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总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分:5分(5分:使用规范字,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4—3分:使用规范字,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2分:字迹较清楚,有多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较整洁;1分:字迹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卷面脏乱。0分:大多主观题没写或全部没写。)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 古诗。
B.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 并存。
C.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 验。
D. 怀古诗的作者都借鉴了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 意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 式。
B.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 透彻。
C.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关系。
D.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 多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在一定程度上让怀古 诗散发出审美魅力。
B. 作者认为绝句皆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律诗都以若干个意象来联结古今,进而构成了整体组合 式的双重时空。
C.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必然会产生影响,如同绘画一样必然会影响 到民族文化风格。
D.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将当下的时空隐于过去的时空中,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的寓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 ?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 ?
材料三 ? ? ? ?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 ? ? ?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 ? ? ?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 ? ? ?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 ? ? ?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 ? ? ?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 ? ? ?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 ? ? ?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 ? ? ?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 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 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 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70%的人还是以阅读纸质 图书为主。
B.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 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 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只需要专心 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6. 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提 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用多种手法介绍煞大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写出如何煞大锯,并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 法突出这种活儿的不易,笔力举重如轻。
B. 老侯一眼就认出干部模样的人拿来的那把提琴是神父的,这表明老侯之前修提琴时观察仔细,所 以印象深刻;他没有吭声,可见他为人谨慎。
C. 小说语言口语化,却能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如“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 直跟着”就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忍俊不禁。
D. 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借助提琴,巧妙地串联起不同场景,借凡人小事传达出时 代的变迁,以小见大,平淡从容却意味深长。
8. 文章的题目是“提琴”,前半部分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请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目的。(5分)
9. 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日常化的平和叙写、波澜不惊的情节以及温和冷隽的语言。请结合全文,从思想内容、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角度,谈一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5分)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请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4分)
10. 在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幸:幸亏
B. 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超过
C.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悬挂
D. 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11. 在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一致的是( )(3分)
A.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苟以天下之大
C.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D.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2. 在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选项不一致的是( )(3分)
A. 秦人不暇自哀 B. 农人告余以春及
C. 赵尝五战于秦 D. 望长安于日下
13. 请阅读下列文段,并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翻译: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4.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5.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代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咸淳,北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皇帝都是一人一个年号。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B. 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去拜见旧相江万里,江万里鼓励他要努力去承担改变社会 状况的责任。
C. 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他积极应诏勤王;书《过零丁洋》以明志向,随后拒绝了张世 杰的劝降。
D. 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最后 从容就义。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8~19题。
游襄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 浩然的诗作。
B. 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 颇有孟浩然气韵。
C. 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 一层地表现出来。
D. 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 萧瑟悲凉之态。
19. 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0. 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 ,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且无需有所待。
(2)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辞官回家后,自斟自酌,独坐庭院之内,心情很愉悦的句子是: , 。
(3)在《登岳阳楼》中,诗人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景象壮阔的两句是: , 。
(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游历于亦真亦幻的神仙世界,先后通过“ ”和“ ”这两句诗,描写了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21. 在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霓裳(mí cháng) 薜荔(bì lì) 衣襟(yī jīn) 作辑(zuò jī)
B. 先姥(mǔ) 舞雩(xú) 神妪(yù) 联圩(yú)
C. 数数然(shuò) 纤歌(xiān) 帷幕(wéi) 诘问(jié)
D. 出袖(xìu) 憎恶(zèng) 窸窣(sū) 命途多舛(chuǎn)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某中学为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学生只能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机 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发展。
B. 你出的两本书,都是我们帮忙校对完稿的,现在竟然得鱼忘筌,不理会我们这些人了。
C.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D. 他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 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23.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 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 他们不仅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 质。
C. 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总体上存在体能欠佳、肥胖和超重继续增加。
D.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
24. 书写题。请抄写下列文段,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清晰。(5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地栖居呢?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你将在班会上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为什么赞赏这种诗意地栖居。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廖章锐 审题人:周旋 总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分:5分(5分:使用规范字,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4—3分:使用规范字,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2分:字迹较清楚,有多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较整洁;1分:字迹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卷面脏乱。0分:大多主观题没写或全部没写。)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都借鉴了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D.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在一定程度上让怀古诗散发出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皆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律诗都以若干个意象来联结古今,进而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必然会产生影响,如同绘画一样必然会影响到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将当下的时空隐于过去的时空中,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答案:1.D; 2.C;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根据原文第四段信息,不能说“怀古诗的作者都借鉴了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而是中国画和中国诗都有共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流观”的观照方式,这是受“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的。另外,“进行多角度观察”的表述也不正确,应该是“多点观照”。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作者从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与审美时空三个维度论述的不是中晚唐怀古诗的意象,而是论述其古今“两重时空并置叠映”的特点: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前两者“绾合”了后者。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理解有误,原文为“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C项,根据原文意思,是民族哲学、美学思维影响了诗人、画家的观照方式,而不是反过来;另,“必然”表述过于绝对。D项,“将当下的时空隐于过去的时空中”表述有误;无中生有,没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 ?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 ?
