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0-2021学年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2020-2021学年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5 17: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2020-2021学年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2021.1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核准条形码上的考号、姓名与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确及考试科目也相符后,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不得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字在中国是最能伸缩自如了,如“家里的”“家门”“自家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丟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亊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材料二:
社会关系示意图
(摘自汪佳编《〈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怎么理解讨论集》)
材料三:
我所回忆的村庄,和现实的村庄,虽然地理位置没变,但其精神的存在依据却变了。蓬勃的中国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废墟中,建构它的新躯体和新形象。
毫无疑问,村庄的内部结构已经坍塌,那是以一个家族为中心的聚集地。这些废墟,都是梁姓的几门,早年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一个圆心,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逐步扩大。一个梁姓,既是一个宗族、血缘场域,也是一个生活、文化场域。大年初一的时候,每家都会做一锅大烩菜,依照辈分的高低,依次相互交换,最后,每一家锅里都是一整个姓氏的饭。然后,大年第一天的早饭才开始吃。
现在,这一村落文化已经变了。以姓氏为中心的村庄,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有能力的沿路而居,不分姓氏,形成新的生活场,新的聚集群落。这些人家无疑是村庄的新贵,代表着财富、权力和面子,因为这里的地并不是谁想买就可以买的。
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他们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梁家在外打工的,有三百多人。梁庄小学关闭将近十年了,梁庄有三十多个儿童在镇上读小学,爷爷奶奶照顾起居,每天接送。很多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不再承担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只是每月按时给家里寄钱。
让人最担心的不是小学本身的消亡,而是这个村庄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的精神的消失。让一所学校消失很容易,也很正常,因为有许多实际的理由:人口减少、费用增多、家长嫌差,等等。但是,如果从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它又不仅是一所小学去留的问题。对于梁庄村而言,随着小学的破败,一种颓废、失落与涣散也慢慢弥漫在人们心中。
(摘编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家”伸缩自如,作者认为表示了中西方格局不同。
B.
血缘、地缘、民族、知识文化水平等都是使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C.
因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直到无穷大,大到甚至像一个小国。
D.
“街坊”是每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划出的一个圈子,不是固定的团体,具伸缩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在贾府这个“乡土社会”,宝玉是贾府少爷,是贾府灵魂,也是贾府所有成员的亲属圈中心。
B.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属关系网,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除双胞胎之外。
C.
西洋社会属于团体格局,团体边际意识强烈,孩子成年住家里都得给膳食费,没有世态炎凉感。
D.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他们力量悬殊显而易见,工业文明明显占上风。
3.
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各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西方现代社会关系中,团体中的分子一般是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个团体。
B.
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团体。
C.
中国乡土社会关系,因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发生变化,自己的位置也会随之而变化。
D.
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望去,只能看到围绕自己的一圈圈社会关系涟漪。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红楼梦》中贾府为例,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
5.
当乡土中国遇到当代中国迅猛城市化进程,梁庄作为当代中国村庄的缩影,有哪些变化?试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皮囊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们都慌了,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整理一下。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听见大厅里有鸡飞狗跳的喧闹声,跑出来一看,有人杀一只鸡没杀死,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往地上狠狠一摔。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所以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爸爸、妈妈和我都哭了。特别是妈妈,哭到最后只看见张嘴,却听不见声音。所有亲戚眼晴也都红了,唯独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要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斜乜着眼,像是对其他嚎哭的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的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我不懂。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我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慢慢感受了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一声,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医生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的、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又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阿太,你为了逼舅公学会游泳,把他扔进海里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说实话,我当时还是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是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也因此,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92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她摔下来了,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了,阿太被困住了。虽然她整日里哭天抹泪,但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她用一只手扶着床头,另一只手颤抖着不停摸索床板,寻找支撑点,一点点挪下床。她把自己支起立在地上,然后慢慢松开手,然而没走几步就又摔倒了。她试了几次,放弃了,终于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她每天早上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等就是一整天。
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遇到事情的时候,都想和她说说:和哪个同学闹矛盾了,哪位老师批评我了……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后来我上大学了,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慢慢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内心的某处褶皱也莫名其妙地舒展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阿太“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是说阿太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中感觉到被人同情和轻视,因此感到愤怒,她四处找活干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打倒。
B.
