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狼》整合教学实录
【课堂类型】写作型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能理解并概括三个故事之“异”。
2.比较统整,探究故事应具备的要素。
3.思辨阅读,讨论好故事的特征。
【教学实录】
一、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好!大家喜欢听故事吗?
生齐:喜欢!
师:那大家会讲故事吗?
(学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怎么讲故事。大家知道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是谁吗?
生:蒲松龄。
师:哈,猜对了。蒲松龄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他讲了好多精彩离奇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作……
生齐:《聊斋志异》。
师:对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记述了鬼狐妖魅、奇人异行,可以算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故事书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跟着蒲松龄学写故事。
二、讲故事
师:请大家共读,注意笔记红色文字。
(屏显,共读)
《狼三则》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
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
,是奇异的故事。
师:咱们课本上的《狼》是《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大家学过了吧?
生齐:学过了。
师:好,我来检测一下大家学得怎么样。先来读课文,一人读一段,你们这一列同学来读。
(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准确流利,很好。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给自己讲一讲,讲的时候注意这些字词的释义。
(屏显)
止有剩骨:仅,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停下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意暇甚:神情,神色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
狼不敢前:向前
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狗似的蹲坐;前,前面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隧入:从通道
(学生自主说译)
师:声音弱下来了。大家都讲完了吗?
生齐:讲完了。
师:这个故事是《狼三则》其二。蒲松龄还写有《狼》(一)和《狼》(三)。请大家打开《语文经典读本》,95页,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则狼故事。先听我读第一则,大家读第三则,好吧?
(师读第一则,生齐读第三则)
师:有同学读到“以吹豕之法吹之”拿不准了,看课下注释,“豕”读三声,指的是什么?
生:猪。
师:大家熟悉的家庭的“家”字,宝盖头下面就是一个“豕”,原始社会的时候,有了房子,房子里养了猪,生活安定下来,就是一个“家”了。好,那《狼》(一)和《狼》(三)讲了什么故事呢?大家先来猜一猜这些字词怎么翻译。
(屏显)
随屠尾行数里
缀行甚远
示之以刃、示以空担
投以骨
及走,又从之
一狼仍从
狼乃止
一狼得骨止
狼则罹之
久之
师:你来解释一下第一句。
生: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
师:“尾行”是什么意思?
生:紧跟着走。
师:对了对了。这个词的意思跟我们学过的“缀行”很相近,对吧?再请同学接着说下一个。
生:课文中的“投以骨”是“把骨头投给狼”的意思。那我猜“示之以刃”应该是把刀刃给狼看,“示以空担”是把空担子给狼看的意思。
师:聪明!懂得利用课内知识去学习课外文言文了。请你说下一个。
生:等屠户再向前走,狼又跟上了。
师:把文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你做得好。接着。
生:狼就停了下来。
师:“止”,停止,停下。大家一起说说最后一个“狼则罹之”怎么理解?
生齐:狼死了。
师:这个句子中的“之”和“久之”的“之”一样,是个音节助词,没有实义。这个用法同学们要注意。
师:从这个猜译的活动中,大家觉得怎样去对付课外文言文?
生:对照着课内文言文的词句来翻译。
生:跟课内的知识联系起来去读课外文言文。
师:对,用课内所学知识去解决课外的文言障碍。现在,大家用这样的方法来翻译《狼》(三)的重要词句。一起来说。
(屏显)
惟有小刀不盈寸
止有剩骨
令不可去
一狼径去
可以死之
洞其中
以吹豕之法吹之
以刀劈狼首
(生逐一说左侧句子释义)
师:大家学的很不错。解决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读懂整个故事就没问题了。大声把《狼》(一)和《狼》(三)讲出来吧。
(学生自己说译两文)
师:好,刚才我们说,这三个故事选自《聊斋志异》,这本书中讲的都是奇异的故事。那《狼三则》这三个狼故事奇异在哪里呢?
(生思考)
师:咱们课本上的《狼》(二)讲一个平凡甚至平平庸庸的屠户,居然杀死了两头凶猛的恶狼,这故事确实奇异。可以这样说,《狼》(二)异在一屠杀两狼。
生:第一则《狼》奇异在狼自己找死。
师:哈,你是从狼的角度去看,这个说法挺新奇。
生:《狼》(三)异在屠户用吹猪的方法吹死了狼。
师:你的表达非常漂亮,了不起!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生:《狼》(一)奇异在狼被吊死在树上。
生:《狼》(三)异在屠户用高妙的方法把狼杀死了。
师:这高妙的方法是什么?
