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二十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
展与变化
目录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二、教材分析
1、版本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地位
本单元共有四课,前两课介绍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冷战的形成过程,冷战形成了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使我们了解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怎样发展经济并且有那些问题,而本课则是来学习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与变化。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有一定史料分析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些内容有过基础的学习,可能对于苏联改革是相对熟悉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外历史纲要上有一定接触,对于东欧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可能相对陌生,所以本文会对苏联改革有一定梳理,对东欧国家会进行一些扩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则主要梳理一下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本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资料使学生理解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问题探究让同学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东欧解体、苏联解体了解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曲折,从而认识到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重要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五、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苏联的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的改革和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
难点: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最终失败与苏联解体的情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东欧剧变
六、教学方法
教法
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提问法、活动探究法、表格概括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促进学生积极讨论,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纠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法:
史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在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1、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
(1)导入新课(2分钟)
(2)新课讲授(35分钟)
(3)总结与探究(3分钟)
2、教学要点的阐述及逻辑关系
要点:
从二战后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问题入手,指出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由于改革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并发生根本性错误,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因此社会主义取得了成功
逻辑关系: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先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过程,然后叙述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精心改革并且最终发生东欧剧变;最后讲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这样的逻辑关系,能够给学生唯物观教育,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3、导入新课
本节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领域,开启新知识的学习通道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又进入冷战格局,分为两个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而了解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怎样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国家,在本节中让我们来学习另一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4、讲授新课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通过图片、数据展示二战对苏联的影响
苏联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第四个五年计划
根据教材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影响,最终在PPT展示
突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内容
突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用表格对比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通过表格可以使内容简化,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归纳归纳综合观点的一种能力
设计意图:
运用地图,使学生对苏联的大致范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设计意图:
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更利于记忆
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设计意图:
东欧国家与苏联存在矛盾,这也有利于让同学们理解东欧的剧变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中先结合教材归纳总结二战后东欧各国家的发展,之后讲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自主改革,之后通过史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设计意图:
有利于对社会主义的逐步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设计意图:
直观清晰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在本节中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之后老师PPT展示并补充,最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中运用多张图片进行展示
5、总结与探究
设计意图:
运用纲要式板书进行总结,并且在此过程中强调本节教学重难点。
纲要式板书具有逻辑性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要点明确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八、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注重对历史图片、历史表格及丰富史料的应用,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之后,通过灵活的学习探究方式,培养历史学科素养。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繁杂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史实,提高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历史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变化。
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内容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缺陷与不足,恳请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恳请批评指正!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题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科
历史
教材版本
高中人教版第八单元第二十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课型
新课讲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阐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教学重难点阐述:
(1)重点:了解苏联的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的改革和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
(2)难点: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最终失败与苏联解体的情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东欧剧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其实不陌生,因此本节课重点放在前两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将注重史料分析,运用图片、地图、文字等帮同学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三)教学方式:情景体验、史料探究
(四)教学媒体:课件、板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本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解读、课堂练习,使学生理解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问题探究让同学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东欧解体、苏联解体了解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曲折,从而认识到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重要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又进入冷战格局,分为两个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而了解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怎样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国家,在本节中让我们来学习另一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师:看教材P120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让同学们在深入了解一下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师:通过出示图片战争使人员死亡、建筑破坏、战争孤儿的产生,来让同学们感受战争的残酷,尽管战争胜利了但是却给国家造成了方方面面的破坏。
师:让同学们在具体看一下有关苏联战争造成的损失和破坏,那么苏联接下来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师:那么苏联采取了什么样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呢?那就是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PPT有关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作用
师:虽然第四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第四个五年计划在实施中也存在问题。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于是就有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新一任领导机构的上台,在战后斯大林的改革依然存在不足,于是就有了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其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科普一下有关种植玉米运动的内容,并让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
师:展示PPT,赫鲁晓夫改革取得的成效
师: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失败了,下面请同学根据材料来分析一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师:《关于个人迷信及其成果》对斯大林的批判来进行一些介绍并且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理解在批判一个历史人物时要客观,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师:1964年10月16日,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针对赫鲁晓夫造成的苏联混乱,他采取了“稳定局势”的方针,纠正了赫鲁晓夫的一些错误措施,同时又进行改革。下面先来简单认识这个人。PPT展示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其改革的内容,PPT展示,告诉同学其改革的领域主要在工业领域,并介绍一下有关经济体制的内容
师:之后让同学们观看教材,找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影响
