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学习难点:色散的原因。
知识链接: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学法指导:
本节课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最后通过“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到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光的色散
活动一:取一个三棱镜固定在一端开口的盒子内,让一束阳光斜射向棱镜,观察太阳光经棱镜折射后的现象。
可以看到:太阳光可以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 颜色的光。
二:光的三基色
活动2:营造斑斓的色彩
在三只手电筒上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透明胶片,将手电筒发出的光投在白纸上,让它们照射的光斑交替重叠,你能观察到白纸上有几种颜色?
填一填:用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 _______光,而红、绿、蓝色光
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这三种色光叫做光的__________________ 。
三、颜料的三原色
阅读课本64页找出颜料的三原色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四、物体的颜色:
活动3:分别用红、绿、蓝色激光灯照射盒子内的红色布条,观察布条的颜色?然后用绿色激光灯重做上述实验。
填一填:当用蓝、绿色光照射时布条呈现________颜色,当用红光照射时布条呈现_______颜色。
思考:(1)当你看到红布条时,是什么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2)当你看到布条呈黑色时,是因为没有光进入眼睛,你认为红布条反射什么光,吸收什么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即只反射______的光,
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吸收。
活动4:用红色灯泡分别照射到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 的玻璃板上,观察下面的白纸上呈现什么颜色,然后再用其它颜色的灯泡重做上述实验。填一填:当红光经过红色的玻璃板时,白纸称呈现_______光,当红光经过蓝、绿玻璃时白纸上_______光。(填“有”或“没有”)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即允许_______的光通过,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吸收。
达标测试:
1、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七色光带,光带上色光的排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 颜料的“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三基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的光决定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的光决定。
3、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全身呈蓝色 B.全身红色 C.上衣呈红色,裙子呈蓝色 D.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4、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5、在暗室中让一束白光经过棱镜折射后,再透过蓝玻璃,在屏幕上看到( )
A.白光 B.蓝光 C.红光 D.黑色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及同步学习
教后反思: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光的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难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知识链接:
《光的传播》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的重要基础,是一节集物理概念、现象、规律于一体的课。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激发出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意识,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法指导:
化抽象为具体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物理模型,光线就是一种物理模型,学生要经历从光束到光线的认识过程,初步掌握这种方法,为今后学习磁感线、杠杆等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⑴观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⑵深夜用手电筒照射远处的物体,光束是怎样传播的?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学习过程
一、光源
阅读课本P50—P51上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的光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是光源吗?
(3)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学生讨论、交流列举的事例中那些属于“天然光源”? 那些属于“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路径
活动1:利用激光灯、玻璃水槽、水、牛奶、墨水、蚊香、粉笔沫、火柴等器材。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思考:为了让光路清晰你准备选择哪些器材。
(1)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 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光在玻璃中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阅读课本P52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物理学中引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
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应用了光直线传播,例如:
A 影子的形成
B 射击时用的“三点一线”
C排队时只要排头挡住后面的人,队伍就整齐了。
小组内交流并解释以上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举例,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
三、光的传播速度
阅读课本P53并完成下列问题: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在真空中的_________ ,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越是真空中的_____________。
本课小结
在知识方面,我知道了 ;
在能力方面,我学会了 ;
另外,我还掌握了 。
板书设计:
1、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3×108m/s
达标测试
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沿直线传播。
2.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 ]
A.时间 B.质量 C.长度 D.速度
3.关于小孔成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象的形状决定于小孔的形状 B.屏离小孔越远,象越大
C.象的亮度和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D.以上均正确
4.要使眼睛看到一个物体 [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物体和眼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C.物体和眼睛之间肯定有光线 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
5.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5.6米。一位身高2米的人直立时影长是1.5米,那么电线杆的长度是。 [ ]
A.7.0米 B.7.5米 C.8.0米 D.8.5米
6.下面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是 [ ]
A.影子的形成 B.小孔成象 C.看不见高墙后在的物体
D.闪电后才听到雷声
7.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有( )
A.太阳 B.火焰 C.月亮 D.电灯
8.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9.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10、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11.能够_______的物体叫光源。正在发光的电灯、发光的镜子、太阳、月亮,其中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__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解释
13.在日常生活中,______和______证明了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2、3、4
教后反思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组成和用途;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
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
应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
学习重点: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学习难点: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
知识链接: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u) (v) 实像或虚像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像、物同侧或异侧
u>2f
u=2f
2f>u>f
U<f
学法指导: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另一部分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相对也较简单,因此,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不仅要求了解其简单组成和用途,而且还可以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联系作原理性介绍并开展一些活动。至于后者,其成像原理、内部构造也较复杂,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原理结构的分析。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收集信息:
查阅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种类和用途的资料,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3.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学习过程:
放大镜
活动1:做一做
1、用擦镜纸垫着摸镜面,它中间__________、边缘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镜。
2、用凸透镜观看课本上的字,并不断改变字体与凸透镜的距离,
思考:
(1)你看到的字体有什么变化:(注意比较像的大小、倒正、虚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字离凸透镜多远才观察到放大的像?
