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叶圣陶
第一课时
四年级
·
下
第一课时
杜鹃
气势
聚集
拥挤
心情
浙江
脚跟
移动
昏暗
挤压
额角
一簇
登陆
宽广
石笋
观赏
臀部
石钟乳
漆黑
蜿
蜒
tún
zhè
cù
wān
yán
qī
词语认读
这里的山路转弯很多,开车行驶要注意减速。
zhuàn
zhuǎn
多音字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浙
罗
杜
鹃
窄
郁
移
额
陆
乳
笋
端
源
臀
肩
我会写
zhè
音序:
Z
左右
偏旁:
氵
10
形近:
浙江
江浙
浙菜
笔顺:
组词:
结构:
笔画数:
清晰
蜥蜴
淅淅沥沥
我会写
luó
音序:
L
偏旁:
罒
8
形近:
罗列
张罗
网罗
笔顺:
组词:
结构:
笔画数:
铜锣
萝卜
箩筐
上下
dù
音序:
D
偏旁:
7
形近:
杜绝
杜鹃
杜撰
笔顺:
组词:
结构:
笔画数:
肚子
圆柱
围栏
木
左右
juān
音序:
J
左右
偏旁:
12
形近:
杜鹃
鹃啼
杜鹃花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捐款
绢花
娟秀
结构:
鸟
鹃
zhǎi
音序:
Z
偏旁:
穴
10
形近:
宽窄
窄路
窄小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炸鸡
榨油
昨天
结构:
上下
yù
音序:
Y
左右
偏旁:
阝
8
形近:
忧郁
郁闷
郁郁寡欢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都城
那些
结构:
jiān
音序:
J
半包围
偏旁:
户
8
形近:
肩膀
护肩
肩头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房门
电扇
扁圆
结构:
tún
音序:
T
上下
偏旁:
17
形近:
臀部
臀围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宫殿
颠覆
臂膀
结构:
yí
音序:
Y
左右
偏旁:
禾
11
形近:
移动
移民
平移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奢侈
哆嗦
足够
结构:
é
音序:
E
左右
偏旁:
页
15
形近:
额头
前额
超额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颜色
照顾
偏颇
结构:
lù
音序:
L
左右
偏旁:
阝
7
形近:
陆地
大陆
海陆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阻击
天际
阵地
结构:
rǔ
音序:
R
左右
偏旁:
乚
8
形近:
腐乳
乳汁
乳臭未干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挣扎
浮现
孵蛋
结构:
sǔn
音序:
S
偏旁:
?
10
形近:
竹笋
笋芽
春笋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伊人
君子
府尹
结构:
上下
duān
音序:
D
偏旁:
立
14
形近:
端坐
端正
终端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揣着
祥瑞
喘气
结构:
左右
yuán
音序:
Y
偏旁:
氵
13
形近:
源泉
源头
追根溯源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愿意
原因
结构:
左右
昏暗——
似乎——
明艳——
宽广——
明艳——
聚集——
漆黑——
蜿蜒——
宽敞
仿佛
明丽
暗淡
昏黑
分散
明亮
笔直
词语积累
近义词:
反义词: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文中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样子多。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词语解释
【明艳】
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时而】
副词。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盘曲而上】
环绕弯曲向上。
【进】
课文中作量词。平房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
)
(
)
(
)
(
)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路上
出洞
作者按照(
)描述
1
2—3
4
5
6—7
8
游览顺序
整体感知
课文按_______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
________________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_。
游览
金华的双龙洞
祖国山川的热爱
大自然的热爱
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件
路上
→(
)→(
)→(
)→(
)→出洞
洞口
默读全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理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后,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游览时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外洞
孔隙
内洞
四年级
·
下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知道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双龙洞,本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双龙洞风景。
谈话导入
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景色?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拟人,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路
上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眼前一片明艳”总体概括了金华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之所以感觉“明艳”,是因为有“粉红色的山”,有“各色的映山红”,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选词填空。
明艳
鲜艳
明丽
(1)小女孩身着(
)的少数民族服饰从我身旁经过。
(2)我的家乡山川(
),物产丰富,百姓和乐。
(3)(
)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来了。
明艳
鲜艳
明丽
随堂演练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一部分写出了作者入山看到的景色,要用亲切、明快的语调读出作者踏上旅途的兴奋、愉快之情。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两对反义词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
迎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由于溪流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细流发出如此的赞叹!
读出小溪的欢快、喜悦之情,以及作者愉快的心情。
合作探究
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天上的云千变万化,时而像活泼可爱的小鸟,时而像悠闲自在的绵羊,时而像调皮的马儿,时而像温顺的小猪。
随堂演练
学习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从仰望的角度写出山的高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点——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洞口呈巨大的拱形。
洞
口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周围”“头上”说明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外洞的宽敞、空旷,让人如同身在洞中。
外
洞
学习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1)对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内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孔
隙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设
问
设问,具体说明了小船之小。“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以船的小来突出表现孔隙的小。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写小船是靠工人来回拉进出溶洞的。这种特殊的出入方式,一方面说明了孔隙的狭小,一方面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孔隙的窄小、低矮。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要是
准
第5自然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学习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
写出了内洞的哪些特点?
黑、大
内
洞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奇
即使
也
强调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形态万千,色彩各异,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将内洞与外洞作比较,说明内洞很大。
内洞
比外洞大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又
作者只用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嗦。
学习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
出
洞
路上:生机盎然
溪流形美声美
洞口: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狭小
内洞:漆黑
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
比外洞大
一起来总结:
合作探究
我们的旅游快要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路线完成任务的。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小溪流
合作探究
1.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3.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找出有关描写溪水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沿着溪流完成任务的。
与前文呼应
顺着溪流来到洞口
贯穿全文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溪流呢?
一方面,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如果没有泉水,就不能形成溶洞。
另一方面,泉水是文中的第二条线索,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
合作探究
本文有两条线索,你知道是什么吗?
一是游览的顺序,即: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游览的顺序正好相反。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结构图示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并观赏了内洞,最后写出洞。
作者通过记叙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也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主旨
桂林银子岩溶洞
我国溶洞小览
北京石花洞
拓展欣赏
湖南梅山龙宫
湖北腾龙洞
贵州双河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