生:
师:PPT展示影响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师: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和契而年科相继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但均很快去世。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社会的社会背景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由此进行改革就显得很重要了。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找一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之后PPT展示
它的改革先从经济领域开始,从坚持经济体制、否定市场经济到承认了市场调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改革仓促和急于求成,并且苏联以前旧的体制积弊太深,取得的成果不明显,并且戈尔巴乔夫认为僵化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改革措施的落实,于是就转向了政治领域的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这些造成了苏联党内部的思想混乱,使苏联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师: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PPT展示
师:先展示苏联的地图,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扩展苏联成立的内容)苏联的组成经历了历史的变化。1922
年苏联成立时为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外高加索联邦1936年分为三个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在苏联成立后先后加入的共和国是:土库曼(1925年)、乌兹别克(
1925年)、塔吉克(1929年)、吉尔吉斯(
1936年)、哈萨克(1936年)、摩尔达维亚(
1940年)、立陶宛(1940年)、爱沙尼亚(
1940年)、拉脱维亚(1940年)、卡累利阿一芬兰(
1940年,1956年并入俄罗斯联邦)。这幅1940年的苏联地图显示了加盟共和国最多时期的联盟结构。
这么强大的一个联盟,为什么会解体呢?同学们一定很好奇吧!下面我们来跟随课本看一下,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
师:苏联解体的过程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在1991年3月7日,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进行了全民公决,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赞成保留联盟,并且决定在8月20号签订新条约。1991年8月
19日国家领导阶层的“传统派”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自此事件后反共浪潮急剧升温。并且最终于1991年12月26日,
苏联正式解体。
师: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生:
师:PPT展示
扩展(西方和平演变:该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提出,该演变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战争,而是西方国家通过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国家向西方国家靠拢的一个手段)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P120页的地图,从而来对东欧国家有一个方位上面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一下有关本节的内容?之后PPT展示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恢复发展经济
由于苏联的体制存在问题,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国家最明显。首先来看一下南斯拉夫
苏南冲突:苏共以领导自居,干涉南斯拉夫内政,要求南斯拉夫照搬苏联模式,批评南斯拉夫在外交上不与苏商量。苏联这样的行为使南共有所抵制于是两国发生冲突,苏联于1948年撤走所有经济专家,中断两国的经济联系。
捷克斯洛伐克
师:捷克斯洛伐克想要进行改革的原因
(扩展)杜布切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提出了“走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人道主义面貌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扩展)“布拉格之春”:1968年4月初,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政治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该纲领深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西方国家将这一时期出现的广大民众关系政治民主和社会改革的历史现象称为“布拉格之春”
(扩展)由于捷共中央的改革宗旨是要改革整个政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独立自主的建设社会主义,在苏共领导看来捷的改革是反苏、自由化运动,害怕引起其他不好的连锁反应,从1968年7月23日到8月中旬,苏联以演习为名在捷边境地区集结,之后在8曰0日完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从1969年起即可斯洛伐克又重新回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师:从苏南冲突和苏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件事我们可看出苏联于东欧国家是存在矛盾的,并且苏联的大国主义是很明显的。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来看一下其他国家的改革,并且适当的勾画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来讲一下东欧剧变的原因。
生:
师:PPT展示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东欧剧变的表现及其剧变方式
相对平稳(和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都是通过议会选举来实现权力机构的转变
流血冲突(暴力):罗马尼亚
国家合并: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国家分裂、解体:1993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成为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
南斯拉夫总共有6个加盟共和国,在1991年马其顿、波黑、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宣布独立,至此只有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没有独立,到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至此南斯拉夫分裂为六个国家
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失败了,由此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历史教训呢?
1、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时代条件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的改革由于严重脱离社会的发展实际,并且未能突破旧的体制从而改革失败,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不根据本国实际最终也导致了东欧剧变)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比例严重失调,重重工业、轻农业、手工业导致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年得不到提高,因此也使人民对于政府失去信心)
3、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联长期个人崇拜,领导人大权独揽,个人专断,缺乏制约和监督,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也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声誉)
4、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苏共作为执政党,一些干部脱离人民、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腐化腐败这些都会加剧执政党和人民的矛盾,使人民对执政党更不信任)
5、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苏联东欧国家虽然也重视马列主义教育,但教条主义严重,“本本主义”盛行,理论教育僵化,导致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信念淡薄于是给了西方和平演变可乘之机)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1、1949年—1956年底:过渡时期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和平的环境。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3)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76年
(1)失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运动。
(2)成就:虽然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但是在国防科技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来看一下图片我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些什么成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66年10月27日,装载着核弹的导弹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国防力量正快速的向前发展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课本总结取得的成就,之后PPT展示
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些具体有关图片,在这些成就中我们也创立了一些世界之最。
复兴号高铁: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铁列车
大兴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枢纽机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用墨子的名字命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方面的成就,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发与运用,有利于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水平跨越式提升,打破西方大国对互联网信息的垄断
农业现代化:机器运用于农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青岛港:世界港口吞吐量前十位里面中国占有一席,而青岛港就是其中的一个
港珠澳大桥:全球以建的最长跨海大桥
我们看的图片只是我们国家成就中的一小部分,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私下查阅资料除了这些我们国家还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提出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在课本找一下。
师:PPT展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由于苏联、东欧的改革不合理,分别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虽然遭遇曲折但是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社会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板书设计(共33张PPT)
第
20
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目
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壹节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壹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二战中苏联有2700万人被夺走了生命;物质损失估计达2.5万亿卢布,超过苏联1940年国民总收入的4.5倍;
1
700多座城市毁于战火,许多工业中心被夷为废墟,工业总产值下降到战前水平的50%;农村劳动力从1940年的1
690
万人减少到1945年的650万人,播种面积减少25%,农业总产量下降到战前水平的60%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6—1950年恢复和发展苏联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即第四个五年计划
指导思想: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任务:
1.重建苏联受战争破坏的地区
2.国民收入、工业、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
3.对国家电气化给予高度重视,强调要建设或修复一批大型水电站
取得的成就:
据苏联政府的统计数字,1950年“四五”计划结束时,苏联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了一倍多,国民收人比战争前提高64%。
国防工业取得重大突破,1946
年建成世界上第-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
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以1966年的美元计算)达到1