填一填
放大镜的原理:当物距_________时,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像。
二、显微镜
活动2:阅读教材第73页内容并观察图4-58,了解显微镜的知识,并把你课前收集的关于显微镜的种类和应用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填一填
常见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__________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三、望远镜
活动3:阅读教材第74页内容,了解望远镜的知识,并把你课前收集的关于望远镜的种类和应用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填一填
__________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就象物体被拉近了,其跟显微镜相似,也是由______镜和______镜组成。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活动4:阅读教材第75页内容并观察图4-63,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
工作原理是: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之外时,成______、_______的____像。
投影仪:
投影仪上有一个用_______镜做的镜头,屏幕相当__________,投影片作为__________(物体、像)。
4.工作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_ 时,成______、_______的____像。
达标测试:
1.显微镜和望远镜中都有两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靠近眼
下的凸透镜叫做______,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叫做______。
2.显微镜的物镜作用是得到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被观察的物体必
须放在物镜的焦点以______ (填“内”或“外”),并且离焦点很近的地方。
3.用放大镜接近细小的指纹,可以观察到指纹的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用放大镜看窗外较远的树,可以看到树的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4.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5.关于显微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眼从目镜观察的是虚像
B. 显微镜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C.镜成的是放大像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积
6.放大镜中间__________、边缘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镜。 放大镜的原理:当物距_________时,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像。
7.__________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就象物体被拉近了,其跟显微镜相似,也是由______镜和______镜组成。
8.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工作原理是: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之外时,成______、_______的____像。
9.投影仪上有一个用_______镜做的镜头,屏幕相当__________,投影片作为__________(物体、像)。工作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_ 时,成______、_______的____像。
10.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少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少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11.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先把凸透镜紧贴书本上的字,看到的字是放大的吗 _______;让凸透镜逐渐远离书本,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字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当继续远离时,还能看到字吗?_________;当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字被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测量出凸透镜与书本之间的距离U跟凸透镜的焦距f的大小进行比较,关系是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及同步学习
教后反思: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专门术语描述光的反射现象,初步理解反射定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能在生活、生产中判别光的反射的具体运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提出问题和猜想、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和进行实验、收集和辨别有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反射现象中光束于镜面之间位置关系,体验自然现象的对称和简洁,通过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领略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间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增进对自然的亲切感,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
学习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 点
学习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知识链接:温故而知新
1、光沿着________传播,我们用______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2、在计算中,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______________m/s。
3、我们能看见本身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能看见课桌、书、教室等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为什么呢?
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并利用实验帮助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活动一:各小组同学从同方向用激光灯照射平面镜,看到天花板上星光闪闪。请你描述光在反射时的路径,并说出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守什么规律呢?
活动二:如图所示用一根竹签斜插在泡沫板上表示入射光线,请你用另一根竹签大致表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并说出你的观点,写在下面。
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思考:(1)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光路,需要哪些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让光线比较清晰的显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二者大小关系时,测量一组数据还是测量多次数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利用下列器材:激光灯、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蚊香、火柴、白细线、泡沫板、竹签中的部分器材验证你的猜想。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入、反、法三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 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左”“右”)侧 反射光线位于法线(“左”“右”)侧 入射角α 反射角β
1
2
3
分析与论证:
观察第2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第3、4两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第5、6列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和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光的反射定律
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入射角。光线在反射时具有______性。
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活动三:让学生分别用激光灯照射放在课桌上的平面镜和白纸,观察天花板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白纸是否能反射光?阅读课本P55图4--16说出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镜面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漫反射。
镜面反射的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反射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规律?
猜想与假设:
利用桌面上的平面镜,观察镜中蜡烛的像,改变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你认为像的大小和位置怎样变化?说出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
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借助一支相同的蜡烛,能把它放在镜后和像比较大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换用玻璃板,你能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吗?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如何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利用玻璃板、支架、蜡烛、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器材完成该实验,说出你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1
2
3
分析与论证:
比较第2、3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第2、4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张白纸接受投影仪的像,你能用白纸接受到玻璃板成的像吗?
