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下册第12章第二节 盐的性质练习题-普通用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下册第12章第二节 盐的性质练习题-普通用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2-05 10:4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下册第12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用一种试剂就能把NaCl、、三种溶液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A.
溶液
B.
NaOH溶液
C.
溶液
D.
溶液
对下列物质应用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浓硫酸不慎流到皮肤上,先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用火碱溶液清洗
B.
石蕊试液能反映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C.
氯化钠可用于配制浓度为的生理盐水
D.
熟石灰的主要用途是生产石灰和水泥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B.
C.
D.
在“甲乙丙丁”的反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甲、丙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
若丙、丁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
若丙、丁中有沉淀,则甲、乙中一定有碱
D.
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是酸和碱
下列实验方案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B
除去CaO中的
高温煅烧
C
检验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该气体
D
除去中的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A.
A
B.
B
C.
C
D.
D
白色固体X中只可能含有、、、、、离子中的若干种,某小组进行了如图实验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已知:向无色溶液Y中逐渐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至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时,所得溶液Z恰好呈中性,过滤、洗涤、干燥,测得生成的沉淀质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色沉淀A为
B.
固体X中一定含有的离子为、、、
C.
由溶液Y生成溶液Z的离子方程式:
D.
实验中加入的物质的量为
下列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
某澄清透明溶液中:、、、
B.
溶液中:、、、
C.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
D.
存在大量的溶液中:、、、
取煅烧石灰石后的剩余固体10g进行如图实验:已知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
经充分反应后,对白色固体的成分判断,可能含有的是
A.
碳酸钙
B.
杂质
C.
氢氧化钙
D.
氧化钙
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A.
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丁可以为碳酸钠
B.
当丁为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硝酸银、氢氧化钙
C.
当丁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红磷、葡萄糖、一氧化碳
D.
当甲为氯化铵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B.
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所以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就是置换反应
C.
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D.
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没变,所以各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二、多选题
碳酸锌与碳酸钙其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现将碳酸锌固体高温锻烧一段时间,冷却后,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下列结论正确的是已知:
A.
共生成硫酸锌
B.
煅烧越充分则消耗的硫酸越少
C.
煅烧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
D.
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与煅烧时间的长短无关
高温煅烧a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bg,为判断碳酸钙是否全部分解,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
加水,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存在
B.
加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
C.
加水、加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色
D.
计算是否等于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粉、NaCl、、、Fe粉中的一种或几种。下列有关实验的结论错误的是
A.
取样加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B.
另取样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黑色固体,则原固体中可能含
C.
取B中无色滤液适量,蒸发,出现较多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Cl
D.
取B中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冒气泡,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
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内,两个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增大
B.
内,反应Ⅰ、Ⅱ生成的速率均先慢后快
C.
反应Ⅱ中,内产生的体积比内的少
D.
实验室不能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粉末反应制备
三、填空题
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还在继续蔓延,疫情防护依然重要。
为做好自我保护,外出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在生活中常见的口罩一般有棉布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活性炭口罩和
N95口罩。
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操作。
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氨、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其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原因是活性炭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做好消毒至关重要,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过氧乙酸和“84”消毒液等。
医用酒精是
酒精溶液,其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的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汽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让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外壳变质,致使病毒死亡。强氧化性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或者“化学”性质。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的过氧乙酸溶液
1000g对教室进行消毒,需要质量分数为
的过氧乙酸溶液________g,配制好的溶液可以用
__________________填“塑料桶”或“铁桶”盛装。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属于______填序号。
A.酸????????
碱??????????
盐??????????
氧化物
从、NaOH、HCl、、NaCl几种溶液中取出其中的两种混合,回答下列问题:
能够发生反应的组合有
______
种。
若混合后溶液质量减少,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
写一个。
请从一氧化碳、氮气、食盐、熟石灰四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的是________;日常生活中用来调味和防腐的是________;农业上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________;工业上用来冶炼金属的气体氧化物是________。
某混合液由HCl、、、中的两种物质混合溶解而成,向该混合液中加溶液,产生沉淀量与加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写出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原混合液一定含有??????????????????????????????。
四、推断题
是初中化学的八种常见物质,其中C是常见的溶剂,D为红色固体,E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H为蓝色沉淀,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和B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在“D转化成G”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如何变化?
