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教案+说课课件+上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教案+说课课件+上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0 10:24:38

文档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教案
课题: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性质、过程影响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必要的史料与地图,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平是世界发展的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战争的灾难性,逐渐培养起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念;同学生讲授华工参战对一战胜利作出的贡献这一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1、教法:
(1)、讲授法: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历史史实、解释历史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相关图片、视频与史料。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4)、史料教学法: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引导学生得出史论。
2、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教辅资料等,找到相关历史概念,并回答老师抛出的问题,并做好相关笔记。
(2)、合作学习法: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3)、探究学习:学生阅读多媒体上展示或课本上的史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课型、课时、教具】
1、课型:讲授新课
2、课时:45分钟
3、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进入20世纪不久,第一次世界性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的预想,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涉及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四大洲,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
惨烈的战争不能不引起人们认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引发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出现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师: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一下(展示英、法、美、德经济发展状况表,带学生一起分析):
左边是英法德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比,1870年占比最大的是英国,到1913年的时候,工业总产量占比最大的是德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呢,也是德国。在政治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另一种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较浓厚。
师:提问: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的什么规律?
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师:前面我们讲了1913年的时候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但是他占有的殖民地却是这三个国家中最少的,我们把前面的材料汇总在一个表再来看一下
师:在工业产品数量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德国第二,因法由原来的一二退居到第三和第四,但是在拥有殖民地的面积上,仍然是第一和第二,而工业产量居一二的美国和德国,拥有的拥有的殖民地面积却排第四和第五,那么通过这个表格,大家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主要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和所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出现了相反的状况。
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倒挂,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和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倒挂现象。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会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师:在实力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旧的实力对比瓜分世界的格局很快过时,他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这必然会激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那都有哪些矛盾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英国和德国经济实力和所占殖民地面积完全相反,双方为了争夺市场、殖民地和海外霸权而产生矛盾。
德国和法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土地争端,积怨已久。
法国和意大利为了争夺突尼斯也存在矛盾
德国与奥匈帝国和俄国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巴尔干半岛,这些矛盾的核心主要是英德矛盾。
师:这些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
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产生的矛盾。
师: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德国在欧洲率先拉拢奥匈帝国,双方在1879年签订同盟条约。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在1882年与德国签订盟约,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其核心国是德国,三方郑重承诺,若其中一方遭到军事攻击,其他两方共同抵抗。这对与之有矛盾的英、法、俄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于是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协议,20世纪初,英德矛盾再次升级,于是英国和法国在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1907年与俄国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形成。至此在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两大集团形成以后开始疯狂地向外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师: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谈到一战前的欧后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那么是什么引爆了这只火药桶呢?对,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在欧洲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巴尔干的争夺与巴尔干民族解放斗争的交织,使形势变得复杂多变。沙皇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人希望统一塞尔维亚各民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而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独立,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斗不断,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1908年到1913年,巴尔干地区先后发生了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列强直接或间接介入其中,使巴尔干成为最敏感、最易爆发战争的地区。
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思考: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
答:大战的爆发是必然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一战爆发的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思考: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呢?
答: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奴役他国而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过程不作为重点,但要指出战争的残酷性和华工参战的意义)
1、三条战线:
师:请大家自行阅读教材84到85页,对一战的时间、战线、作战双方、主要的战役以及结果进行梳理,之后与老师一同完成表格。
师:欧洲的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由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是由英法俄为主构成的和德奥为主构成的,因此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这次大战的主战线。更由于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所以西线的战争更有决定意义。
2、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的马恩河发动进攻。马恩河战役以英法联军的胜利而结束,标志着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而协约国希望早日取胜的打算也已落空。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1914年8月,日本正式对德宣战。10月占济南车站,接着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11月,占领青岛。进而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1915年,向中国方面提出“二十一条”。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此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两次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战
(3)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中国也派遣华工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此时战争由地区性战争发展到欧洲战争,进而扩大到世界大战。
3、结果: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战争的残酷性
在PPT上展示一战的战争清单,一战历史4年零三个月,共31个国家参战,当时世界上三分之四的人都被卷入到这场战争中,伤亡人数数不胜数,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师:过渡:一战结束后,召开了巴黎和会解决战败国问题,结果如何呢?
师: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两个体系统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1、缔结条约
师: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主要有:
2、体系内容: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要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对于德国的赔款总数,巴黎和会未达成一致的协议,仅规定建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数。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价值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
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国际联盟:
3、体系特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将战争罪责退给德国及其盟国,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4、体系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但是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于它仅仅暂时地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颠覆,和平将不复存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2、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4、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伤亡人员3000多万,350万成为终身残废。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结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板书设计:(共22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
课前说课
目录
一、课标要求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六、教学与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一、课标要求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二、教材分析
1、版本: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二、教材分析
2、地位: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学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从15世纪开始,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之后各国开始疯狂进行殖民掠夺与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但由于工业革命后,后起国家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矛盾重重,最终引发了世界大战,所以本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具有承上的作用。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一战结束后对战争罪责问题的解决在战败国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可能,所以本课理论知识是学好下一课的基础,它在本单元起着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认识,但认识比较浅显,思维能力不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基础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程有所了解。因此,本课教学侧重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及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过程、影响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必要的史料与地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知识梳理、研读史料等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掌握论从史初的开始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平是世界发展的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战争的灾难性,逐渐培养起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念;同学生讲授华工参战对一战胜利作出的贡献这一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探究。一战的爆发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他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的产物,对一战爆发的背景进行探究,能更好的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以及战后确立的国际新秩序。
难点: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涉及的知识较多,它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中还涉及到第一个国际组织,学生对这一体系的内容以及实质的理解难度较大。
六、教学与方法
【教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提问法、活动探究法、图表概括法、阅读指导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促进学生积极讨论,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纠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法】史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七、教学过程
1、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
(1)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
(2)讲授新课(33分钟左右)
(3)探究与总结(4分钟左右)
七、教学过程
2、导入新课:提问导入法
进入20世纪不久,第一次世界性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的预想,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涉及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四大洲,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惨烈的战争不能不引起人们认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引发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由此导入新课。
七、教学过程
3、教学要点的阐述及逻辑关系
【要点】
帝国主义与一战的关系、一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华工参战的意义、对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评价。
【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三个子目之间的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战争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战胜国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和平安排展开。
七、教学过程
4、重、难点的处理方法及技巧
【重点】以线索式板书分析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基本史实,辅以材料带领学生探究一战前欧洲帝国主义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4、重、难点的处理方法及技巧
【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在PPT上列出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并在地图上标出两大军事集团。使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战争的背景,从而突破重点。
4、重、难点的处理方法及技巧
【难点】以史料分析,思考探究的形式突出难点的讲授,将知识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最后逐一攻破难点。
框架记忆,化繁为简
史料探究,加深理解
攻破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其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攻破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活动探究
学生合作
史料分析+知识梳理+活动探究
培养起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念。
探究
5、课堂小结
以时间轴和框架式板书进行结课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系统的理解,巩固记忆
6、板书
采用以纲要式板书为主的综合式板书,结构较完整,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理论作为设计理念。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初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的教学理念,我尽力做到遵循课标、把握学生兴趣,对教材和教学活动进行重组加工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习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实际教学中会存在缺陷与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恳请老师批评与指正!(共41张PP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的酝酿(背景)
19C末20C初英、法、美、德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
垄断组织出现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垄断组织?
少数资本家通过联合和兼并的方式组成集团,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把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控制在自己手中,这种集团就被称为垄断组织
英、法、德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纵坐标单位:%)
英、法、德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百分比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870