填一填: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实像与虚像
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 。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球面镜:
阅读课本P57 完成下列问题:
1、凹面镜:
对光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凸面镜:
对光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1.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①光线OA。
②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③光线OB。
④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
⑤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③反射用∠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规律。
光反射时,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4.光路的可逆性。
5.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即物与像等大 ,等距:物与镜面 像与镜面的距离相等,垂直: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正立:像的竖直方向不变,虚像:
7.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8.球面镜
达标测试:
1.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完成下面的光路图
2.雨后天晴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天际,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B. 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C. 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发亮处是水
D. 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发暗处是水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
4.小宝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是( ) A. 比他大的实像 B. 比他小的实像
C. 比他小的虚像 D. 与他等大的虚像
5.作出左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成的像。
6.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图)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及同步学习
教后反思: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图2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视物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掌握用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学习重点:明确眼睛的构造及原理、知道如何保护视力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模拟实验对近视眼、远视眼进行矫正。
知识链接: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u)距 成 像 情 况 像(v)距
u>2f 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f<v<2f
2f>u>f 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v>2f
u<f 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引入:其实我们的眼珠(晶状体)就是一个凸透镜,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学法指导:本节是从透镜的应用入手,主要讲解人眼视物的原理和探究视力矫正的纯物理教学。结合"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精神,整合《生物》、《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会把所学知识整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眼睛
1.人眼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活动1:观察下图,可知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___________成像在__________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其中,眼睛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
二、正常眼 、近视眼、远视眼
活动2:阅读教材第70页,观察图4-51,图4-52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正常的眼睛具有很强的________本领,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成像在_______。因此,正常人的眼睛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近视眼或远视眼?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自我调节范围大大________,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_。
(4)如何保护眼睛?
正常眼:
正常的眼睛自我调节本领较强,使远近物体的像都能成在视网膜上。因此人们能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
正常视物图
近视眼的成因
①读书、写字等学习习惯不好。 ②书本放得离眼很近。 ③采光、照明条件不好(过强、过弱、光源的光谱与太阳的相差太大)。 ④持续用眼的时间太长。
⑤课桌椅的高度搭配不合适。 ⑥还有一种是遗传因素。
如何预防近视
做到:"三要": ①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距离约33厘米。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要": ①不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②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③不在躺卧时看书。 ④不在走路或摇动的车上看书。
"三注意":(1)要注意看电视的卫生 ①连续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0.5~1小时。②眼与电视屏幕的距离最好是3米,不能低于2~2.5米。③看电视时,室内应用适当的照明,以减少屏幕对眼的刺激。④亮度要适中,屏幕高度应略低于学生坐姿时眼睛的高度。⑤不能躺着看电视。
(2)玩游戏机的卫生。应严格控制玩电子游戏。
(3)操作电脑的卫生。 ①眼睛与电脑屏幕之间保持60厘米的距离。②电脑屏幕中心高度,应比眼的平行视线低一些。③操作电脑0.5~1小时,至少要让眼睛休息15分钟(做眼保健操、户外走一走、眺望远处)。
"一及时":发现假性近视,应及时调整和治疗。
远视眼: 看近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远的位置才能看清楚
成像情况: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生理特征:眼珠轴向距离减小弱视
视力的矫正
实验探究:
1.制作眼睛模型:用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用光屏相当于视网膜。
(1) 课本图4-53(a),调节使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在光屏上,_____眼模型。
(2) 课本图4-53(b),调节使光束经过凸透镜会聚在光屏之前,这是_______眼模型。
(3) 课本图4-53(c),调节使光束经过凸透镜会聚在光屏之后,这是_______眼模型。
2.研究近视眼的矫正
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由实验知道: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3.研究远视眼的矫正
由实验知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近视与远视成因及矫正
1、近视眼及其矫正(示意图) 2、远视及其矫正(示意图)
活动3:阅读教材第72页“信息窗”,并调查自己或周围某同学的眼镜的度数,算一算对应的焦距是多少
达标测试:
1、眼睛是一“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________来改变晶状体的________,当睫状体________时,晶状体变_______,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________时,晶状体变_______,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这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太________,来自远处某点的光聚在视网膜,到达视网膜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我们可以利用________镜能使光成________的特点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太________,因此来自近处的某点的光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到达视网膜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我们可以利用________镜能使光线________的特点矫正。
人眼的晶状体可以调节,如下图示,在A、B、C、D四种光路中,描述正常眼的情况是__________,描述近视眼的情况是_________,描述远视眼的情况是____________。
5、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眼球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物体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并同时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从而形成视觉.
