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衡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来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敇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日:“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伴于齐东昏潘妃,宝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
(节选自《南史·萧宏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B./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C.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D.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后指一县的最高长官。如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
B.有司,旧指各级衙门官吏。古代因为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顿首,旧时礼节,俗称叩头,行礼时头部碰地即起。也用来表示致敬。
D.谥,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追封的称号,不一定是表示褒扬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宏出身皇家,躲过一劫。萧宏的兄弟因为受到牵连,都被抓捕,萧宏被道人释惠思藏匿起来,才躲过一劫。
B.萧宏统率军队,胆小无能。他受命统率装备精良的大军驻在洛口,梁军溃败,暴风雨中梁军惊乱,他却先行逃走。
C.萧宏深受皇恩,声名不佳。他徇私枉法.被免去官职;有武士图谋不轨,称受莆宏指使,萧宏向梁武帝叩头认罪。
D.萧宏放纵自己,肆无忌惮。他生活放纵,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官殿相比,后庭有数百上千个女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4分)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4分)
14.武士在事情败露后供述是受萧宏主使,梁武帝为什么没有处死萧宏呢?(3分)
10.D(原文标点: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11.A(刺史,后来指州郡的最高军政长官)
12.C(萧宏并没有认罪,只是辩解)
13.(1)死者家属申诉,有敕令严厉追究。吴法寿躲在萧宏府内,(衙门官吏)不知拿他怎么办。(得分点:“诉”“严讨”“如……何各1分,大意1分)
(2)我这人才能胜过你百倍,当此局面还担心颠覆坠落,你算什么人?(得分点:“才”“恐”“如……何”各1分,大意1分)
14.①京城经常有人冒用萧宏的名义,武士的供述不一定是事实。(2分)②梁武帝还念及兄弟亲情。(1分)
【参考译文】
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身高八尺,胡须眉毛很漂亮,容貌行动值得观赏。出仕齐朝任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王祸难时,兄弟们都被捕了。道人释惠思将萧宏藏匿起来。等到梁武帝的军队东下,萧宏到新林迎驾。天监四年,梁武帝诏令萧宏都督诸军侵犯魏国。萧宏因是皇帝的弟弟,所带领的军队器械精良崭新,军容很强盛,北人认为这阵势是一百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九月,驻在洛口的梁军溃败,萧宏放弃众人逃走。这一夜下暴风雨,梁军惊乱,萧宏与数名骑将逃走。诸位将领寻找不到萧宏,众人就四散而归。丢弃的铠甲,抛掷的矛戈,都填满了水中与陆地,抛弃了重病者,强壮的将士仅仅得以脱身。萧宏侍妾的弟弟吴法寿性情粗横狡诈,倚仗着萧宏无所忌惮,随意就杀人。死者家属申诉,有敕令严厉追究。吴法寿躲在萧宏府内,(衙门官吏)不知拿他怎么办。梁武帝下旨令萧宏把他交出来,立即偿罪。南司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票骑、扬州刺史职务。武帝批注说:“爱惜萧宏的是兄弟私人亲情,免除萧宏的是王者正当法律,所奏准许。”萧宏自从洛口之败后,常怀惭愧愤懑之心,京城里每当有盗取之事发生,动辄打着萧宏的名义,(他)屡次被有关衔门官吏弹劾,梁武帝每次都赦免了他。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驾临光宅寺,有一个武士潜伏在骡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来。梁武帝将要出发时,突觉心中一动,就从朱崔航经过。事情暴露,(武士)供述是受萧宏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这人才能胜过你百倍,当此局面还担心颠覆坠落,你算什么人?我不是不能做周公、汉文帝那样的人,只是考虑你愚蠢的缘故。”萧宏叩头说:“没有这种事,没有这种事。”于是因罪被免官。然而他放纵恣意不知悔改,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宫殿相比,后庭有数百上千个女子,都是极尽天下之人选。