文章描写阿太在葬礼中的神态,“像是对其他嚎哭的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的打盹”,说明阿太早己看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即使是面对至亲之人的死亡也是麻木不仁。
C.
文章写到“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生活中的阿太是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任何人和事情都无法伤害她。
D.
文章写阿太每天早上都依靠一把椅子支撑坐在门口等我,是因为她摔伤后仍渴望与人有正常的精神交流。此时她落寞又倔强,虚弱的身体和悲伤的眼泪反衬出强大的人生信念。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多次使用对比手法,使得阿太的形象卓尔不群,如外婆葬礼上亲人的哭泣和阿太的平静对比,刻画出阿太豁达超脱的形象。
B.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简净质朴,笔力遒劲。作者擅用白描,常以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斜乜着眼”、“很冷静地喊”。
C.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感人。作者善以孩童视角记事观人,“阿太你怎么不难过”一句写出孩童不理解阿太,讲话率真。
D.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阿太受伤后想下地走路不果,只得“挪”“坐”在门口,传神写出阿太爱惜身体、不愿卧床的心情。
8.
为什么“我”遇到事情总喜欢和阿太坐在一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请据此简析本文开头和结尾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仿,字思道,悟子。大和中,擢进士第。除累给事中。宣宗力治,喜直言,尝以李璲为岭南节度使,使者已赐节,而仿封还诏书。帝方作乐,不暇命使,遣优工趋出追之,未及璲所而还。后以封敕脱误,法当罚,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令狐绹用李琢经略安南,琢以暴沓①免,俄起为寿州团练使,仿劾奏琢无所回,时推其直。自集贤学士拜岭南节度使。南方珍贿丛夥,不以入门。家人病,取槁梅于厨以和剂,仿知,趣市还之。
咸通初,为左散骑常侍。懿宗怠政事,喜佛道,引桑门入禁中为祷祠事,数幸佛庐,广施予。仿谏,以为:“天竺法割爱取灭,非帝王所尚慕。今笔梵言,口佛音,不若惩谬赏滥罚,振殃祈福。况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帝虽昏纵,犹嘉叹其言。后官数迁,拜义成军节度使。滑州濒河,累岁水坏西北防,仿徙其流远去,树堤自固,人得以安。以兵部尚书再判度支,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迁司空、兰陵县侯。时天下盗起,宦人持兵柄,仿以鲠正为权近所忌。卒,年八十。子廪,字富侯。第进士,迁尚书郎。仿领南海,解官往侍。为人退约少合。南海多谷纸,仿敕诸子缮补残书。廪谏曰:“州距京师且万里,书成不可露赍,必贮以囊笥,贪者伺望,得无薏苡嫌②乎?”仿曰:“善,吾思不及此。”乃止。广明初,以谏议大夫知制诰,请厉止夜行以备贼谍,出太仓粟贱估以济贫民。俄迁京兆尹。
(节选自《新唐书?萧仿传》)
【注】①沓:贪,黩。②薏苡嫌:《后汉书》载,马援在交趾,常吃薏米,因薏米能除瘴气。南方薏苡果实大,马援想作为种子,回军时,载了一车。当时人们以为这是南方土产的奇珍异物,有人上书诬告,说马援从南方载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后常以“薏苡之嫌”比喻被人诬谄,蒙受冤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B.
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C.
诗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招可
D.
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凡持节使臣,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力:出使地方或外国,镇压叛乱等等。
B.
“封还诏书”指大臣见诏令有不便者就提出理由驳回。汉代己有此例,唐朝时设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宋代也设了专人检查错误。
C.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掌管选用武官及负责兵籍、军令等。兵部尚书是兵部的最高长官。历代所设兵部职权范围不尽相同。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
“卒”,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士与庶人死叫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仿为人正直,敢于弹劾。令狐绹因残暴贪婪免职,不久又启用为寿州团练使,萧仿敢于弹劾且无所回避,时人推崇他的正直。
B.