写出“F和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流程题
2020年奥运会奖牌制作原料来自于电子垃圾中提炼出来的金属。从废线路板中提炼贵重金属和制备硫酸铜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在酸性环境中有过氧化氢存在时,铁和铜分别会转化为铁离子和铜离子。
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提炼出的贵金属可制作奖牌,其成分是______;
调节pH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滤液中_____填金属离子符号;
写出粗铜中的铜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以为原料制备碱式碳酸铜的过程如下图。
“沉淀”时的反应为:?
?
?
?
?
?
??
操作M中,所用玻璃仪器有?
?
?
?
?
?
??、玻璃棒、烧杯。
烘干时产品中出现少量黑色物质,可能的原因为?
?
?
?
?
?
??。
若所得产品的产率产率偏高,其可能的原因为?
?
?
?
?
?
??选填序号。
A.反应物未完全沉淀???????
??????????过滤时滤纸破损
C.未洗涤干净
???????????未完全烘干
六、实验题
实验室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装置B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若用装置D收集,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已收集满。
某同学用浓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E装置,未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且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某同学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时G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E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硝酸银溶液与NaCl、反应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无法区别三种溶液,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只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气体,则无法区别三种溶液,故B错误;
C、溶液只能与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无法区别三种溶液,故C错误;
D、溶液与反应有气体生成,与溶液反应有沉淀生成,与NaCl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区别,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不同现象来区分物质。
本题考查物质的区分和鉴别,学生熟悉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的现象是解答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解:浓硫酸不慎流到皮肤上,先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涂上的碳酸氢钠溶液,选项说法错误;
B.石蕊试液能反映物质的酸碱性,但不能反应酸碱性的强弱,选项说法错误;
C.生理盐水是的氯化钠溶液,所以氯化钠可用于配制浓度为的生理盐水,选项说法正确;
D.石灰石可用于生产石灰和水泥,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用作建筑材料等,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实验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B.根据石蕊试纸的作用来分析;
C.根据氯化钠的用途来分析;
D.根据熟石灰的用途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础化学知识,解题时根据实验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酸碱指示剂的用途、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等来分析解答即可。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抓住关键词“能否一步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解答】
A.铁和氢硫酸发生置换反应可直接生成FeS,转化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和铜等金属反应可以直接生成Ag,转化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和碳酸钠等溶液反应可以直接生成,转化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铜不能一步生成氢氧化铜,即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解:A、若甲、丙为单质,乙和丁一定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丙、丁为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若丙、丁中有沉淀,则甲、乙中不一定有碱,如,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若丙、丁为盐和水,甲、乙不一定是酸和碱,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C、根据生成沉淀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取样,加肥皂水,产生泡沫的是软水,产生浮渣的是硬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氮气等物质,因此不能用燃烧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A、取样,加肥皂水,产生泡沫的是软水,产生浮渣的是硬水;
B、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C、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氮气等物质;
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的共存判断,注意常见离子的性质和检验方法是解答的关键。
白色固体X加入溶液并加热,产生无色气体及白色沉淀,该无色气体为与反应生成的,该白色沉淀加足量稀硫酸转化为另一种白色沉淀,沉淀质量增大,,若原白色沉淀全部为,则根据元素守恒得质量为,故原白色沉淀为与混合物,即白色固体X中含有,设白色沉淀中含,,则有,,解得,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A.由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中含和,故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固体X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故B正确;
C.向无色溶液Y中逐渐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至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时,所得溶液Z恰好呈中性,则有关系式:,由此可推知无色溶液应为与的混合液,离子方程式为,故C错误;
D.产生无色气体,则所需,由可知无色溶液Y中存在关系,则,若沉淀全部为与反应生成,则所需,即最多需要提供,则最多加入的物质的量为,若沉淀全部为与反应生成,则所需,则最少加入的物质的量为,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正误判断,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
【解答】
A.各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
B.与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能与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8.【答案】C
