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
1.藏戏有什么特色?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剧种
激流
吞噬
发誓
旷野
柔顺
压抑
两面三刀
别无所求
优哉游哉
shì
两面三刀
柔顺
压抑
别无所求
优哉游哉
旷野
发誓
激流
剧种
吞噬
花
儿
开
哄
hōng
hǒng
(哄动)(哄传)(哄堂大笑)
(哄骗)(哄人)(哄弄)
(起哄)(哄场)
hòng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造句:过年聚会的时候,伯伯哄骗小华妈妈不要他了,大家也跟着起哄,小华信以为真。他委屈的样子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
.
.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咆哮】
【吞噬】
【压抑】
【身无分文】
形容非常贫穷。
吞食。
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①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②(
猛兽)
怒吼。
【开山鼻祖】
【两面三刀】
【演绎】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
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样子。
铺陈;发挥。
指耍两面手法。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欲,想要,希望。
佛教用语,原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的人。后比喻首创学术、技艺的某一流派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我爱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分小节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藏戏的?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排比
反问
演出时间长
戴着面具
没有舞台
藏戏
三大
特点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课文开篇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有什么作用?
开篇以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突出了藏戏的特色: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好几天。这样的开篇方法颇具特色,既先声夺人,总领全文,又激发读者的好奇,引出下文。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过渡段
承上启下。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还是”引出下文对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的介绍。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比喻
把雅鲁藏布江的江水比作脱缰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湍急、自然环境的恶劣、百姓生活的艰难,这也是唐东杰布发誓架桥的原因。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过渡句,承上启下
交代第一个藏戏班子的组成以及演出内容和演出目的。
“撒遍了雪域高原”,既说明了藏戏演出的地域之广,也说明了藏戏已深深扎根于藏族人民的心中,深受藏民的喜爱,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藏戏表演者为了建桥付出了很多辛劳。
用排比的句式说明藏戏班子具有巨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无数的人出钱、
出物、出力,加入到架桥的伟大工程中。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为下面具体描述藏戏里的面具的不同颜色和形状做铺垫。
白
色
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演出戴面具
纯
洁
红
色
威
严
绿
色
柔
顺
黄
色
吉
祥
半黑半白
两面三刀
青面獠牙
压抑和恐怖
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出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善者
国王
王妃
活佛
巫女
妖魔
老人
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演出没有舞台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别无所求”凸显了藏戏班子不求名利、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
不
要
……不
要
……
不
要
……
只要……”句式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别无他求”说明了什么?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这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
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是因果关系。面具“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原因,面具“得以保留”是结果。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
这个句子做了回答。
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演出时间长
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在藏戏中,情节可以任其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介绍了西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特点,表明藏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这些特点息息相关。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藏戏的传承方式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藏戏浓郁的雪域传奇色彩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赞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8岁那年,曾跟一位有名的先生学戏。这位先生反
复教他,他没有学会,先生见他进步太慢,就说他不
是学戏的料子,没心思再教他了。临走时,先生对梅兰芳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先生走了,可他的话,常常在梅兰芳的耳边响起,像针一样刺疼他的心。他常想,我真不是学戏的料子吗?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后来,梅兰芳进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拜师学艺。云和堂的
梅兰芳练功
吴先生对弟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对梅兰芳也不例外。一次,吴先生教梅兰芳练跷功。吴先生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要站一炷香的时间,中间不准休息。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练了一个秋天,梅兰芳的跷功大有长进,吴先生连连称赞。梅兰芳并不满足,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踩上跷,在冰场上跑。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着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吴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梅兰芳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
三日空吗?”吴先生听后不住地点头。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的京剧艺术大师。
思考:梅兰芳是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成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的?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一、藏戏的主要特点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这是课文的开头,作者连用三个______句构成一组_______句,概括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的作用。
反问
排比
引出下文
2.用这样的句式开头好在( )
A.表现了藏戏的形式与内容与众不同。
B.新颖独特,气势强烈,强调了藏戏的三大主要特点。
B
二、藏戏的传奇故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B.第一个藏戏班子的组成人员是十位能歌善舞的姑娘。
C.第一个藏戏班子演唱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B
三、藏戏的特色
藏戏的特色主要有(
)(多选)
A.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为背景,艺人们席地而唱。
B.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
C.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D.情节可以任意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