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材料一:英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英、法、德殖民地面积比较
材料三:英德法美的工业生产和殖民地比较表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思考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巴尔干问题
突尼斯问题





世界市场
、殖民地、制海权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
核心
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局势图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79年
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思考
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
大战的爆发是必然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一、第一次时间大战爆发的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根本原因
——基本条件
——导火线
思考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呢?
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奴役他国而战。
西线
南线
东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德国对战英法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决定战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
日本占领山东半岛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同盟国战败
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特征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进行速决战,各个击破(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施里芬及其计划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
德皇威廉二世
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法、德在西线的马恩河展开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持续8夭,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以法英联军取得胜利而结束。这次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以施里芬计划为代表的德军速决战的破产。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而协约国希望早日取胜的打算也已落空。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916年2-12月在西线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中破坏性最强,耗时最长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法英联军于1916年6月发动了索姆河战役。新式武器坦
克首次被英军用于实战。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该战役对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有所牵制,却未能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战略目标。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徳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是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约100艘军舰。交战结果,英国的军舰损失数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17年----阵营变化,
有入有退
美国对的宣战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俄国退出一战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11
日,德国政府
代表在福煦车
厢签署了《贡
比涅森林停战
协定》,德国
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1918年----盟国崩溃,
战争结束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
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
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
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
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缔结条约:
巴黎和会
对德:《凡尔赛条约》
对奥、保、匈、土等签订一系列合约
华盛顿会议
《四国条约》
《九国公约》
《五国海军条约》
(2)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
体系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四大帝国解体
重划德国疆界和重新分配德国殖民地
新诞生一些民族国家
开始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长期对峙
通过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主力舰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的各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吨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一九二二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五国海军条约》美英平分海上霸权,《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这样帝国主义调整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原则:全体一致
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评价
积极: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局限: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4)体系特征:
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实质: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积极:构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消极: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5)体系评价:
这一体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2、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四、一战的的影响
2、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同时,在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3、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同盟国4国,协约国27国)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
参战人员
7350多万人
伤亡人员
3000多万人(亡900万,伤2000多万,残350万人,另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其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清单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
性质(帝国主义之战)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1.以下是德国皇帝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如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
国家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
B
3.“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4.“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1916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普法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A
C
5、.如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国联实质问题是(  )
A.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B.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
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
D.大国操纵,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
和平
结束战争
D
6.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条约》的签订(  )
A.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B.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
C.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D.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