【解析】解: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取煅烧石灰石后的剩余固体10g,加入100g水中,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所得白色固体,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泡,说明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含有石灰石中不溶解的杂质;取样,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可能含有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白色固体是加入水之后得到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一定不含氧化钙。
故选:C。
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碳酸钠能够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分别发生反应,而这三种物质就是酸、碱和盐,故A错误;
B、铜和盐酸不反应,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氧气和红磷、葡萄糖、一氧化碳都反应,但是氧气和红磷都是单质,属于同一类物质,故C错误;
D、氢氧化钠为碱,可以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反应,所当甲为氯化铵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二者反应产生氨气,故D正确;
故选:D。
A、碳酸钠可以和酸、碱、盐发生反应;
B、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不能和盐酸反应;
C、氧气气和红磷都是单质;
D、若甲为氯化铵,丁可以是氢氧化钾,那么乙可以是二氧化碳,丙可以是酸,能满足条件。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主要是考虑它们的化学性质,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判断所给物质的可行性,然后做作出解答。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概念的逻辑推理,难度不大,理解中和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是解题关键。
【解答】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但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没变,所以各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1.【答案】AD
【解析】解:A、碳酸锌中锌元素种类为:,碳酸锌中的锌元素最终都转化到反应生成的硫酸锌中,生成硫酸锌质量为:,所以共生成硫酸锌,故A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锌元素的质量不变,则与锌结合硫酸根的质量是定值,则消耗的硫酸也是定值,即无论是碳酸锌和稀硫酸反应,还是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完全反应后最终消耗的稀硫酸质量不变,故B错误;
C、碳酸锌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氧化锌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因此煅烧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错误;
D、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包括锻烧碳酸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和未锻烧完的碳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的总和,所以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与锻烧时间长短无关,故D正确。
故选:AD。
根据碳酸锌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稀硫酸和碳酸锌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碳,和氧化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BD
【解析】解: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则向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水,无论碳酸钙是否分解完全,都可能会出现不溶物,故A错误;
B.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则向反应后的固体中加足量稀盐酸,若观察有气泡生成,说明碳酸钙没分解完全,若观察无气泡生成,说明碳酸钙已分解完全,故B正确;
C.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无论碳酸钙是否分解完全,向反应后的固体中加水、加酚酞试液,都变为红色,故C错误;
D.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x
???
?????
100
56
?????
a??????????????????
x
?????????
当时,即??,说明碳酸钙已完全分解,故D正确;
故选:BD。
A.依据氧化钙的性质分析;
B.依据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性质分析;
C.依据氧化钙的性质分析;
D.碳酸钙分解的反应方程式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利用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3.【答案】BD
【解析】解:A、取少量固体加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故正确;
B、另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和黑色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因为溶于水是蓝色溶液;故错误;
C、取B中滤液适量,蒸发,出现较多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Cl;故正确;
D、取B中得到的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由此判断原固体中还含有Fe粉,没有C粉。因为铁与盐酸反应,碳不反应;故错误;
故选:BD。
已知“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粉、、NaCl、、、Fe粉中的一种或几种”,则:
取少量固体加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铵根。
另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和黑色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溶液为蓝色的。
取B中滤液适量,蒸发,出现较多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NaCl。
取B中得到的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则判断含有铁,而无碳。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4.【答案】AB
【解析】解: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减弱,则pH增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减弱,则pH增大,所以内,两个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增大,故A正确;
B.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反应Ⅰ、Ⅱ生成的体积单位时间内先增加的速率慢,随着反应的进行,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速率加快,所以内,反应Ⅰ、Ⅱ生成的速率均先慢后快,故B正确;
C.分析曲线图可知,反应Ⅱ中,内产生的体积为,内的产生的体积为,所以反应Ⅱ中,内产生的体积比内的少,故C错误;
D.分析曲线图可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粉末反应生成是持续进行,反应速率也比较适中,所以实验室能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粉末反应制备,故D错误;
故选:AB。
A.依据碳酸钙与盐酸和硫酸的反应原理分析;
B.依据曲线图,分析内,反应Ⅰ、Ⅱ生成的速率变化;
C.依据曲线图,分析反应Ⅱ中,内产生的体积与内的产生的体积;
D.依据曲线图,分析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粉末反应生成变化情况。
此题主要考查图象分析能力,主要是利用曲线图和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5.【答案】过滤
吸附
水;;化学;;塑料桶;
【解析】略
16.【答案】3?