萧仿洁身自好,俭以养廉。担任岭南节度使期间,虽然南方的珍宝财物很多,但他廉洁自好,从不让这些东西进入自己的家门。
C.
萧仿敢于进谏,直言规劝。懿宗懈怠政事,喜好佛教,引僧人入宫禁中求福,多次临幸佛寺,大量施舍。萧仿直言劝谏制止。
D.
萧仿察纳雅言,从善如流。萧仿命令用谷纸抄补书卷,萧廪认为运送时会引起贪婪之徒的误会,萧仿当即承认了自己的疏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病,取槁梅于厨以和剂,仿知,趣市还之。
(2)时天下盗起,宦人持兵柄,仿以鲠正为权近所忌。
14.
萧仿要阻止皇帝任命李璲为岭南节度使,阻止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赴上庠解试①
[宋]卓田
南浦从来管别离,可伤此地判东西。
恨无短羽追鹏翮,一任狂风送马蹄。
明月层楼双旅思,青天万里一云梯。
到头千佛名经②上,年弟年兄取次③题。
【注】①解试,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即明、清的乡试。②千佛名经,本为佛经名。后借指登科名榜。③取次,谓次第,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标题中得知,作者送朋友前赴地方学校参加解试——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
B.
首联“南浦从来管别离”的“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分别之地。
C.
颔联写诗人无法前往,只好任由狂风送友赴试,巧妙地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
颈联的“双”本指两次,此处指多次,即月亮照在层楼多次激发了诗人的情思。
16.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
(2)《师说》在给“师”下定义后,接着阐述“师”的作用,并指出择师不管年龄、地位,最后正面提出了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的尾声细微悠长,令人回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一束光,它不是本身就可以闪亮的发光体,而是一束看不见但能体会的圣光,一些青年就凭着自己的勇气向这束圣光迈去,就仿佛佛教徒充满虔诚又历尽
地向佛教的圣地旅行一样。
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自取灭亡。但从另一角度你却会佩服飞蛾的勇敢。我就是一只飞蛾,扑向文学这束圣光。地球的存在至今已有四十多亿年了,也许还将存在四十亿年或者更多,人的一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只是可怜的一瞬——这是我们对生命和宇宙存在进行认识的结果。但是很多人都想在这一瞬里把自己干得辉煌,还有的人想在这一瞬间里留下一首美好的诗,抑或遗下一幅美丽的图画,尽管这种留下也是短暂的,还可以说是一种
的思想,但还是有人这样做。因为这是一种理想和心愿,谁都在为自己的心愿而活着,我相信我就是在为自己的心愿而活着的男人。
很多年前,我十分好胜地想,达摩缄口无语地面壁十年,这可真是一种令我辈钦佩得
的精神。那么我只要用达摩的一半精神干十年文学,也应该会有一点回报什么的,我这么想于是就这么干,就这么简单。有时候想想大师们走过的路,心里就好比有一股暖流在流淌一样,很能温暖人和给人士气。我想。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含辛茹苦
自投罗网
一意孤行
五体投地
B.
含辛茹苦
飞蛾扑火
一厢情愿
顶礼膜拜
C.
千辛万苦
飞蛾扑火
一厢情愿
五体投地
D.