(他)所宠幸的江无畏的服饰玩物可比齐东昏侯的潘妃,宝贵的鞋子价值千万。她喜好吃鲫鱼头,常常每天要进三百条,其他珍奇的膳食摆满了也还是放不下,后房姬妾吃也吃不完,丢弃到路上。(萧宏)天监七年四月去世,自患病到去世,梁武帝乘舆驾七次出宫探视。待到萧宏去世后,诏令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号为靖惠。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淳祐元年,差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擒渠魅八人斩之,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我辈鱼肉矣。”郡有延平书院,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输苗听其自概,阖郡德之。丁母忧去官,众遮道跪留。既免丧,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行宫),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先期斋戒。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元杰时适轮对,言:“臣前日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史嵩之起复,臣奏陛下出命太轻,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尽陛下之礼,大臣自尽大臣之礼,玉音赐俞(诏旨赐命),臣又何所容喙。且大臣读圣贤之书,畏天命,畏人言。家庭之变,哀戚终事,礼制有常。自闻大臣有起复之命,虽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是果何为而然?人心天理,谁实无之,臣恳恳纳忠,何敢诋讦,特为陛下爱惜民彝,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经筵益申前议未几,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起复之命遂寝。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辄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谪告。夜四鼓,遂卒。讣闻,帝震悼曰:“元杰前日方侍立,不闻有疾,何死之遽邪?”亟遣中使问状,赙赠(赠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银绢二百计。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经筵益申前议
B.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经筵益申前议
C.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经筵益申前议
D.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经筵益申前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淳祐”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汉高祖始创的,每个帝王只能有一个年号。
B.“丁母忧”,是遭逢母亲去世的意思,丁,即遭逢之意。“丁父忧”就是遭逢父亲丧事的意思。
C.“免丧”是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正常起居饮食,恢复工作。同义词有“服阕”“除丧”等。
D.“四鼓”指报更鼓声敲第四次,即夜里1点到3点。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元杰聪明过人,虚心拜师学习。他小时候就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常常苦思冥想专心探究;先后拜陈文蔚、真德秀为师,后来考中了进士。
B.徐元杰除暴安良,百姓安居乐业。他担任剑南州知州时,峡阳强盗会合起事,他擒获首领八人斩首,其余的释放不追究,平定匪患,百姓感到庆幸。
C.徐元杰善于教化,深受百姓爱戴。他亲自为诸生演讲,对民间诉讼,总是以道理教导来化解矛盾;纳青苗税听任百姓自报,遭母丧离职,大家拦道跪留。
D.徐元杰心怀社稷,饱含真挚感情。守孝期满刚被任用,就直陈皇上需要励精图治和节俭;每草拟檄文时,写到国家深可忧虑的地方,总是停笔流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4分)
(2)元杰前日方侍立,不闻有疾,何死之遽邪?(4分)
14.徐元杰对皇上准备起用因父亲去世而处于守丧期间的史嵩之一事是何态度?理由是什么?(3分)
B
11.A 年号的首创者是汉武帝,并且帝王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12.B “峡阳强盗会合起事”错,“会”应是恰逢的意思。
13.
(1)撰写书文大约几十,所论说的都是朝廷大政、边疆的长远打算。(采分点:“无虞”,大约;“皆”,都是;“边鄙”,边疆;各1分。句意1分)
(2)徐元杰前天还在身边陪同,没听说有病,为什么死得这么快呢?(采分点:“方”,还在;“遽”,快;“何......邪”:为什么......呢;各1分。句意1分)
14.