?
材料三 ? ? ? ?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 ? ? ?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 ? ? ?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 ? ? ?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 ? ? ?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 ? ? ?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 ? ? ?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 ? ? ?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 ? ? ?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70%的人还是以阅读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只需要专心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6.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C; 5.B;
6(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
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
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
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
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解析:4.C,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5.A项,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
C项,“不同类型文章”错,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
D项,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提 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多种手法介绍煞大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写出如何煞大锯,并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突出这种活儿的不易,笔力举重如轻。
B. 老侯一眼就认出干部模样的人拿来的那把提琴是神父的,这表明老侯之前修提琴时观察仔细,所以印象深刻;他没有吭声,可见他为人谨慎。
C. 小说语言口语化,却能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如“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就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忍俊不禁。
D. 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借助提琴,巧妙地串联起不同场景,借凡人小事传达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平淡从容却意味深长。
8.文章的题目是“提琴”,前半部分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请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目的。(5分)
9.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日常化的平和叙写、波澜不惊的情节以及温和冷隽的语言。请结合全文,从思想内容、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角度,谈一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5分)
答案:7.C,情感基调把握得不对。 8.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②突出老侯干活沉稳爱琢磨,功底扎实干活精细的形象特点。③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5分)
9.①选材上,有意避开重大政治事件,重点描写普通人物的世俗生活、日常小事。②弱化矛盾冲突,情节舒缓,给人“风平浪静”之感。如对老侯的人生经历的介绍。③以“冷眼旁观”的方式,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如结尾表达作者对政治事件摧残美好事物(艺术)的痛心,体现对政治事件的冷静反思。④语言风格冷峻克制,没有浓烈的抒情或议论。如极少用形容词;对老侯内心世界的描写保持克制。(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请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4分)
10. 在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幸:幸亏
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超过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悬挂
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10.答案:B。A,幸:希望。C,吊:安慰。D,信:确实。
在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一致的是( )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苟以天下之大
C,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D,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1.答案:C。A,连词,表选择/代词,代指鹏。B,介词,把/介词,凭借。C,结构助词,“的”。D,副词,只;连词,于是。
在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选项不一致的是( )
秦人不暇自哀
农人告余以春及
赵尝五战于秦
望长安于日下
12.答案:A。A为宾语前置。B、C、D为状语后置。
请阅读下列文段,并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3.答案:我想奉旨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侍奉祖母的)私情,但(陈述苦衷的)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进退两难,实在是窘迫。
得分点:。笃,严重,沉重。苟顺,姑且迁就(顺应)。告诉,报告(奏章、奏折等)。不许,得不到准许(不被允许)。狼狈,进退两难。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代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咸淳,北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皇帝都是一人一个年号。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去拜见旧相江万里,江万里鼓励他要努力去承担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他积极应诏勤王;书《过零丁洋》以明志向,随后拒绝了张世杰的劝降。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14.B; 15.B; 16.C; 17.第二年正月,他授任(被任命)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
解析:14.本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故选B。
15.B,文天祥生活在南宋时期,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6.“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志向,随后拒绝了张世杰的劝降”错,原文“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见,文天祥应是先拒绝,后写《过零丁洋》。此外,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故选C。
17.明年:第二年;除:(被)授官;寻:不久;如:到;抗论:谈判,争论等。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回答皇帝的策问,他的对策文章写了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不久父亲去世服丧而归。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佑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朝廷后,任命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什么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是这样,只是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以义而胜者谋求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渡海到了温州,于是到了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他到首都。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终年四十七岁。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8~19题。
游襄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 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
C. 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 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19.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D 【解析】“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