千辛万苦
自投罗网
一意孤行
顶礼膜拜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问题。
B.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D.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师们走过的路,很能温暖人和给人士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
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四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20年,①随着说唱音乐几乎成了百搭音乐,出现在各大音乐类节目中。②说唱歌手也逐渐成为男团女团等各种组合不可或缺。③这一年夏天也被网友称为“说唱的夏天”。④《说唱听我的》《中国新说唱2020》《说唱新世代》相继来袭,说唱音乐持续保持着热度。⑤2017年第一档说唱类综艺节目如果说让说唱音乐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并成功破圈,⑥那么今年的综艺节目和音乐市场已经成功将说唱音乐推成了高潮。
22.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凡尔赛文学”一词入围。“凡尔赛文学”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在内容上饱受争议,但其“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请你从“逆行者”、“后浪”、“神兽”中任选两个词语,仿照例句“打工人”写两个句子(每句不超过45字)。
例句:打工人:虽然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但我们愿意成为追逐太阳的夸父,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逆行者
后浪
神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悠悠的生命四季,苦乐年华里,家乡是我们内心深处难以忘怀的一页。家乡是村口的石板桥,是过年的舞龙灯,是奶奶的笑容,是童年的回忆,是妈妈的泪水,是生命延续的永不停息……
我们慢慢长大,有时候是从重新凝视自己的家乡,甚至告别家乡开始的。
你的家乡,是否也有那么一个去处,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习俗,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让你忽然觉悟,明白某种道理?
请以“记家乡的
”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呈现你的所见所闻所思,分享你的成长与觉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补写出副标题空缺处,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佛山市2020-2021学年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2021.1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核准条形码上的考号、姓名与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确及考试科目也相符后,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不得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字在中国是最能伸缩自如了,如“家里的”“家门”“自家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丟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亊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材料二:
社会关系示意图
(摘自汪佳编《〈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怎么理解讨论集》)
材料三:
我所回忆的村庄,和现实的村庄,虽然地理位置没变,但其精神的存在依据却变了。蓬勃的中国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废墟中,建构它的新躯体和新形象。
毫无疑问,村庄的内部结构已经坍塌,那是以一个家族为中心的聚集地。这些废墟,都是梁姓的几门,早年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一个圆心,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逐步扩大。一个梁姓,既是一个宗族、血缘场域,也是一个生活、文化场域。大年初一的时候,每家都会做一锅大烩菜,依照辈分的高低,依次相互交换,最后,每一家锅里都是一整个姓氏的饭。然后,大年第一天的早饭才开始吃。
现在,这一村落文化已经变了。以姓氏为中心的村庄,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有能力的沿路而居,不分姓氏,形成新的生活场,新的聚集群落。这些人家无疑是村庄的新贵,代表着财富、权力和面子,因为这里的地并不是谁想买就可以买的。
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他们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梁家在外打工的,有三百多人。梁庄小学关闭将近十年了,梁庄有三十多个儿童在镇上读小学,爷爷奶奶照顾起居,每天接送。很多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不再承担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只是每月按时给家里寄钱。
让人最担心的不是小学本身的消亡,而是这个村庄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的精神的消失。让一所学校消失很容易,也很正常,因为有许多实际的理由:人口减少、费用增多、家长嫌差,等等。但是,如果从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它又不仅是一所小学去留的问题。对于梁庄村而言,随着小学的破败,一种颓废、失落与涣散也慢慢弥漫在人们心中。
(摘编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家”伸缩自如,作者认为表示了中西方格局不同。
B.
血缘、地缘、民族、知识文化水平等都是使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C.
因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直到无穷大,大到甚至像一个小国。
D.
“街坊”是每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划出的一个圈子,不是固定的团体,具伸缩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在贾府这个“乡土社会”,宝玉是贾府少爷,是贾府灵魂,也是贾府所有成员的亲属圈中心。
B.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属关系网,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除双胞胎之外。
C.
西洋社会属于团体格局,团体边际意识强烈,孩子成年住家里都得给膳食费,没有世态炎凉感。
D.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他们力量悬殊显而易见,工业文明明显占上风。
3.
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各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西方现代社会关系中,团体中的分子一般是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个团体。
B.
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团体。
C.
中国乡土社会关系,因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发生变化,自己的位置也会随之而变化。
D.
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望去,只能看到围绕自己的一圈圈社会关系涟漪。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红楼梦》中贾府为例,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
5.
当乡土中国遇到当代中国迅猛城市化进程,梁庄作为当代中国村庄的缩影,有哪些变化?试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D
4.