答案:态度:认为皇帝发布命令太草率(或:徐元杰不同意史嵩之继续任职)。(1分)理由:陛下自然尽到陛下的礼仪,大臣自然也要尽到大臣的礼节(或:皇帝、大臣都应守礼制;或:只是替陛下爱惜民众,替大臣爱惜名节罢了;或:让臣子尽孝,以免背上不孝的名声)。(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自幼聪颖,读书每天几千字,常常苦思冥想专心探究。听说陈文蔚在铅山讲书,实际上是朱熹门人,前往拜师。后师从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淳祐元年,差遣担任南剑州知州。适逢峡阳强盗起事,擒获首领八人斩首,其余的释放不追究。父老对他说:“你不来,我们这些人就成了被宰割的鱼和肉了。”郡有延平书院,元杰率领郡博士集合众学生亲自为他们讲说。民众诉讼,全都叫他们过来用道理感化教诲,百姓大多感动高兴而去。纳青苗税听任百姓自报,州人感念他的恩德。遭母丧离职,众人拦在路上跪下挽留他。服丧完毕,被授侍左郎官。论说敌国外患,请求将宗庙社稷放在心上。说钱塘为行宫,骄奢的程度没有超过它的,应该抑制浮华崇尚实际。兼崇政殿说书(官名,专司在帝王之侧讲说经书),每次进宫讲授,一定在事先进行斋戒。丞相史嵩之父亲去世,皇帝诏令他在守丧期间还继续任职,朝廷内外没有人敢说话,元杰当时正好轮对,说:“我前天晋见侍奉给您讲经,承蒙皇上拿大臣史嵩之守丧期间任职的事来询问,我上奏陛下发布命令太草率,人们的意见不能压制。陛下自然尽到陛下的礼仪,大臣自然也要尽到大臣的礼节,诏旨赐命,我又怎敢插嘴。而且大臣读圣贤的书,敬畏天命,敬畏人言。家庭的变故,悲痛地守孝,礼制有常规。自从听到大臣在守孝期间任职的命令,虽然不知道他是避让还是接受,凡是心念父母的人没有不失声痛哭的,这到底为何会成这样?人心天理,实际上谁没有,我诚恳地奉献忠心,怎么敢诋毁揭发,只是替陛下爱惜民众,替大臣爱惜名节罢了。”疏章一传出,朝野内外传诵,皇帝也察觉到他的忠诚耿直,常从容地询问天下大事,在讲席进一步申述以前的评论。没多久,连夜下发诏书罢黜了四个无能的御史谏官,丧期任职的命令于是停止。杜范入朝为相,又请他商议军国和国政。撰写书文大约几十,所论说的都是朝廷大政,边疆的长远打算。每草拟檄文时,写到国家深可忧虑的地方,总是停笔流泪。写成就随即毁掉书稿,即使是子弟也没有人知道。六月初一,轮到陪从皇帝,因为突然生病请假。特授工部侍郎,随即请求辞去官职,下诏转一官退休。夜里四更时。于是去世。听到讣告,皇帝震惊悲痛说:“徐元杰前天还在身边陪同,没听说有病,为什么死得这么快呢?”立即派遣宦官询问情况,赐赠助丧银绢二百。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治律令,为鲁狱史。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
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及霍氏诛,上躬亲政。是时,掖庭一宫婢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该宫婢辞引使者丙吉知状。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耆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知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
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君若有不讳,谁可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太仆陈万年敦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吉薨,谥曰定侯。子显嗣,甘露中有罪削爵为关内侯,官至卫尉太仆。
(选自《汉书·丙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
B.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
C.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
D.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用来指官职调动。升职叫升迁、右迁;降职叫谪迁、左迁。文中指升职。
B.曾,指隔两代的亲属。不同的代际血缘关系用语不同,如隔三代的称“从”。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警卫,处理征召及臣民上书言事等事宜。
D.不讳,指死亡。汉语“死”婉辞众多,蕴含中华民族礼制、民俗宗教文化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丙吉为人宽厚,不事张扬。他有恩于皇曾孙,却闭口不谈;后掖庭一宫婢的民间丈夫上书,陈述丙吉功劳,皇帝才得知此事,并给予重赏。
B.丙吉勤奋好学,乐于钻研。他出身于治理监狱案件的小吏,研修律令,曾经担任鲁国的狱史,后又自学了《诗》《礼》等典籍,通晓其大意。
C.丙吉为官守礼,知人善荐。他做官崇尚宽容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替代人选,他举荐了三个人,都很称职。
D.丙吉深受重用,福延子孙。他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定侯,受到高度评价;他的儿子丙显继承爵位,后虽因罪被削爵为关内侯,仍官至卫尉太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4分)
(2)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4分)
14.丙吉的驭吏酒醉失礼,为何丙吉没有允许西曹吏赶走他?(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参考译文】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研修律令,担任鲁国狱史。积累功劳,逐渐升迁到廷尉右监。当时,宣帝刚出生几个月,因为皇曾孙的身份被卫太子的事牵连被收监。丙吉见了怜惜他,又心知太子的罪过并非事实,更加同情无罪的曾孙,于是选择谨慎敦厚的女刑徒,让她们保护奉养曾孙。
丙吉为人宽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自从曾孙登上帝位,丙吉闭口不说曾经的恩德,所以朝廷中没有谁知晓他的功劳。等到霍光被杀,皇上亲自处理政务。这时,掖庭一宫婢让她民间的丈夫上书,说自己曾经有扶持、养育皇帝的功劳。奏章下达掖庭令,让掖庭令考查询问此事,这个宫婢的供词中说以前的使者丙吉知道是怎么回事。皇帝亲自询问丙吉,这才知道丙吉曾对自己有恩,但丙吉始终没说。皇上认为他非常贤德,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又过了五年,代替魏相做了丞相。
丙吉出身于治理监狱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礼》,通晓其大意。等到处于宰相之位,崇尚宽容大度,好谦让他人。丙吉对于官署掾史,一定遮蔽过错颂扬好处。丙吉的马车夫嗜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醉后呕吐到丞相车上。西曹负责官员想要赶走他,丙吉说:“因为喝醉失去士族的差事(因为喝醉的过失就赶走他),让这个人将何处容身?西曹隐忍这件事吧,这不过是玷污了丞相车内的垫褥罢了。”因此没有赶走此人。此马车夫是边郡人,熟悉知晓边塞派发的紧急军务,曾经外出时,刚好看见信使拿着赤白囊,携带着边郡的紧急文书飞驰来到。驾车的役吏于是跟随信使到官署刺探打听,知晓蛮族侵入云中、代郡,迅速回府拜见丙吉并禀报所知晓的情况。并建议:“恐怕胡虏所入侵的边郡,二千石的官吏中有老病经不起战乱的,应该预先探察。”丙吉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让东曹访察边郡的长吏,详细记录他们的身世经历等情况。事情还没做完,皇上下诏召集丞相、御史,询问蛮族所侵入的边郡的官吏,丙吉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间窘迫不能详细知道,因此被谴责。
五凤三年春天,丙吉病得很重了。皇帝亲临病榻问候丙吉,说:“假如您不幸辞世,谁可以代替你?”丙吉顿首回答:“西河太守杜延年清楚法度,通晓国家旧例;廷尉于定国制定法令公正;太仆陈万年行为敦厚谨慎。这三人的才能都在我之上,希望皇上察看他们。”皇上认为丙吉的话都正确而答应了。后来三个人居高位都很称职,皇上认为丙吉有知人之明。丙吉死后,谥号定侯。大儿子丙显继承爵位,甘露年间获罪削爵为关内侯,做官到卫尉太仆。
10.【答案及解析】B(全句的主语是“吉”,他所做的事情,有“见而怜之”“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择女徒”“令保养曾孙”。需要辨析的地方是:太子非“无事”而是“无事实”;“无辜”者非吉而是曾孙。故“事实”不可分开,“曾孙”和“无辜”不可断开)
