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6 10: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同步训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乙]诗是作者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甲]诗中“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2)请简要分析[乙]诗中作者“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俄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2.下列诗与本诗体裁相同并且韵脚最相似的一项是(

A.《南安军》
B.《赤壁》
C.《夜雨寄北》
D.《野望》
3.诗的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5.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别云间
(夏完淳)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句中,前后两个“惶恐”与“零丁”的意思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别云间
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6.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____________手法,渲染了________。
7.这两首诗在抒发爱国情怀上有什么不同?________
8.阅读杜甫的《恨别》,完成问题。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羸,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9.这首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引发作者怀古感伤的事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怀古感伤之情?
12.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13.张养浩在另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散曲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样的主旨的。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小题。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4.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
”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
15.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造口、郁孤台、清江、长安:均为地名。愁余:使我发愁。
16.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属于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B.词的上片以实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下片写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C.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望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
D.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17.下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是说向西北方的汴梁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表达对中原的思念及对中原地区长期沦陷未能收复的惋惜之情。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含义是:青山再高,也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破败,但也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现在常常被引喻成这样的哲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因为历史毕竟要发展。
C.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到了词人在黄昏时刻听到了鹧鸪伤感凄切的鸣叫声,流露了词人悲观绝望的心态。
D.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的格局,起伏顿挫,手法亦妙极。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4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④,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⑤,山深闻鹧鸪⑥。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苏省。②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⑤愁余:使我发愁。⑥鹧鸪:鸟名。传说其啼声凄苦。
18.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属于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B.前两句以实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C.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望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
D.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19.下面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两句是说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时的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表达了对中原的思念及对中原地区长期沦陷未能收复的惋惜之情。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词中的含义是:青山再高,也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破败,但也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现在常常被引喻成这样的哲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因为历史毕竟要发展。
C.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到了词人在黄昏时刻听到了鹧鸪伤感凄切的鸣叫声,流露了词人悲观绝望的心态。
D.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的格局,大开大阖,起伏顿挫,手法亦妙极。
20.赏花时·冻苏秦衣锦还乡①
凭着我七尺身驱八斗才,那怕他十谒朱门九不开。休想我白首困尘埃,凭着这兵书也那战策。
(孛老②云)孩儿,我则记着金榜无名誓不归。(正末云)父亲、母亲,您放心也。(唱)我直着夺得
一个可兀的锦标来③。(下)
【注释】①赏花时:曲牌名。苏秦:战国著名谋士,促使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②孛老:元杂剧中老年男子角色。下句中“正末”为元杂剧里男主角。③可兀的:必定,一定;锦标:指授给竞赛优胜者的奖品。
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
“八”
“九”
“十”几个数字连用增强了唱词趣味性。
B.榜无名誓不归”说明此时苏秦尚未能完成衣锦还乡的心愿。
C.花时”是曲牌名,《朝天子.咏喇叭》中“咏喇叭”也是曲牌名。
D.的“孛老”角色应是苏秦的父亲,“正末”的角色应是苏秦。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1.全曲以“_________”字贯穿始终,“_________”几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_________”三个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之态描摹殆尽。
22.这首散曲表面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小”比喻______________,“腔儿大”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水尽鹅飞罢”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吹”的功用。
24.赏析下面的加点词。
(1)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
(3)全仗你抬声价。
25.赏析句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6.这首散曲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7.这首散曲借助白描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8.前人在评价这首散曲时,认为这首散曲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①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29.作者咏风非常巧妙,请以“萧萧送雁群”一句为例进行简析。
30.试分析“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阅读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这一历史遗物,以小见大,题咏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例,这个战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3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咏凌霄花
[宋]贾昌朝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乙)凌霄花
[宋]杨绘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甲)(乙)两首诗歌都写“凌霄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4.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35.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是__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______。
二、句子默写
36.根据提示默写。
(1)_____________,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
(2)山河千古在,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3)饿死真吾事,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37.根据提示默写。
(1)无限山河泪,______________。(夏完淳《别云间》)
(2)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夏完淳《别云间》)
38.根据提示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__。列国周齐秦汉楚。(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39.根据提示默写。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40.《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取”和“照”二字,简捷有力,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3)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详解】
(1)这是一道诗歌炼字题。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取”和“照”,都是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句“归乡如不归”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乙诗中“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是,诗人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就是借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决不投降,誓死报国,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这与甲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感情一致,都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C
3.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4.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烘托出了宁静平和、恬淡温馨的氛围。
【分析】
2.《村居》是七言绝句,韵脚是“i”;A.《南安军》是一首五言律诗;B.