【解析】解:因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反应可以发生,则能与HCl、分别反应生成气体和沉淀,NaOH与HCl反应有水生成.所以能够发生反应的组合有3种.
故答案是:3;
混合后溶液质量减少,说明两种溶液混合反应生成了气体或沉淀.能与HCl、分别反应生成气体和沉淀,其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
故答案是:或。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反应可以发生,据此判断五种溶液相互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即可.
若混合后溶液质量减少,说明该反应中有气体或者沉淀生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氮气;食盐;熟石灰;一氧化碳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首先要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根据性质和用途选出正确物质即可。
【解答】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故填:氮气;
氯化钠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调味和防腐;故填:氯化钠;
波尔多液由硫酸铜和氢氧化钙溶液配制而成;故填:熟石灰;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工业上用来冶炼金属的气体氧化物;故填:一氧化碳。
18.【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熟练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易。
【解答】
根据产生沉淀量与加的溶液的质量关系图可知,开始加入的氢氧化钡并没有出现沉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混合溶液中不含硫酸且一定含有盐酸;根据HCl、、中,HCl与不能共存的特点,可判断混合溶液中不含碳酸钠;综合以上情况,可判断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为加入的氢氧化钡先与混合溶液中的盐酸反应,待盐酸完成反应后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原混合液一定含有HCl和。
段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原混合液一定含有HCl和。
19.【答案】置换反应;?
?
溶液的质量减少;
?
?
?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推断,先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物质的性质和特征找出解题的突破点,再依据酸、碱、盐、氧化物以及单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推断,再结合题意要求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因为C是常见的溶剂,则C是,D为红色固体,则D是Cu,所以A、B就是和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它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根据E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E是,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
NaOH,又因为F和G反应生成H和硝酸钠且H为蓝色沉淀,所以可推断出F是NaOH,再根据NaOH与G反应:“”可推断出G是。所以D转化成G就是Cu变成,即Cu和初中常见物质反应生成和Ag。由化学方程式
?
64?
?
?
?340?
?
?
?
?216?
?
?
?
188
中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减少;
根据F是NaOH,G是,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可知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答案】过滤;
金和铂或Au、;
、;
?。
【解析】
【分析】
铜和硫酸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硫酸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然后调节pH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
【解答】
过滤可以将固液混合物分离,故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从图中可是金和铂未与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应,故贵重金属中含有金和铂。
调节pH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铝离子和铁离子,使其变成沉淀,离子符号为、。
在有过氧化氢的存在的情况下,铜和硫酸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1.【答案】
漏斗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相关物质的性质、过滤操作并结合流程图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在该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铜、硫、氧、钠、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2、15、4、2、2,反应后铜、硫、氧、钠、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0、7、0、2、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则缺少的物质中含有4个钠原子、2个硫原子和8个氧原子,则所缺物质的化学式为:;
操作M为固液分离,故为过滤操作,过滤所用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烘干时产品中出现少量黑色物质,可能的原因为: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
反应物未完全沉淀,对实验无影响;?
?
?
?
?
?
?
?
?
B.过滤时滤纸破损,产品的实际质量减少,所得产品的产率偏低;
C.未洗涤干净,所得产品的实际质量增大,所得产品的产率偏高;?
?
?
?
?
?
D.未完全烘干,所得产品的实际质量增大,所得产品的产率偏高;
故填CD。
22.【答案】长颈漏斗;关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内加水,若长颈漏斗内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BFHC
?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除杂、验满、干燥等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装置B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关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内加水,若长颈漏斗内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若用装置D收集,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已收集满;
某同学用浓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E装置,未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与石灰水反应或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反应,故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且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是BFHC,把装置B中产生的气体先通过F装置,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挥发的氯化氢气体,然后通过装置H中的浓硫酸对气体进行干燥,最后用向上排气法装置C收集;
某同学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时G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E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说明装置B中产生的是氧气,则B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