11.【答案及解析】B(隔三代的称“从”错误,上隔三代称“高”,下隔三代称“玄”,“从”是指同祖不同父的亲属,与“堂”相同。
12.【答案及解析】A(“陈述丙吉功劳”说法有误,掖庭宫婢是让自己的丈夫上书陈述她的功劳,并非陈述丙吉的功劳。)
13.【参考译文】(1)自从曾孙登上帝位,丙吉闭口不说曾经的恩德,所以朝廷中没有谁知晓他的功劳。(4分)(2)事情还没做完,皇上就下诏召集丞相、御史,询问蛮族所侵入的边郡的官吏的情况,丙吉详细地作了回答。(4分)
14.【参考答案】因为①丙吉宽容大度,喜欢为人掩过扬善。②丙吉担心他因醉酒失去差事,没有容身之处。③丙吉认为只是弄脏了车内的垫褥,不是失职之事。(3分,每点1分)
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三次质量检测(期末)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做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呤一篇喜为好诗者称通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瑞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子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高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B.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C.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D.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拾遗,官职名,唐时朝廷谏官。掌供奉讽谏,以补救人主言行的缺失。
B.幸,在封建时代可指皇帝亲自到达某处,也可以指皇帝对嫔妃的宠爱。
C.侍郎,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首。
D.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适才识不凡,屡受举荐。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的才能出众,推荐他到有道科。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
B.高适性情高傲,不惧权贵。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十分轻视文辞,只是以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高适,高适于是愤然拂袖而去。
C.高适见解独特,深受信任。永王叛乱,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他兼任御史大夫等职。
D.高适洞察时政,深谋远虑。高适认为蜀地偏远,靠近险要的地势,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玄宗采纳了他的奏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2)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14.高适认为哥舒翰兵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l0.C(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11.C(侍郎,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12.D(玄宗未采纳他的奏疏)
13.(1)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罚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弗,没有;及,到;寻,不久:迁,升迁;每点1分,共4分)
(2)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恶,憎恨;短,说坏话:乃,于是:左授,贬官;每点1分,共4分)
14.①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吃不饱。(2分)②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1分)
【附文言文译文】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少年时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做。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逄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任命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拜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瑞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动乱,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子璋,并斩杀他。玄宗感怀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入诏狱。
C.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沿袭于唐代的道,承接元代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后来廷试也因高宗读其策论而拔为第一。
B. 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C. 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 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14. 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3分)
10.C【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中,“所知”是所字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的短语。“浚”为人名张浚,根据前文,他推荐了张孝祥。“思退”为人名,作主语,“不悦”为动词,作谓语,不能和后文的“孝祥”连用,因此要断开;“同心戮力”为成语,固定搭配,后文“以副以副陛下恢复之志”的意思是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故选C。
11.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A项,“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按照科举制度,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举人才可以参加。殿试是在此基础上区分等第的加试,皇帝亲自主持,也就是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
故选A。
1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A项,根据第一段原文“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可知,主要是因秦埙之策是秦桧的言辞,故考虑将他拔擢上来的。故选A
13 (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捕治”,逮捕处理;“籍”,没收;“明年”,第二年;“迄”,一直。
第二句得分点:“起”,被任用;“简易”简明易行;“济”,辅助治理;“以”,因此。
14.①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②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③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他。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相关语句,再联系上下文及文本主题等理解情节的作用。题目是,“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根据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可知,汤思退并不喜欢汪澈,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是,张孝祥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所以,汪澈要弹劾张孝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样诗词、文笔都很美。”