15.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蜒,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③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0. 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 ,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且无需有所待。
(2)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辞官回家后,自斟自酌,独坐庭院之内,心情很愉悦的句子是: , 。
(3)在《登岳阳楼》中,诗人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景象壮阔的两句是: , 。
(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游历于亦真亦幻的神仙世界,先后通过“ ”和“ ”这两句诗,描写了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答案:(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21. 在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霓裳(mí cháng) 薜荔(bì lì) 衣襟(yī jīn) 作辑(zuò jī)
B. 先姥(mǔ) 舞雩(xú) 神妪(yù) 联圩(yú)
C. 数数然(shuò) 纤歌(xiān) 帷幕(wéi) 诘问(jié)
D. 出袖(xìu) 憎恶(zèng) 窸窣(sū) 命途多舛(chuǎn)
21.答案:C。
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某中学为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学生只能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机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发展。
你出的两本书,都是我们帮忙校对完稿的,现在竟然得鱼忘筌,不理会我们这些人了。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他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22.答案:B。A,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此处望文生义。B,得鱼忘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C,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其修饰的对象应是人工的,而不能是天然的。D,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褒贬误用。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他们不仅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C,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总体上存在体能欠佳、肥胖和超重继续增加。
D,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
答案:D。A,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被“批评教育”。B,语序不当,应先“深刻领会”,再“指导工作”。C,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情况”。
24. 书写题。请抄写下列文段,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清晰。(5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地栖居呢?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你将在班会上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为什么赞赏这种诗意地栖居。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析:【题目解读】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写作前首先要明确写作任务,即谈谈你赞赏的诗意地栖居的方式和原因。然后要明确材料列举的四种诗意地栖居的方式的内涵,材料通过诗句形象地诠释了四种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从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可以看出“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坚持;从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可以看出“要保持独立的精神,拥有自由的思想”的旷达;从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可以看出“心怀天下,忧乐黎民”的忧思;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可以看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淡然。最后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取一种你最赞赏的方式并阐述原因。作文还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即写一篇发言稿,在“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上发言。这就要求写作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这一情境,且文章要体现发言稿的特点。
立意引导:①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②要保持独立的精神,拥有自由的思想;③心怀天下,忧乐黎民;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素材链接】
理论素材:
①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事实素材:
①纵使因乌台诗案而饱受摧残,也还要高歌一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纵使被贬黄州,也还要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纵使被发配至偏远之地,也还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俯仰万世,苏东坡选择了诗意地栖居,远离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于是,满腹的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升华。
②翻开尘封的历史,跨越历史的长河。恍惚中,有人拔剑长歌:我辈岂是蓬蒿人。随即大笑而去,沿着滚滚东逝的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故作狂态。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诗意地栖居,练就了李白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范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来谈一下我对“诗意地栖居”的浅薄的看法。
我认为,“诗意地栖居”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唯美浪漫的生活方式,更应该是精神上的独立,思想上的自由。(开篇点明自己的观点,照应标题)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形象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一袭白衫,喝得醉醺醺的,被抬到天子面前。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国舅研墨,力士脱靴。他睥睨权贵,傲视权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讲出了历代读书人内心郁结的不平之气,彰显了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精神上独立,方能傲视权贵。“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傲视权贵,携一缕淡雅芬芳,遗一世宁静淡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傲视权贵,以满腔热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精神独立,挺直腰杆,傲视权贵,权贵便如粪土。如若没有独立的精神,我们便只能匍匐在权贵脚下,唯唯诺诺,不敢抬头,只能做权贵的奴隶,被权势压得喘不过气来,何谈诗意地栖居?(多处引用古典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思想上自由,方能质疑权威。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写出了他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哥白尼敢于质疑权威,他带领人类走出方形的地球,走出太阳系,去探寻宇宙的奥秘。马克思敢于质疑权威,他拨开历史的迷雾,指引我们认清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认清剩余价值,引领我们做自己的主人,探寻美好的生活。拿出自信,质疑权威,权威便不堪一击。如若没有自由的思想,我们哪有勇气质疑权威?只能如蝼蚁一般在权威的汪洋大海里窒息罢了,何谈诗意地栖居?
当今时代,我们仍需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精神上的独立,使我们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上的自由,使我们可以正视自我,正视世界,追求真理,捍卫真理。
保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可以让我们走出权势的威压,在自由的空间里畅快地呼吸;让我们走出权威的阴影,在明媚的阳光下诗意地栖居。(结尾重申观点,发出号召)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