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A组
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
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从示意图中可看出,1964年与1953年相比,苏联拖拉机、谷物收割机、卡车及对农庄长期贷款等数据有较大增长,表明这一时期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选D项;新经济政策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与示意图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B、C两项在题干与示意图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2.1964年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联政府在试图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3.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表(%)。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
年份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家庭总收入
100.0
100.0
100.0
100.0
来自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0
43.7
43.4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购买食物、衣物、
纺织品、靴鞋
58.9
56.1
52.8
51.3
用于社会文化与
生活服务
14.0
15.0
16.8
14.5
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中购买食物、衣服等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较高,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支出占比较低,这说明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故A项正确。
4.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材料“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盲目随意的一面,故D项正确。
5.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材料表明( )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
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
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可以看出东欧剧变发展迅速,体现了东欧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引发东欧剧变,B项正确;A项是东欧剧变发生时的现象,并非根源,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是东欧国家选择脱离苏联,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西方势力的策划,排除D项。
6.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在国营企业引起热烈讨论。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现代企业
B.加快中外接轨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7.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广告称宁江机床厂既可以供应机床,又可以按用户需求加工零件,还可以承接短期培训。据此可知,这一广告( )
A.反映出国企改革进程的开始
B.消除了工业发展地缘限制
C.表明单一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
D.突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桎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广告称宁江机床厂既可以供应机床,又可以按用户需求加工零件,还可以承接短期培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江机床厂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体现了对传统经济的突破,故答案为D项。A项国企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消除地缘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所述与所有制结构变化无关,排除C项。
8.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又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从1957年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的国情认识不断深入,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有新的发展突破,故C项正确。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在建设首项工程蛇口港之初,由于吃平均主义“大锅饭”,工人每天运泥20—30车,严重拖慢了工程进度。袁庚着急之下想出了“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完成定额每车奖励2分钱,超出定额的每车奖励4分钱。后来超产奖励被上级有关部门勒令停止,袁庚甚至为这钱的“官司”闹上中南海。在中央的最终支持下,超产奖励被重新执行,而这一创新性举措也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差不多就在蛇口工业区筹建半年后,深圳特区也于1980年8月成立了,“春天的气息”开始从南海边画就的小圆圈里弥漫开来。
材料二 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的55位厂长、经理们齐聚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厂长经理们的抱怨之声不断,“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厂长们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向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写了一封信。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1)根据材料一,简析蛇口工业园发放“4分钱”奖金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厂长公开信”的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政府为他们“松绑”的举措。
参考答案(1)作用: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工人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拉开了蛇口改革的序幕;为深圳开放作出了探索;经验辐射全国。
(2)诉求:要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举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分配方式。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吃平均主义‘大锅饭’,工人每天运泥20—30车,严重拖慢了工程进度”“这一创新性举措也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半年后,深圳特区也于1980年8月成立”“‘春天的气息’开始从南海边画就的小圆圈里弥漫开来”等信息,从企业发展、生产力的解放、蛇口改革、深圳开放和经验传播等方面简析发放奖金的历史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诉求,根据材料二中“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等信息,可知“厂长公开信”的诉求是权力下放或者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改革分配方式等“松绑”的做法,给予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B组
1.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可知,改革增加了农庄与个人的收入,是对农庄与个人积极性的重视,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业领域的改革,但无法看出农业领域是否为改革重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些农业集体化弊端的纠正,但并未完全消除,故B项错误;苏联在1965年并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
B.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
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
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说明苏联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忽视经济改革的长期性,从而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故C项正确;“新经济”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故A项错误;苏联在太空竞赛和军备竞赛中未能真正胜过美国,故B项错误;粮食进口不代表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故D项错误。
3.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然而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
A.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
B.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
C.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的弊端,故A项正确。
4.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东欧大部分国家因为剧变带来的社会动荡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产生诸多矛盾,使国家地位下降,故A项正确。
6.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
A.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年搞合作化”可知,指的是1953年开始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它突破了旧体制,使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大大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一大创举,故A项正确。
7.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
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力量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结果相同,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不同点:赫鲁晓夫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工业领域。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根据材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可知,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根据材料“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可知,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第(2)问,对于两次改革的异同点可以从目的、结果、败因和内容方面分析。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A组
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
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2.1964年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3.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表(%)。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
年份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家庭总收入
100.0
100.0
100.0
100.0
来自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0
43.7
43.4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购买食物、衣物、
纺织品、靴鞋
58.9
56.1
52.8
51.3
用于社会文化与
生活服务
14.0
15.0
16.8
14.5
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4.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5.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材料表明( )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
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
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
6.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在国营企业引起热烈讨论。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现代企业
B.加快中外接轨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市场经济
7.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广告称宁江机床厂既可以供应机床,又可以按用户需求加工零件,还可以承接短期培训。据此可知,这一广告( )
A.反映出国企改革进程的开始
B.消除了工业发展地缘限制
C.表明单一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
D.突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桎梏
8.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又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在建设首项工程蛇口港之初,由于吃平均主义“大锅饭”,工人每天运泥20—30车,严重拖慢了工程进度。袁庚着急之下想出了“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完成定额每车奖励2分钱,超出定额的每车奖励4分钱。后来超产奖励被上级有关部门勒令停止,袁庚甚至为这钱的“官司”闹上中南海。在中央的最终支持下,超产奖励被重新执行,而这一创新性举措也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差不多就在蛇口工业区筹建半年后,深圳特区也于1980年8月成立了,“春天的气息”开始从南海边画就的小圆圈里弥漫开来。
材料二 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的55位厂长、经理们齐聚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厂长经理们的抱怨之声不断,“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厂长们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向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写了一封信。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1)根据材料一,简析蛇口工业园发放“4分钱”奖金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厂长公开信”的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政府为他们“松绑”的举措。
B组
1.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
B.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
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
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3.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然而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
A.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
B.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
C.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
4.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
5.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6.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
A.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7.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
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