生:吹猪的方法。
师:这个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太难了。大家会不会吹猪?不会。只有屠户能想出、能干这样的事儿。
生:《狼》(一)异在屠户吊住了狼。
师:你从屠户的角度去概括。学习力很强,真棒!咱们都从屠户的角度去概括的话,《狼》(一)异在屠户吊住了一只狼;《狼》(二)异在一屠杀两狼;《狼》(三)异在屠户吹死一只狼。三个故事都够奇异了。
三、比故事
寻故事之“同”
师:同学们,奇异的故事各有所奇,好故事却大致相似。这三则狼故事都写了屠户斗狼,屠户胜狼,大家把它们放在一块,比一比结构、情节、人物等等,找找三则故事相同的地方在哪里?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呢?
(屏显,学生默读三文,思考探究)
三则狼故事都……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生:三则狼故事都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故事紧凑,人物形象也比较丰满。
师:呵,你发现了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呀。咱先具体说说一个方面,三则狼故事情节怎样曲折的?
(生说不出来)
师:什么算是曲折呢?就是人物在故事中发生了很多事,遇到一些阻碍或者危险,对吧。你能不能说说《狼》(其二)的故事的曲折表现在哪里?
生: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师:那我们再看《狼》(其一)和《狼》(其三),谁来说说情节是怎样曲折的?可以按照这位同学的语言方式来说。
生:《狼》(其一)讲屠户遇见一只狼,用刀吓唬狼,不行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肉挂在树上摆脱狼,最后吊到一只狼,发了一点小财。
师:语言表达很完整,你是讲故事的高手。
生:《狼》(其三)的故事曲折表现在屠户遇见狼,被狼追赶,他没有任何可以抵御的工具,最后用小刀割破狼爪子上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把狼吹死了。
师:三个故事都是讲屠户遇见狼,陷入险境,形势危急,为了活命他们用不同的办法解除困境,最后杀死了狼。故事在冲突中发展,我们随三个屠户的遭遇而担心,也为屠户们的成功脱险而喝彩。好故事就是这样曲折生动,扣人心弦。除了情节方面,大家还发现三则狼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三则故事都是写了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见了狼。
师:“不同情况”,这不是共同点,再看看,他们都是在什么情形下遇见狼的?
生:傍晚回家的路上。
师:老师一提醒就找到共同点,反应真快。时间越来越晚,夜色越来越浓厚,人在暗夜里视线就模糊了,狼却看得很清楚的,屠户的处境很危险。所以呀,这个环境描写,为故事增加了紧张的氛围。
生:三则故事都发生在屠户身上。
师:作者对三个屠户持什么态度?
生:赞扬。
师:能不能找到赞扬的句子呢?
生: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师:在蒲松龄所处的封建社会,屠户这个职业是比较低贱的,不受人尊敬也不被关注。但蒲松龄在这三则故事中,对屠户进行了高度赞扬。我的朋友夏海芹老师曾经写了这样的诗来评价:
(屏显,生共读)
杀生为业世不齿
早出暮归实不易
狭路相逢智者胜
杀狼还须屠户计
师:还有谁发现相同之处了?
生:三则狼故事中的狼都是为了吃肉。
师:哈,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共同点。不过狼想吃的肉好像不太一样。第一则中狼只吃屠户担子上的肉,第二则第三则中的狼想吃的可是……
生齐:人。
师:想吃肉的狼好对付,想吃人的狼就需要智慧来战胜了。继续找共同点。
生:三则故事的结尾一样。写狼被杀死了,还告诉我们了一些道理。
师:讲完故事,作者还讲了对故事的想法、看法。咱们来读一读作者的这些看法。先读第一则。
生齐: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师:第三则呢?
生齐: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师:咱们课本上狼故事的后面,作者的观点是……
生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之几何哉?止增笑耳。
师:狼是可笑的,屠户是值得赞扬的。蒲松龄在讲完故事后,还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突出自己的思考,给读者以启发。所以,同学们,我们写故事的时候,也要写写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来突出文章的中心。用语文专业术语来说,叫作“卒章显志”,请大家笔记。
师:还没有其他共同点?
生:三则故事都对屠户进行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师:看读本,就以第一则和第三则为例具体来说一说。
生:狼一则的“屠惧,示之以刃”是动作描写,“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是心理描写。第三则“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是动作描写。“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是心理描写。
师:不满一寸的小刀,大概有多长?
生:3.3厘米左右。
师:这么短小的刀怎么杀死狼呢?屠户利用他的特长——吹猪,最后杀死了狼。看起来,有点特长对生活很有帮助哦。如果遇到了歹徒或者坏人,大家用什么特长来对付?
生杂:跑。大声呼叫。
师:哈,都很有办法,硬碰硬是不行的,要用智慧用特长去战胜坏人。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第一则狼故事中屠户想“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从这句心理描写,你能看出这个屠户的什么特点?