①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贾母是整个贾府大家族的正中心,而贾宝玉是怡红院的中心,林黛玉是潇湘馆的中心,每个人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一套差序格局。
②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当贾府盛极一时,差序格局变得极其庞大,远亲诸如岫烟、宝琴等人都能容纳在内;而当贾府衰败,巧姐甚至被其舅舅卖掉,亲戚已不再为亲戚。
③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贾雨村落魄之时,曾受甄士隐的帮助,可以说关系较为亲近;然而在他判葫芦案时,却不曾对甄士隐被拐的女儿英莲有过一丝怜悯,可见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原来的亲近也可以变得疏远。
④差序格局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贾母亲近贾政、贾宝玉这一支,而对长子贾赦十分冷淡疏远。
5.
①村庄内部结构坍塌,从原来以血缘姓氏为中心的聚集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②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消亡,变成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混杂且博弈的状态;③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变化,外出的人增多,留守的人渐少;④村庄的文化氛围和向上精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颓废、失落与涣散的心理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皮囊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们都慌了,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整理一下。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听见大厅里有鸡飞狗跳的喧闹声,跑出来一看,有人杀一只鸡没杀死,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往地上狠狠一摔。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所以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爸爸、妈妈和我都哭了。特别是妈妈,哭到最后只看见张嘴,却听不见声音。所有亲戚眼晴也都红了,唯独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要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斜乜着眼,像是对其他嚎哭的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的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我不懂。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我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慢慢感受了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一声,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医生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的、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又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阿太,你为了逼舅公学会游泳,把他扔进海里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说实话,我当时还是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是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也因此,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92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她摔下来了,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了,阿太被困住了。虽然她整日里哭天抹泪,但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她用一只手扶着床头,另一只手颤抖着不停摸索床板,寻找支撑点,一点点挪下床。她把自己支起立在地上,然后慢慢松开手,然而没走几步就又摔倒了。她试了几次,放弃了,终于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她每天早上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等就是一整天。
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遇到事情的时候,都想和她说说:和哪个同学闹矛盾了,哪位老师批评我了……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后来我上大学了,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慢慢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内心的某处褶皱也莫名其妙地舒展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阿太“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是说阿太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中感觉到被人同情和轻视,因此感到愤怒,她四处找活干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打倒。
B.
文章描写阿太在葬礼中的神态,“像是对其他嚎哭的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的打盹”,说明阿太早己看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即使是面对至亲之人的死亡也是麻木不仁。
C.
文章写到“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生活中的阿太是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任何人和事情都无法伤害她。
D.
文章写阿太每天早上都依靠一把椅子支撑坐在门口等我,是因为她摔伤后仍渴望与人有正常的精神交流。此时她落寞又倔强,虚弱的身体和悲伤的眼泪反衬出强大的人生信念。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多次使用对比手法,使得阿太的形象卓尔不群,如外婆葬礼上亲人的哭泣和阿太的平静对比,刻画出阿太豁达超脱的形象。
B.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简净质朴,笔力遒劲。作者擅用白描,常以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斜乜着眼”、“很冷静地喊”。
C.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感人。作者善以孩童视角记事观人,“阿太你怎么不难过”一句写出孩童不理解阿太,讲话率真。
D.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阿太受伤后想下地走路不果,只得“挪”“坐”在门口,传神写出阿太爱惜身体、不愿卧床的心情。
8.
为什么“我”遇到事情总喜欢和阿太坐在一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请据此简析本文开头和结尾的妙处。
【答案】6.
B
7.
D
8.
①“我”能从阿太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阿太冷静、倔强、硬朗,仿佛能经受任何打击而精神不垮,无形中成为“我”的榜样,“我”与阿太坐在一起,就自然能够受到感染和鼓舞;②阿太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我”心灵的后盾,“我”受到挫折,感到烦恼时,看见阿太的笑容,就会想起阿太“舍得”的生活观,感到自己的困难比起阿太一生的经历来不算什么,自然感到安宁、踏实和舒展;③“我”与阿太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牵挂与情感也是支撑“我”渡过难关的关键。
9.
