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自己之歌 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自己之歌 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9 16:09: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13.3
自己之歌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二)写作背景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三)题目解说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四)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3、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4、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长诗,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这首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的枯燥。节选部分采用诗人典型的“列举法”,使诗歌随着恣肆的想象形成诗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奋。一片草叶,一样具有那种茂盛、强壮、渴盼扩张、也能够扩张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升腾。因此,他尽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这源源不断为人的灵魂输送生命灵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些神奇的意象,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2.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1)想象奇特。
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2)形式奇特。
《自己之歌》在诗歌形式上大胆创新,“不跨行”就是其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一句,诗句很长,却不跨行,而这种不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形成了自由奔放、汪洋态肆、舒卷自如的节奏,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
(3)思想奇特。
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资料拓展】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1855年。是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300余首。诗歌奔腾壮阔,大气飞扬,汪洋恣肆,豪放不羁;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近于口语,节奏鲜明。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全诗内涵深广,气势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已,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为什么。
【课后训练】
1.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
A.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茶楼老板摇着头对老主顾说:“‘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
2.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
)
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④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⑤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②④
B.②⑤
C.①③
D.③⑤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比喻)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
C.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夸张、比喻)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排比、比喻)
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日喀则七月好风光,蝴蝶河边巧梳妆。
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C.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他。
D.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在阳光下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唤醒。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运用。A项,“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这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夹在群峰之间的蓝天”,喻体是“梅花”,“蓝天”与“梅花”无相似点,梅花是白色的。比喻不恰当。B项,“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这句话形式上是比喻,但在崎岖山路上急步猛冲的感觉与踩在棉花上的感觉是绝无相似之处的,这是不合情理的,有比喻之形而无比喻之实,踩在棉花上一般比喻无力、沉重、疲惫的状态,绝无轻快之感。C项,“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万道霞光”所强调的特点是“放射性”,“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表现不出这个特点,这两者之间不能构成比喻关系。D项,“‘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因是老主顾,故觉得提到“茶钱先付”有些不好意思,“烫嘴”使用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把握。题干问的是“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考生应先理解“通感”这一修辞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辨别。①“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属于拟人,③“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属于移用,④“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属于比喻。②“光和影”是眼睛所见,属于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耳中所闻,属于听觉,用听觉来写视觉,是通感。⑤“酽酽的歌喉”,“酽酽”意思是“很浓”,是触觉,歌声是听觉,故也是通感。
3.答案:D
解析:A项没有比喻,B项没有修辞,C项没有夸张。
4.答案:C
解析:A项,蝴蝶“巧梳妆”,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B项,沉恨“细思”,桃杏,“解嫁东风”,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C项,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格。D项,老城“安适地睡着”“等春风唤醒”,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13.3
自己之歌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课件命名中前缀数字编码说明:
2.2.1.1.1.1
第一个数字:标识系列,必修为1,选择性必修为2
第二个数字:标识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1,中册为2,下册为3
第三个数字:标识单元,第一单元为1,第二单元为2
第四个数字:标识课节,第一课为1,第二课为2
第五个数字:标识文章,某课第一篇文章为1,第二篇文章为2
第六个数字:标识课时,某篇文章第一课时为1,第二课时为2
【学习目标】
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导入新课】
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题解】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写作背景】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任务:
1.本文写了几部分内容?分清层次
2.每部分的主要是什么?简要概括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思考问题: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3.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4.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各组代表发言,取长补短
教师反馈指导,明确答案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
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3、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4、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长诗,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这首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的枯燥。节选部分采用诗人典型的“列举法”,使诗歌随着恣肆的想象形成诗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奋。一片草叶,一样具有那种茂盛、强壮、渴盼扩张、也能够扩张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升腾。因此,他尽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这源源不断为人的灵魂输送生命灵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品读课文·中心思想】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独立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些神奇的意象,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品读课文·写作特点】
(1)想象奇特。
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品读课文·写作特点】
(2)形式奇特。
《自己之歌》在诗歌形式上大胆创新,“不跨行”就是其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一句,诗句很长,却不跨行,而这种不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形成了自由奔放、汪洋态肆、舒卷自如的节奏,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
【品读课文·写作特点】
(3)思想奇特。
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课时总结】
全诗内涵深广,气势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已,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课时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
2.《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为什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