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样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样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効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
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効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样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成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
张孝样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
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
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
B.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
C.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
D.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C.“孝昌”,是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
D.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莹刻苦好学,酷爱读书。他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
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祖莹最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D
11.B(“太学”是国立学校。)
12.C(“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错误。根据原文“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可知,原文指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
13.(8分,每句4分)
(1)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4分。“以”“为...所”“由是”每处1分,句意1分)
(2)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将命托付于他,必定都会被他关怀救助,当时的人也因此赞美他。(4分。定语后置、被动句、“存拯”“多”每处1分。)
14.(3分)
(1)博学多才(1分)
(2)①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
②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
③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
④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任答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明了原委,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听罢,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B.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C.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D.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室,指堂屋后面正中的那个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室后堂,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B.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二十岁还比较年少,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C.石,计算重量的单位,古时也可作为官俸的计量单位。《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的"三百石"即为薪俸。
D.儒生,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儒"也称为"术士",他们一般都精通当地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飞致力求学,文武双全。尤其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天生神力,年纪轻轻即可挽重弓强弩,师从周同,左右手均能开弓射箭。
B.岳飞以国为重,先国后己。皇帝看重岳飞,妆扮有名的女子赠予他,打算为他建造府第,但岳飞都以天下未太平,君主尚日夜忧虑,臣子更不应贪图个人享乐为由拒绝了。
C.岳飞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他的儿子岳云练习下陡坡跳战壕,战马失蹄,同样受到鞭打处罚。有士兵滥用百姓物资,岳飞严惩不贷。
D.岳飞志趣高雅,不自矜功伐。他尊重贤能,以浏览经史典籍、唱雅诗和投壶为趣,每次辞谢朝廷加官封赏时,一定说是将士们集体的功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4分)
(2)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4分)
14.岳家军攻无不克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10.D【解析】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1.A【解析】古人房屋内部,应为前堂后室。
12.B【解析】原文是吴玠便妆扮了有名的女子打算送给岳飞,而非皇帝。
13.(1)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向他借钱的人,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
(2)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随便贪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
14.①注重日常训练(安营扎寨时也让士兵着厚重铠甲训练)。②军纪严明。③统帅岳飞善于谋定后动。(想要有所举动时,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
【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神奇。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皇帝称赞岳飞,说:“你今天说的内容非常深刻。”
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妆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皇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还因忧心天下而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凭什么安家立业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急驰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得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