①结构上,开头照应标题,结尾卒章显志,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②人物形象上,开头即点出阿太的形象特点“牛”,结尾以阿太的话语作结,让阿太坚强倔强硬朗的形象更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
③主旨上,阿太的“牛”源于她的生活观,从来不曾屈服于生活,她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离世和自己的老去,也让“我”受到言传身教中,变得更加强大,懂得了生活需要努力奋斗,而不是沉溺于享受的道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仿,字思道,悟子。大和中,擢进士第。除累给事中。宣宗力治,喜直言,尝以李璲为岭南节度使,使者已赐节,而仿封还诏书。帝方作乐,不暇命使,遣优工趋出追之,未及璲所而还。后以封敕脱误,法当罚,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令狐绹用李琢经略安南,琢以暴沓①免,俄起为寿州团练使,仿劾奏琢无所回,时推其直。自集贤学士拜岭南节度使。南方珍贿丛夥,不以入门。家人病,取槁梅于厨以和剂,仿知,趣市还之。
咸通初,为左散骑常侍。懿宗怠政事,喜佛道,引桑门入禁中为祷祠事,数幸佛庐,广施予。仿谏,以为:“天竺法割爱取灭,非帝王所尚慕。今笔梵言,口佛音,不若惩谬赏滥罚,振殃祈福。况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帝虽昏纵,犹嘉叹其言。后官数迁,拜义成军节度使。滑州濒河,累岁水坏西北防,仿徙其流远去,树堤自固,人得以安。以兵部尚书再判度支,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迁司空、兰陵县侯。时天下盗起,宦人持兵柄,仿以鲠正为权近所忌。卒,年八十。子廪,字富侯。第进士,迁尚书郎。仿领南海,解官往侍。为人退约少合。南海多谷纸,仿敕诸子缮补残书。廪谏曰:“州距京师且万里,书成不可露赍,必贮以囊笥,贪者伺望,得无薏苡嫌②乎?”仿曰:“善,吾思不及此。”乃止。广明初,以谏议大夫知制诰,请厉止夜行以备贼谍,出太仓粟贱估以济贫民。俄迁京兆尹。
(节选自《新唐书?萧仿传》)
【注】①沓:贪,黩。②薏苡嫌:《后汉书》载,马援在交趾,常吃薏米,因薏米能除瘴气。南方薏苡果实大,马援想作为种子,回军时,载了一车。当时人们以为这是南方土产的奇珍异物,有人上书诬告,说马援从南方载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后常以“薏苡之嫌”比喻被人诬谄,蒙受冤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B.
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C.
诗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招可
D.
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凡持节使臣,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力:出使地方或外国,镇压叛乱等等。
B.
“封还诏书”指大臣见诏令有不便者就提出理由驳回。汉代己有此例,唐朝时设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宋代也设了专人检查错误。
C.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掌管选用武官及负责兵籍、军令等。兵部尚书是兵部的最高长官。历代所设兵部职权范围不尽相同。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
“卒”,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士与庶人死叫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仿为人正直,敢于弹劾。令狐绹因残暴贪婪免职,不久又启用为寿州团练使,萧仿敢于弹劾且无所回避,时人推崇他的正直。
B.
萧仿洁身自好,俭以养廉。担任岭南节度使期间,虽然南方的珍宝财物很多,但他廉洁自好,从不让这些东西进入自己的家门。
C.
萧仿敢于进谏,直言规劝。懿宗懈怠政事,喜好佛教,引僧人入宫禁中求福,多次临幸佛寺,大量施舍。萧仿直言劝谏制止。
D.
萧仿察纳雅言,从善如流。萧仿命令用谷纸抄补书卷,萧廪认为运送时会引起贪婪之徒的误会,萧仿当即承认了自己的疏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病,取槁梅于厨以和剂,仿知,趣市还之。
(2)时天下盗起,宦人持兵柄,仿以鲠正为权近所忌。
14.