《赤壁》是七言绝句,韵脚是“ao”;C.
《夜雨寄北》是七言绝句,韵脚是“i”;D.
《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故选C。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的心境。“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表达了诗人略带清愁的心境。
4.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写作手法。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彩。烘托出了宁静平和、恬淡温馨的氛围。
5.(1)D
(2)略
【解析】
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第(1)小题表述有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舍生取义的体现,没有体现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第(2)小题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6.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7.甲诗通过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抒发将士们下定决心,慷慨赴战,誓死报效朝廷,为国捐躯的情怀。乙诗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诀别故乡之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诗人宁愿一死,绝不屈膝求生,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气概,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品质和高度的爱国热忱。
【分析】
6.
本题考查诗句的写作手法和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据此概括作答。
7.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甲诗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乙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恢复之志,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据此概括作答,做到语言简洁。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乙】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8.(1)B
(2)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或动作描写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详解】
杜甫的《恨别》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A.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抒发作者思归盼归的乡情。与此诗不符;
B.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符合此诗;
C.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抒发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和阔达的胸襟。与此诗不符;
D.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此诗不符;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的深情。“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9.
骊山四顾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0.萧疏的野草和萦纡的流水
11.对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中的残酷及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彻底否定与强烈批判。
12.(1)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2)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3)对比。“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13.这首散曲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兴亡交替的,是无休无止的破坏,以及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
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理解这首曲的大意,然后根据提示语“怀古之地”“主旨句”确定答案。“骊山四顾”点明怀古之地。“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表明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揭示了主旨。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只见”的事物是“草萧疏”“水萦纡”,也就是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这些景物引发了作者怀古的感伤。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怀古感伤”,可以确定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的写作目的多为怀古讽今。“当时奢侈今何处”表明了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表现了王朝兴衰更替的残酷,表明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揭示了主旨,表达了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强烈批判。
1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首先回顾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作用;然后根据对这首散曲内容,主旨的理解,逐句分析,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采用的表现手法。回答时,先回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①用典,“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地,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表达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的提示,仔细品读这首散曲并找出主旨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这是从统治者角度来写的;谁“赢”?谁“输”?自然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变做了土”即都化为灰烬,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在身后,这里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再结合整首散曲的大意,可看出作者对王朝交替过程中无休止地破坏的批判讽刺之情。
点睛: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4.A
15.甲曲除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有对百姓的同情;乙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分析】
14.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A项中甲曲第一句“峰峦如聚”的意思是“诸峰像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潼关来”,是将原本静态的山峦化为动态,选项中“甲曲开头化动为静”表述错误。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甲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乙曲是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6.B
17.C
【分析】
16.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上片“西北望长安……”一句借古说今,并不是“实笔写山河破碎”。
故选B。
1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选项错误。
故选C。
18.B
19.C
【解析】
18.
试题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内容一一比如,判断正误。B表述不对,“西北望长安……”一句借古说今,并不是“实笔写山河破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解答思路同上。C错,结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理解作者有报国之心不改的意愿,所以“悲观绝望”是不当的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曲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曲,逐句进行分析。C项理解不正确,《朝天子·咏喇叭》中“朝天子”是曲牌名,“咏喇叭”属散曲题名。
21.

腔儿大
乱如麻
22.
