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教案+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教案+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5 22:15:33

文档简介

《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在近几年中考中频繁出现,主要考察函数的研究方法,阅读能力,画图能力,数形结合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专题讲座,结合课标,精选北京中考及各区县模拟题中的典型题目,复习函数的研究方法,梳理和总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1
有这样一个问题:探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小东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东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成:
(1)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下表是y与x的几组对应值.
x

1
2
3

y

m

求m的值;
(3)如下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了以上表中各对对应值为坐标的点,根据描出的点,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4)进一步探究发现,该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最低点的坐标是,结
合函数的图象,写出该函数的其他性质(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
例2
如图,P是与弦AB所围成的图形的外部的一定点,C是上一动点,
连接PC交弦AB于点D.
小腾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线段PC,PD,AD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腾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对于点C在上的不同位置,画图、测量,得到了线段PC,PD,
AD的长度
的几组值,如下表: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位置6
位置7
位置8
PC/cm
3.44
3.30
3.07
2.70
2.25
2.25
2.64
2.83
PD/cm
3.44
2.69
2.00
1.36
0.96
1.13
2.00
2.83
AD/cm
0.00
0.78
1.54
2.30
3.01
4.00
5.11
6.00
在PC,PD,AD的长度这三个量中,确定
的长度是自变量,
的长度和
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1)中所确定的函数的图象;
(3)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PC=2PD时,AD的长度约为
cm.
【课上任务】
1.研究函数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解决例1需要用到研究函数一般步骤中的哪些方面?
3.例1中的易错点是什么?
4.解决例2需要用到研究函数一般步骤中的哪些方面?
5.例2中的易错点是什么?
6.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
7.画函数图象需要注意什么?
【学习疑问】(可选)
8.哪段文字没看明白?
9.哪个环节没弄清楚?
10.有什么困惑?
11.您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12.本节课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联系和顺序?
【课后作业】
13.思考: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考查呢?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学科
数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九年级
教材
书名:北京版数学教科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7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利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阅读能力,画图能力,数形结合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自信,提高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本节课我们将从知识概要,关键内容,典型例题三个部分对此类问题进行复习.首先来看第一部分——知识概要.
同学们知道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都涉及了哪些知识吗?




从初一字母表示数开始引进了变量,使数学从静止的数变成了变化的量,而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引出了函数.
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初中我们研究了一次、二次和反比例函数.
大家还记得是如何研究这三个函数的吗?
(1)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函数模型.
我们首先从实际问题中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
(2)研究函数模型的性质.
然后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的过程,借助函数的多种表示方法,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性质.
(3)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最后,利用函数模型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这是贯穿于函数的主线.
复习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设计的知识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认识.




关键问题1:将函数学习经验迁移到新问题中
我们应该如何把已经积累的函数研究经验运用到新问题中?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和我共同来回顾一下:
关键问题2:函数思想解决问题
函数思想是解决“数学型”问题中的一种思维策略.如果我们能用函数的观点、方法去考虑分析问题,根据问题的条件及所给数量关系,构造函数关系,使原问题在函数关系中实现转化,再借助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就能化难为易地解决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找到本节课的两个关键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