萧仿要阻止皇帝任命李璲为岭南节度使,阻止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家人有疾病,左右侍从从官府府库中取来乌梅来制作药剂,萧仿知道后,让他们去集市购买,并将取来的乌梅悉数归还府库。
(2)当时天下盗贼群起,宦官掌握兵权,萧仿因为骨鲠正直而被权臣近臣所忌惮。
14.
成功了。他封还诏书后,皇帝急忙派伶人去追还诏书,诏书还没送到李璲处就被追回来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赴上庠解试①
[宋]卓田
南浦从来管别离,可伤此地判东西。
恨无短羽追鹏翮,一任狂风送马蹄。
明月层楼双旅思,青天万里一云梯。
到头千佛名经②上,年弟年兄取次③题。
【注】①解试,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即明、清的乡试。②千佛名经,本为佛经名。后借指登科名榜。③取次,谓次第,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标题中得知,作者送朋友前赴地方学校参加解试——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
B.
首联“南浦从来管别离”的“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分别之地。
C.
颔联写诗人无法前往,只好任由狂风送友赴试,巧妙地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
颈联的“双”本指两次,此处指多次,即月亮照在层楼多次激发了诗人的情思。
16.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D
16.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1)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2)诗人无法一路送行友人的遗憾,透露出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3)虚写离别后两处相思,表达对友人深切挂念之情;(4)祝愿友人能登科题名,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
(2)《师说》在给“师”下定义后,接着阐述“师”的作用,并指出择师不管年龄、地位,最后正面提出了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的尾声细微悠长,令人回味。
【答案】
(1).
明明如月
(2).
何时可掇
(3).
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5).
余音袅袅
(6).
不绝如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一束光,它不是本身就可以闪亮的发光体,而是一束看不见但能体会的圣光,一些青年就凭着自己的勇气向这束圣光迈去,就仿佛佛教徒充满虔诚又历尽
地向佛教的圣地旅行一样。
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自取灭亡。但从另一角度你却会佩服飞蛾的勇敢。我就是一只飞蛾,扑向文学这束圣光。地球的存在至今已有四十多亿年了,也许还将存在四十亿年或者更多,人的一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只是可怜的一瞬——这是我们对生命和宇宙存在进行认识的结果。但是很多人都想在这一瞬里把自己干得辉煌,还有的人想在这一瞬间里留下一首美好的诗,抑或遗下一幅美丽的图画,尽管这种留下也是短暂的,还可以说是一种
的思想,但还是有人这样做。因为这是一种理想和心愿,谁都在为自己的心愿而活着,我相信我就是在为自己的心愿而活着的男人。
很多年前,我十分好胜地想,达摩缄口无语地面壁十年,这可真是一种令我辈钦佩得
的精神。那么我只要用达摩的一半精神干十年文学,也应该会有一点回报什么的,我这么想于是就这么干,就这么简单。有时候想想大师们走过的路,心里就好比有一股暖流在流淌一样,很能温暖人和给人士气。我想。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含辛茹苦
自投罗网
一意孤行
五体投地
B.
含辛茹苦
飞蛾扑火
一厢情愿
顶礼膜拜
C.
千辛万苦
飞蛾扑火
一厢情愿
五体投地
D.
千辛万苦
自投罗网
一意孤行
顶礼膜拜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问题。
B.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D.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师们走过的路,很能温暖人和给人士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
19.
D
20.
(1)原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用“暖流”比喻“想想大师们走过的路”时的感受,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温暖人和给人士气”的特点;(2)原句是长句,有利于抒情,表达作者内心对大师们的感激和崇敬之情,改句是短句,表达情感不如原句细致入微。
21.