宦官的地位低下
宦官仗势欺人
宦官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
23.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24.(1)腔调之意,道出了宦官与喇叭的共同特征,揭露了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恶之态。
(2)表面写的是官船来往之频繁,实则侧面表现出官场的混乱和黑暗,表达人民对宦官酷吏的憎恨。
(3)抬高之意,与喇叭的特点相对应,暗含对比,讽刺了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的嘴脸。
25.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官船上喇叭声声的情景,刻画了宦官们仗势欺人,横冲直撞的情态,揭露了他们欺压百姓,鱼肉百姓的罪行。
26.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27.这首散曲以咏喇叭为题,讽刺了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出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28.同意。这是一首咏物曲。表面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宦官,写那些宦官的丑态以及他们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显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散曲。
【解析】
2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对这首散曲大意的把握,再联系标题“咏喇叭”中的“咏”则可确定第一空填“吹”;根据“曲儿小腔儿大”以及下文的描写,可确定第二空填“腔儿大”;根据题干中的“三个字”“横冲直撞的骄横之态”可确定第三空填“乱如麻”。
2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先结合对散曲大意的把握,以及对第1题的解答,确定“腔儿大”的比喻义。然后从对比的角度体会“曲儿小”的比喻义;“水尽鹅飞罢”的比喻义要结合语境“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来体会。“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来地位低下没有参政的资格,也可理解为其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小人行径。“腔儿大”,指宦官很不正常地占据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气势压人。“水尽鹅飞罢”意思是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2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抓住“功用”找答案,切忌回答成“吹”的后果。“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是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
24.本题考查对诗词用字的赏析能力。首先要解释加点字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语境义以及该字写出了事物(人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等。(1)“腔儿大”,指宦官很不正常地占据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2)“乱”表面写的是官船来往之频繁,实则侧面表现出官场的混乱和黑暗。(3)“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讽刺了宦官装腔作势。
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吹翻了这家”是近指,“吹伤了那家”是远指,远近结合,可见范围之大,危害之大。“只吹旳水尽鹅飞罢”,这一句从危害旳程度来说。“水尽鹅飞”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这里是借“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钱无分文。其次,这儿旳“水尽鹅飞”跟”竭泽而渔“是同意语,作者严整地警告统治者,你们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重人民旳负担,激起人民旳反抗,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旳脚,自寻苦果。这一层作者从广和深两方面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旳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仗势欺人,鱼肉百姓旳罪恶行径,传达了人民对宦官旳恨。
26.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特色的理解。从自己读这首散曲的感受角度回答即可。根据“曲儿小腔儿大”“吹翻了这家”“水尽鹅飞罢”等语句可判断本散曲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根据“全仗你抬声价”等语句可看出语言还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2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要结合背景感悟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时。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百姓颇不安生。本曲表面上批评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首先明确表态——同意;然后抓住题干中的“艺术魅力”,从写作思路,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即可。写作思路方面,本曲构思巧妙,表面上批评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特点方面,根据“曲儿小腔儿大”“吹翻了这家”“水尽鹅飞罢”等语句可判断本散曲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根据“全仗你抬声价”等语句可看出语言还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29.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风萧瑟的特点;从视觉的角度,通过所见随风而来的雁群,把不知何处至无形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展现了出来。(意对即可)
30.
“最”字表现了孤客(诗人)对物候变化的敏感,表现了孤客(诗人)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
【解析】
29.赏析这句诗,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萧萧送雁群”意思是萧萧的秋风送来了一群群大雁。“萧萧”二字是从听觉角度描写,“雁群”是从视觉角度描写。通过雁群,把无形的秋风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30.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最先闻”中“最”字说明无形的秋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写出诗人对物候变化的敏感,表达了内心的忧郁,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羁旅情思。
31.
折戟;
赤壁之战
32.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3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2.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重点诗句的能力。这类题型可从这些方面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表达的情感,韵律和节奏等。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所以改后不好。
33.甲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凌霄花明白自己能从平地起千寻,是因为“依托”青松向上生长,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乙诗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凌霄花依附他树生长,争奇斗艳,以势压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贾昌朝诗“凌云志”、“捧日心”、“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杨绘诗前两句用“直饶”、“犹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比亮。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34.D
35.
豪放热情,乐观向上的情怀
凄苦的思想之情
借景抒情
【分析】
34.试题分析:从“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可分析出《秋词》诗没有“悲秋”的情调。“使人悲情顿生”更不对。
35.试题分析:考查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需要理解好诗句。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的就是豪放的热情,抒发的就是乐观向上的情怀。诗歌的“晴空一鹤排云上”是写景,“我言秋日胜春朝”是议论。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就是为了衬托“在天涯”的“断肠人”的凄苦。这纯粹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36.梅花南北路
城郭一时非
梦中行采薇
37.谁言天地宽
灵旗空际看
38.当时奢侈今何处
至今遗恨迷烟树
39.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40.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