近几年北京中考中对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行了考查,这些函数探究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探究给定的未知函数问题
(2)探究动态几何背景下的函数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看一下具体的解答过程.
例1(2015北京,26题)有这样一个问题:探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小东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东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成:
(1)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下表是y与x的几组对应值.
x…123…y…m…
求m的值;
(3)如下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了以上表中各对对应值为坐标的点,根据描出的点,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4)进一步探究发现,该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最低点的坐标是,结合函数的图象,写出该函数的其他性质(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
解:(1)
(2)将x=3,y=m代入到表达式中,有
(3)
(4)观察本题中的函数:它可以分为和两部分,因此研究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整体看,也可以局部看.
①经过的象限:
整体看: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
局部看:时,图象经过第二、三象限;时,图象只在第一象限
②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
整体看:与x轴有一个交点;与y轴无交点;
局部看:时,与x轴有一个交点,与y轴无交点;时,与坐标轴无交点.
③最值
整体看:函数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局部看:时,函数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图象没有最大值,但有最小值;
④变化趋势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⑤对称性
该函数图象不具有对称性.
我们只须写出上述结论中的任意一条即可完成第4问.
小结1
对研究函数一般步骤的应用:
一根据表达式特征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补全表格;
三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
四根据图象直观性探究该函数的性质.
经历了探究函数一般步骤的第2、3、4步.
易错点:
能够根据图表正确的画出函数图象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画函数图象时需要注意:
(1)判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判断图象变化趋势,判断它
①是直线还是曲线?
②是否向两端无限延伸?
③与坐标轴有无交点?
④无限接近坐标轴?还是无限远离坐标轴?
(3)用直线或平滑曲线在取值范围内从左至右连结,就可以正确画出函数的图象.
例2
如图,P是与弦AB所围成的图形的外部的一定点,C是上一动点,连接PC交弦AB于点D.
小腾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线段PC,PD,AD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腾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对于点C在上的不同位置,画图、测量,得到了线段PC,PD,AD的长度
的几组值,如下表:
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位置5位置6位置7位置8PC
/cm3.443.303.072.702.252.252.642.83PD
/cm3.442.692.001.360.961.132.002.83AD
/cm0.000.781.542.303.014.005.116.00
在PC,PD,AD的长度这三个量中,确定
的长度是自变量,
的长度和
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1)中所确定的函数的图象;
(3)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PC=2PD时,AD的长度约为
cm.
解:(1)确定AD的长度是自变量,PC的长度和PD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2)
(3)方法1:
我们需要抓住函数中的变量和动态几何图形中线段长的联系,对于PC=2PD可以用函数思想“翻译”为:自变量AD取相同的值时,两个函数的因变量是2倍的关系,这样我们将这个几何问题转化为一个函数问题.
首先来看函数图象,什么时候PC=2PD呢?我们可以在x轴上取一点Q,点Q的横坐标在0和6之间.过点Q做x轴的垂线,分别交函数PC、PD的图象于点M、N,对于同一个x的值,要想PC=2PD,只需MN=NQ.通过作图和测量,很容易可以知道,x约为2.3或4.0时可以满足要求.
(2)方法2
通过表格很容易可以看出,当C点在位置4时,PC=2.70cm,PD=2.30cm,PC与2PD大致相等.
当C点在位置6时,PC=2.25cm,PD=1.13cm,PC和2PD还是大致相等,从而得出当PC=2PD时,AD的长度约为2.3或4.0
cm

小结2
对研究函数一般步骤的应用:
解决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根据几何图形中动点的不同位置,经历观察、画图、测量的过程,分析变量的变化趋势,得出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经历了函数探究一般步骤的第1、第2、第3和第5步
易错点

(1)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正确解题的一个关键.
为此我们需要把握函数概念的两个实质: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对于自变量确定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对应的函数值都唯一确定.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一个变化过程中的多个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的情况呢?
(2)
能够应用函数思想,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图象解决问题是这道题的另一个关键.
抓住函数中的变量和动态几何图形中线段长的联系,这样对于几何问题PC=2PD我们可以用函数思想
“翻译”为:自变量取相同的值时,两个函数的因变量是2倍的关系,这样我们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来解决,然后数形结合,利用图象的直观性和表格的数据分析,得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探究给定的未知函数问题.
利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
总结本题的解题步骤和易错点.
探究动态几何背景下的函数问题
利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
总结本题的解题步骤和易错点.




本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在实际问题中,经历观察、画图、测量,发现变化过程中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取值范围,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函数模型.
在此,我们需要把握函数概念的两个实质: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对于自变量确定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对应的函数值都唯一确定.函数是刻画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模型.
第三步,多种方法表示函数,画图像时需要注意:先描点,确定图象的变化趋势,然后在取值范围内连线.
第四步,观察函数的多种表达形式,数形结合得出函数性质.
第五步,将函数思想作为一种思维策略,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
近几年北京中考对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行考查,从考查给定的未知函数问题到考查动态几何背景下的函数问题,从考查研究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考查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思考: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考查呢?
总结回顾本节课
的主要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的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