3分)【解析】根据材料四,“大兴消费主义文化以拉动消费者的非必需消费”是我国消费结构转型的特点而非原因。
5.D(3分)【解析】强加因果。“直播带货是一种表达和实践某种趣味、格调、信念、价值的文化性活动”与“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不构成因果关系。
6.参考答案:①带货主播要加强把关,对产品质量问题负责;②直播平台经营者要建立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承担先行赔偿责任;③政府建立并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并做出相应立法,让人们有法可依。
评分意见:6分,每点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15分)
7.B(3分)【解析】“情节跌宕”错误,小说情节舒缓。
8.参考答案:
“兵”是一个爱国爱家的普通士兵形象(2分)。“兵”连名字都没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1分)他独守孤岛,但升旗、站岗、巡逻一样不少,有模有样,可见其心中有国,心中有责;(1分)他给捡到的流浪猫狗起上妻子和孩子的名字,一有闲暇就给它们讲家中的事情,可见他对家人充满牵挂和爱念。(2分)
评分意见:6分,参照细则给分。
9.参考答案:①渲染氛围,为故事提供了清冷孤寂的自然环境;②烘托出兵的相思之情,有利于塑造兵舍家守岛的光辉形象;③小说以复原回家的兵和岛上的兵同看这一弯月结尾,升华小说主题,表达出对像“兵”一样舍家卫国的千千万万普通士兵精神的赞美;④小说以看月结尾,冷月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意思相同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D(3分)【解析】“响马贼”是“击杀”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选项;“我”是“期”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选项。
11.D(3分)【解析】解析:D选项,跟从。A选项,探望;省察。B选项,访问;过错。C选项,告辞;推辞。
12.B(3分)【解析】原文没有大铁椎认为“同宿舍的人武艺平庸”的信息。
13.(1)(他)很少跟人交谈,说话像楚地的口音,问他的家乡和姓名,都不作答。
评分意见:5分,“罕”“类”“扣”各1分。语义通顺2分。
(2)宋将军本来就自负,又想看客人是怎样杀敌的,就竭力跟客人请求,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同去。
评分意见:5分,“故”“所为”“偕”各1分。语义通顺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D(3分)【解析】对“文身地”的理解有误,尾联的上句是说贬所百越是一个蛮荒之地。“文身”是当地土著的一种习俗。
15.参考答案:①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②与友人音信不通的无奈和惆怅;③被贬蛮荒之地的仕途失意之愁。
评分意见:6分,每点2分,意思相同即可。
16.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评分意见:6分,每空1分,一空中有一处错误,则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3分)【解析】“进而”是递进关系,指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因而”是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文段说“文字首先……”,“然后……”,进一步如何,因此选“进而”好。“一目十行”形容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这是看书的过程;“过目不忘”指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这是看书的结果,文段在说大脑对文字的反应,讨论的是看书的过程而不是看书的结果,因此选“一目十行”更好。“因噎废食”指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因小失大”指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文段是说我们不能因为屏读带来了问题就停止“屏读”,因此选“因噎废食”。“就是”表肯定语气;“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文段表示一种肯定,因此选“就是”。
18.A(3分)【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增加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缺介词“在”;二是搭配不当:“增加……范围”动宾搭配不当。答案选A。
19.B(3分)【解析】“思考”的是问题,应填带问题的句子,排除A、D;先是协调,然后选择合适方式来得到理想的阅读体验,因此答案选B。
20.参考答案:①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感受有可能不同;②读者的年龄、经历、职业等不同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评分意见:6分,每处3分,意思相同即可得分。
21.参考答案:(1)“内人”改为“妻子”;(2)“府上”改为“寒舍”;(3)“盛宴”改为“薄酒”;(4)“两口子”改为“夫妻俩”;(5)“光顾”改为“参观”
评分意见:5分,改正确一处给1分。
四、作文(60分)
22.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40分
内容20分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2)缺标题扣2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标点符号酌情扣分,扣满3分为止;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3)文体不明晰,没有写成议论文的,在36分以下给分。(4)文章在200字左右而又未完篇者,总分不超过10分,发展等级不再评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立意参考:
1.不盲从,要保持自己清醒、独立的意识。松毛虫一条跟着一条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这是盲目跟从。
2.面对困境时,要善于思考,懂得变通,勇于打破常规。只要其中一条松毛虫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但是它们没有变通,最后饥饿劳累而死。
参考译文:
大铁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探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青少年时代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到宋将军那里去过。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会儿也不离身。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叠环绕着,就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后,到半夜,侠客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尽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本来自以为很有本事,并且也很想看看侠客的本领,就极力请求侠客同往。侠客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侠客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小心不要出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突然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向前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