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四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20年,①随着说唱音乐几乎成了百搭音乐,出现在各大音乐类节目中。②说唱歌手也逐渐成为男团女团等各种组合不可或缺。③这一年夏天也被网友称为“说唱的夏天”。④《说唱听我的》《中国新说唱2020》《说唱新世代》相继来袭,说唱音乐持续保持着热度。⑤2017年第一档说唱类综艺节目如果说让说唱音乐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并成功破圈,⑥那么今年的综艺节目和音乐市场已经成功将说唱音乐推成了高潮。
【答案】①删除“随着”
②后面加上“的成员”
⑤把
“如果说”放到句子最前面
⑥把“推成”改为“推向”
22.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凡尔赛文学”一词入围。“凡尔赛文学”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在内容上饱受争议,但其“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请你从“逆行者”、“后浪”、“神兽”中任选两个词语,仿照例句“打工人”写两个句子(每句不超过45字)。
例句:打工人:虽然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但我们愿意成为追逐太阳的夸父,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逆行者
后浪
神兽
【答案】逆行者:虽然前路危机四伏、寸步难行,但我们愿意成为驱散病魔的太阳,在疫情的迷雾中永不后退。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后浪:虽然迟早有一天也会成为前浪,但我们愿意成为滚滚长江的一朵浪花,在书写历史的旅途上奋力前行。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神兽:虽然总惹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但我们愿意成为彩衣娱亲的开心果,在亲情温暖的海洋中恣意徜徉。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悠悠的生命四季,苦乐年华里,家乡是我们内心深处难以忘怀的一页。家乡是村口的石板桥,是过年的舞龙灯,是奶奶的笑容,是童年的回忆,是妈妈的泪水,是生命延续的永不停息……
我们慢慢长大,有时候是从重新凝视自己的家乡,甚至告别家乡开始的。
你的家乡,是否也有那么一个去处,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习俗,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让你忽然觉悟,明白某种道理?
请以“记家乡的
”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呈现你的所见所闻所思,分享你的成长与觉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补写出副标题空缺处,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那一抹乡情
——记家乡的风景
家乡,是浪子的归宿;家乡,是心灵的良药;家乡,是童年的遐想。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越过连绵起伏的小山坡,就到我家了,颇有“曲径通幽处”的风味。
一座饱经沧桑的小屋映入眼帘,在那伶仃地站着,像一位孤独的老人一样。“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好似就是为我的家乡定做的一样。那是一副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致啊:残了的藤条,枯了的老树,默立的房屋,禀然的小桥。日落西山,晚霞洒满小路,葛暮沉沉。潺潺的溪水欢快地流着。水击卵石声中偶尔带了乌鸦的哀鸣。远远贴着水的斜阳,像是白了胡子的老人,带着满脸的疲倦,凝视大地。
闭上双眼用心倾听,像是秋风扫落叶,叶柄如此脆弱,随着风飒飒作响,一不留神,便如黄蝶飞舞,飘下了。这是童年美好记忆的结局吗?
山上的古塔啊!儿时,总想着,总有要一天,我要爬上那座山,亲手摸一摸那神秘的古塔,终于有一天,我爬上去了,而它,却冷冷地一语不发——所有如童话般的遐想被一一击碎。破烂肮脏的砖瓦构筑只是排气的烟囱。“古塔罩蓝廓”从此失去原有的韵味。向往的情怀从此被点点吞噬。
门前的小溪啊!溪水咚咚地流着,清冽透明。高高的山,白白的云,柔柔的草,都分毫不差地映入水中。四周景色仿佛都在一瞬间跃入湖底,和鱼儿嬉戏,正所谓“鱼在云中游,云水竞天色”。我在溪边与伙伴打闹,嬉戏,抓螃蟹,钓鱼儿。那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时间果真如流水,挟着记忆的尘土远逝。然流水终入海,时间挟着记忆到底是去了哪儿呢?是如翩翩的落叶归入秋林?还是如翩翩的纸鸢腾升蓝天,或是如翩翩的蝴蝶飞进花丛?怕是如翩翩的字页,载入了历史。
日子渐逝。门前的溪流,山上的古塔。所有让我感动的东西都在渐渐远离。
也许,远离的并非它们,而是渐渐失去了原有心境的我。它们从来都是那样未变,而我却难以再回到从前时光。时光给它们抹上一层岁月的苍老,时光给我拨开了儿时天真幻想的迷雾。可是,那份寄予它们的情感由何曾变质呢?它们永远沉淀在我心底,成为我最甜美的梦,永远慰藉着我的心灵。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