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0 第1课时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21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0 第1课时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21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5 21:2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人文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
使命与抱负
学习革命导师和仁人志士的精神品格,领会其襟怀与抱负,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学习观察社会生活。

第1课时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学习目标
1.体会两篇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
2.辨识演讲词、悼词的写作特点,学习写作演讲稿。
3.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生于德国特里尔城,卒于英国伦敦。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等。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1856年,马克思受邀出席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演 讲 词
演讲词:是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常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等。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1.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
词 语
易错字
吵rǎng

芳fēi

土rǎng

fēi红

rǎng除

fěi谤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4.词语辨析
微不足道 不足挂齿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相同点:都有“不值得一提”的意思。
不同点:“微不足道”指的是力量微小得不值一提;“不足挂齿”有主观意志,“微不足道”则没有。“不足挂齿”常用于表示谦虚,“微不足道”就不能这么用。
例句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②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这篇演说中借用了大量反面的事实和说辞,并一一予以反驳,而且分析了在人民的心中记忆犹新的1848年革命的性质和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概括并分析了所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本质。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任务一】 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演说辞的魅力
1.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什么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
提示:马克思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任务二】 理清行文思路,学习缜密逻辑思维
2.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中,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反面的、世界各国的材料在马克思的演说中都是信手拈来并加以深刻的分析,请结合文本分析马克思列举了哪些事实,这些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提示:马克思在演说中,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任务三】 赏析艺术手法,感受精妙的语言
3.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的语言风趣幽默,但是非常具有锋芒和战斗力,试结合文本分析马克思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进行演讲的。
提示:①比喻、对比。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从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到对革命“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把“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和“无底深渊”“汪洋大海”进行对比,写出了1848年革命的重要意义。
②语言灵活,妙用典故。“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语言精彩幽默;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使整个演讲始终处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马克思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影响?
提示:观点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还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电视、广播、视频以及各种各样的书刊报纸、计算机网络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精神享受。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礼物。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观点二:科学技术尽管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人类对科技应用不当等原因,其快速发展反而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在物质足够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强调对技术作用的反思。
观点三: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所具有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运用法律、道德等各种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减小或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科技与社会相互渗透、和谐发展,推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