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实验学校“两先两后”高效课堂导学案
<幼时记趣>2
主备人丁祖建
认定目标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先学先思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藐小( )(2)鹤唳( )(3)怡然( )(4)土砾( )(5)丘壑( )(6)庞然( )(7)童稚( )(8)凹凸( )( )(9)癞蛤蟆( )
2、《幼时记趣》选自《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后教后导
1.解释词义。
(1)余: (2)张目: (3)明察秋毫:
(4)物外之趣
(5)私:
(6)拟:
(7)舞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
②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
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句话既是夸张又是比喻,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5.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6.“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7、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力提升
1.本文采用了 、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 ”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 ,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 ”,“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3.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4.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虾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5.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6.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新区实验学校“两先两后”高效课堂导学案
<幼时记趣>1
主备人丁祖建
认定目标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先学先思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藐小( )(2)鹤唳( )(3)怡然( )(4)土砾( )(5)丘壑( )(6)庞然( )(7)童稚( )(8)凹凸( )( )(9)癞蛤蟆( )
2、《幼时记趣》选自《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教后导
1.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 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 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4、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5、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能力提升
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两段,然后答题。
(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处)
(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阅读欣赏
《童趣》仿写
——《童趣》读后感
所谓之美,处处有之。用心观察,何处无美?
今日,师将吾等习《童趣》,吾自觉吾之“审美情趣”,大不如作者矣。
夏蚊成雷,大作其声扰人之,且咬人吸血,无恶不作,使人不得安宁。吾亦深受其害,恨之入骨。遂拍手击之,亡十余;施之以“敌敌畏”,又死数十。后诱蚊囚于室,燃蚊香,使之闻烟而殒。不时,蚊纷落,吾反为之怡然称快。
吾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捣蚁穴,捉虫蚁、扒杂草,敲土砾,将此处动植物斩尽杀绝:虫蚁溺之、焚之、碾之,丛草焚之、揉之、弃之,时常如此,乐此不疲。
一日,见一杂草根深蒂固,拔之,劲渐大,忽有丑陋之物,连滚带爬而来,盖一蛙矣。吾大惊,后转惊为怒,捉蛙,缚其手足,送与朋友玩耍。
吾当初熏蚊、捣穴、捉虫、拔草、敲土、捉蛙之时,并未有愧疚之感,却觉理所当然,更无“美”之可言。呜呼!若吾早知此情此景竟有如此之情趣,必将细观察,精研究,怎会去如此摧残?所谓之美,处处有之。用心观察,何处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