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琥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4生字,认读8个生字,并做摘录笔记。
2.用多种方法理解“约莫、澎湃、前俯后仰、飒飒、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同学们,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导入新知
琥珀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树脂滴落,
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
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
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
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
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
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2016年3月6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琥珀矿石,其年龄在9900万年左右。
认识琥珀
柏吉尔( 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 等 。本文就选自这本书。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琥珀》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简介作者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
初读课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不是作者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 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
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课文
2.研读要求:
(1) 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 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勾画下来。
(2) 用“根据,推测”或用上“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3.通过以上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想象的,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
(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
(文学性)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这一单元里?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永远地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情感迁移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 (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 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课后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