57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国民经济总产值是393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四五”计划执行结果看,工业投资额的88%用于机器制造业,只有12%投到了轻工业。轻工业生产非但没有达到计划目标,甚至还低于战前水平。此外,公路铁路交通、水路和海路运输业等,也都因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受到损害。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四五”计划预定农业生产增长27%,但由于战后对农业投资较少、自然灾害和行政命令等原因,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到1950
年时仅达到1940年水平的99%,还没有超过十月革命前的水平,谷物总收获量仅为战前水平的78%。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为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农业依然是苏联经济中最落后的产业
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衡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方面:加大农业投入大规模垦荒,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将农产品义务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改革工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由于成效不明显又收回了地方管理权
种植玉米运动
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忽视玉米的生长环境,一些干部为完成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于是掀起了一股浮夸风,这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
由于玉米人们给赫鲁晓夫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例:1951—1955年,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时达到1.33亿吨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工业发面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1953—1964年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至8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至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增至2.23亿吨,电力从1340亿度增至4590亿度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
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三:(赫鲁晓夫)改革后的
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材料四:在1955年1月25—30日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强调今后要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号召要同主张加速发展轻工业的人进行坚决斗争
原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这场由赫鲁晓夫掀起的被西方称为“非斯大林化”的运动,不是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斯大林的功过,认真总结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根源及应吸取的教训,而是全盘否定和丑化斯大林,似乎斯大林的一生都是罪恶。
对斯大林的评价,绝不仅仅是如何对待斯大林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对待苏共的历史、如何对待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如何对待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如何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等重大历史问题。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甚至人身攻击,丑化了社会主义制度,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丑化了共产党,从而把反对个人崇拜的正确主张引向歧途,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在一-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引起了混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波匈事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毛泽东说,”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
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完全错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
1982),1931
年加人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势力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勃列日涅夫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
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1977年至1982年,他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对政治体制有一定的改革调整,但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仍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机制
农业方面:农业作为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管理的多、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原因,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生产仍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粮食
例:1965—1976年净进口粮食4475万吨,平均每年进口粮食373万吨
工业方面:主要推行“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
内容: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通过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制度,扩大企业权限,使企业获得一定的自主权;
为了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允许企业用利润留成设置奖励基金,强化经济刺激机制
作用:工业经济的效益有所提高
例:60年代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比60年代前期提高了2.2%,在同期工业产值持平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了1.6%
该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阶层思想观念趋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就停止了新经济体制的实行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积极方面:
勃列日涅夫执政长达18年,在其执政的前10年,采取稳定渐进的方针,经济改革有所进展,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苏联与美国的差距有所缩小,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材料,70
年代末,苏联的国民收人已经相当于美国的80%,农业产值相当于美国产值的85%。
消极方面: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半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崇拜。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日甚一日,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没有受到触动,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蔓延,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化。
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在表面繁荣的背景下,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国家处于危机前的困境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改革的内容: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结果: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比较三次苏联改革的异同: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似点
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1、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改革都失败了,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背离社会主义)
具体内容
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领域
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影响
比例失调,思想混乱
作风专断,缺乏活力,发展缓慢
经济滑坡,思想混乱,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过程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年8月
19日国家领导阶层的“传统派”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
苏联正式解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
3、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
第贰章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
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
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恢复发展经济
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南斯拉夫是最早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东欧国家。苏南冲突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认为必须脱离斯大林所建立的模式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南斯拉夫改革
。
照搬苏联模式的改革方法,导致国民经济失衡,比例失调,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1968年1月主张改革的杜布切克上任
布拉格之春
苏联的军事入侵导致导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失败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②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陷入困境。
③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东欧动荡。
④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剧变表现: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剧变方式:
相对平稳(和平)
流血冲突(暴力)
国家合并
国家分裂、解体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可以获得那些历史教训呢?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时代条件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叁章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1949年—1956年底:过渡时期
(1)1949年10月1日
(2)1954年
(3)到1956年底
1956—1976年
(1)失误
(2)成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
(3)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4)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装载着核弹的导弹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
复兴号高铁
大兴国际机场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农业现代化
青岛港
港珠澳大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纲要式板书进行总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恢复发展经济的原因
(2)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内容:玉米运动
(2)改革取得的成效
(3)改革失败的原因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内容:新经济政策
(2)影响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背景
(2)内容
5、苏联解体
(1)内容
(2)原因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恢复发展经济
(2)走独立改革的国家: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
2、东欧剧变
(1)原因
(2)剧变表现、剧变方式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1)1949—1956年
(2)1956—1976年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