生:善于思考。
师:在情形危急的关头,他能冷静思考。还有吗?
生:他有计谋。
师:这计谋是不是可以算“金蝉脱壳”?活命重要,肉可以先不要。这个屠户比较理性,能分清主次,取舍有度,舍小保大。大家看,故事里要有人物描写,有了动作、心理,或者神态、语言等,人物特征才会鲜明。来,我们总结一下,蒲松龄用三则狼故事告诉我们哪些写故事的方法?
(屏显,共读)
点明环境,渲染气氛;
描写生动,引人入胜;
卒彰显志,突出中心。
辨故事之“最”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三则故事都是好故事,但是,最有名以至于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的故事是第二则,也就是我们课本中的第二则。这则故事啊,从1945年8月进入延安中级干部学习的《中级国文选》,一直到现在大家手中的教材,七十多年来一直稳定地居于课本之中。为什么最受编者读者欢迎的是这一篇而不是其他两篇呢?蒲松龄老先生感到很疑惑,大家讨论一下,帮助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
师:为了帮助大家分析,我给大家提供一点资料。美国作家、著名的电视人丽萨·伯顿在《你能写出好故事》这本书中有这样的观点:
(屏显)
·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后产生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才是故事。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一个故事,因为故事能帮助我们习得经验。
·当我们看到一个故事时,通过观察人物外在经历的情节,意识到了内在变化与思考,而这种变化与思考才是大脑可习得的经验。好故事就要向读者传达“与我生存有益的经验”。
师: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创造了故事,日常除了打猎、捕鱼,生存下去,人们就围在篝火堆旁听故事。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听一个故事呢?受人欢迎的好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丽萨·伯顿在书中有这样的观点。请大家浏览材料,然后和同桌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生:因为《狼》(其二)中有屠户的心理变化。
师:屠户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最开始是“屠惧,投以骨”,后来,“弛担持刀”勇敢地和狼斗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抓住时机杀死狼。最后“转视积薪后,自后断其股”。
师:最开始,屠户是有些侥幸心理的,想扔几个骨头打发狼。后来呢?
生:屠户发现没有用,骨头扔完了,狼还在紧逼。
师:对,这时候,他就从害怕匍匐的状态中站了起来,勇敢地和狼展开斗争。而且,杀死一只狼之后,他又警觉地找到另一只狼,杀死了另一只狼。屠户这个形象在故事发展中不断发生变化,在屠户的变化中故事的主旨也明晰了:我们也要像他一样,遇到困境和险境,不能侥幸,得过且过,要勇于面对,积极应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师:这就是《狼》(其二)最招人喜欢的原因。面对凶残的敌人,屠户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能代表一般人的心态变化,也最能给人启迪和经验。同学们,通过学习《狼三则》,我们看到,一则好故事,不仅要有环境,有描写,有情节,有中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情节中要写出人物内在心理或精神的变化和思考,给读者启迪,给读者有益的经验。
师:习大大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初中学生,我们首先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自己熟悉的人的故事。我们这个学期写的这些作文,是不是都是让你写自己的故事呢?(出示河南中考作文题目、本学期月考、期中作文题目)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着最会讲故事的蒲松龄学写故事,你学到写好故事的方法了吗?
生杂:学到了。
师:学到了方法,现在咱们就来练一练。还拿狼故事来练手,比如《狼》(其一)已经是个奇异的故事了,但是屠户把肉挂在树上,最后吊住狼,这有很大的侥幸成分,不能传递给人经验,屠户在故事中没有变化也没有心理成长。咱们怎么改写,能让它成为最优秀的故事呢?
(生思考)
师:是不是可以改动一下情节,加进去变化,传递给大家经验?也可以续写故事,让故事接着向下发展。
生:屠户得到了狼皮,发了一笔小财,他兴奋极了。他想,这样的无本生意应该多做几笔呀。于是,屠户天天挑着肉在野地里闲逛吸引狼,还真吊到了几只狼,卖了狼皮,他成了富人。他吃得好穿得好,不用劳动,身体逐渐臃肿笨拙起来。有一天,他挑着担子又遇见了狼,狼向前猛扑,屠户被扑倒在地站不起来。狼看到油光满面的屠户,没有吃肉,而是扑到屠户身上把他吃掉了。
师:你的续写又曲折又生动,还告诉人们:不能总想着不劳而获,不能贪婪忘本,否则终会丢掉性命的。真好!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课堂上展示了。同学们课下可以试着把《狼》第一则和第三则改写一下,让它们成为优秀的给人启发的故事。也要记着写自己的故事时,写环境、写情节,写人物的变化给读者以经验或启发。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