6.利用一片远视眼镜片做成像实验时,不能得到 ( )
A.放大的实像 B.放大的虚像 C.倒立的实像 D.倒立的虚像
7.近视眼的晶状体变厚,相当于凸透镜的 ( )
A.物距变大 B.焦距变大 C.物距变小 D.焦距变小
8.关于近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般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B.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后方 C.需要配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
D.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9、近视眼睛、远视眼睛、正常眼睛,这三种情况中,眼睛的晶状体最厚的是( ) A. 远视眼睛 B. 近视眼睛 C. 正常眼睛 D. 三种情况一样厚
10、不正确用眼等原因都会导致患上近视眼,有近视眼的人大多数是采用戴近视眼镜进行矫正,现取一块近视眼镜片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镜片的中央比边缘薄 B.对光有发散作用
C.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是一块凹透镜
11、一付眼镜,你如何判断是近视眼镜,还是老花眼镜?试用三种方法判断。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及同步学习
教后反思: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
.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知识链接: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学法指导: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一个定势型的思维,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上一节知识有所沿传又要有所突变,才可以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光的折射现象
活动1: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激光束从空气(有烟雾)斜射向水中,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1.请描述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2.在右图中画出光传播的大致路径。并仿照光的反射光路图,画出法线,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
填一填
⑴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⑵折射角是 与 的夹角。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活动2:实验探究
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
⑴如图所示,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折射角
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
⑴如图所示,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折射角
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⑷将光具盘的上半部分沿直线NN’向后折转一个角度,上半部分的光具盘上还有折射光线吗?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填一填
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 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 。
三、光的折射规律的运用
活动3:解释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的原因。
请思考讨论:
1.如图所示,筷子上A点的光是从 (介质)射入 (介质)而进入人眼的。 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传播的方向。
2.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还是远离法线?
3.人们逆着光线看过去,感觉光线好似来自A点还是A1点?为什么?
4.筷子在水中的其他各点情形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看起来筷子浸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向 折起了。
归纳总结、相关名称:
达标测试:
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玻璃的折射规律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_______两侧;光由空气射向水或玻璃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_______,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____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是光的_______现象。
3、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
A.逐渐减小 B.不变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 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4、如图表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在界面上发生了 反射和折射的情况。试从图中判断A、B、C三束光线中,入射光线是_____,反射光线是 ______ ,折射光线是____________。
5、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______于入射角
(填“大小”“小于”或 “等于”)。
6、下图所示,是光线从空气射到玻璃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7、应用:在岸上A看水中物B,好象在B′,变浅了;在水中B看岸上物A,好象在A′处,变高了。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及同步学习
教后反思:
N N′
N N′
A
A1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导学案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知道什么是凹透镜,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学习重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习难点: 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链接:光的折射规律,这节课在安排上是对凸透镜对光线作用的深层次的理解,又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素材,同时也为下一节“神奇的眼睛”打下伏笔.因此,即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用,也有承上启下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知道凸透镜不仅仅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凸透镜也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
1.家庭实验:
⑴利用家中的放大镜或老花镜,在阳光下寻找其焦点,并在焦点处放一火柴或易燃品,观察其能否燃烧。
⑵利用放大镜或老花镜观察纸上的字或窗外的树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学习过程:
一、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因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特点。
填一填:
⑴ 主光轴是:_________;光心是:__________
(2)焦点是:_________;焦距是:___________
二、凸透镜成像
提出问题 :
拿凸透镜分别观察课本上的字和远处的大树,看到的像一样吗?你认为凸透镜成像有何规律呢?
猜想: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大小、倒正不同的像呢?凸透镜成像情况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填一填:
(1)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____(u).(2)像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_(v)
设计实验:
思考:1.为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上蜡烛、透镜、光平三者的高度有什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的距离,观看成像情况,比较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注意: 1.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 。
2、为了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应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
凸透镜焦距f=__cm 实验次数 像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物距u/cm 像距v/cm
1 缩小 实
2 缩小 实
3 放大 实
4 放大 实
分析与论证:
1、.比较1、2两行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3、4两行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把蜡烛放在焦距以内时,光屏上还有像吗?通过透镜看蜡烛
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_之间时,成缩小、倒立的_____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之外时,成放大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以内时,成__________、正立的虚像。
交流与合作:
各组交流,比较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否相同。
三、规律总结: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倒,物远像变小;虚像同侧正,物近像变小。
四、凹透镜:
阅读课本68页信息窗了解凹透镜的形状作用及光路图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的定义。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
2、“三心同高”
3、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
u = 2f 成倒立、等大、实像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
u=f 不成像
u<f 成正立、放大、虚像
达标测试:
1、凸透镜是 光学元件,其形状是 它是 的基本元件。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 ,可见凸透镜对光有
,所以凸透镜又叫 。
2、主光轴是:____ ____;光心是:____ _____焦点是:__
____ _______;焦距是:____ _______
3、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u).像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v)
4、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_之间时,成缩小、倒立的_____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之外时,成放大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以内时,成__________、正立的虚像。
5、凸透镜的焦距为8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6、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有蜡烛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cm B.15cm C.10cm D.5cm
7、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35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8、凸透镜的焦距为18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0cm的位置处时,成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及同步学习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