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单元同步(真题集中训练)总复习
中考科学真题集训六 对环境的知觉
1、(2020·衢州)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B.?图甲中∠EOM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2、(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Ⅰ??????????????B.?近视眼,镜片Ⅱ??????????????C.?远视眼,镜片I??????????????D.?远视眼,镜片Ⅱ
3、(2020·温州)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由④到②???????????????????????????B.?由③到①???????????????????????????C.?由②到④???????????????????????????D.?由①到③
4、(2020·杭州)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内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5、(2019·杭州)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6、(2019·金华)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如图是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镜面收集太阳能的工作原理图。下列关于太阳光传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定日镜面上发生反射???????????????????????????????????????B.?在定日镜面上发生折射
C.?经过定日镜后沿直线传播????????????????????????????????????D.?经过定日镜后传播速度不变
7、(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8、(2020·宁波)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________。(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9、(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_(填“注水”或“抽水”)。
10、(2017·台州)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序号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cm)
像的特点
1
2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16.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2.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0
?
(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
(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________的成像情况。
11、(2017·宁波)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变”)。
12、(2017·嘉兴)皮肤是人体重要的防卫屏障,也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1)如图为皮肤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皮属于________组织。
(2)生活中,如因意外烫伤会引起强烈的疼痛,随后就会出现“炎症反应”,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吞噬入侵的细菌,这种保护性生理功能属于人体的________免疫。(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3)当烫伤深度达到医学Ⅲ度时,病人的痛感反而不明显,这是因为________。
13、(2016·宁波)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________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 , 则αB________αc .
14、(2016·衢州)如图是一种可以自由飞行、悬停的无人相机.如表为该相机的部分参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质量
0.24千先
机翼外壳材料
碳纤纬
额定功律
40瓦
额定电压
5伏
(1)已知该相机镜头的焦距为f,在正常拍射时,镜头与被拍摄物体间的距离u应满足________(选填“u>2f”、“f<u<2f”)
(2)该相机在一定时间内升离了50米,计算该相机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
(3)计算该相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15、(2019·绍兴)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⑴________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⑵________(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⑶________
16、(2018·杭州)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 40°时,反射角为________。
(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17、(2016·台州)小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成清晰的像.
(1)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
(2)将蜡烛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
答案解析:
1、【解答】A.图甲中应选用粗糙的硬纸板,这样会发生光的漫反射,保证我们能够从纸板上看到光路,故A错误;
B.图甲中EO是入射光线,ON是法线,因此∠EON是入射角,故B错误;
C.图乙中反射光肯定存在,只是没有纸板的漫反射,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存在,故C错误;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D。
2、【解答】根据乙图可知,焦点在视网膜前面,因此为近视眼,应该应凹透镜矫正,即选择镜片I,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解答】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即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距离相等,那么棋子在甲位置的像应该在②处,棋子在乙位置的像应该在④处,那么“象”的移动是从②到④,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解答】A.当被拍物体在甲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A正确,B错误;
当被观察物体在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f 当被观察物体在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 故选A。
5、 【解答】甲图中光线的交点在视网膜前面,即成像在视网膜前,因此是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乙图中光线的交点在视网膜后面,即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因此是远视眼,应该用凸透镜矫正,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6、【解答】A B、定日镜是平面镜,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故A正确,B错误;
C D、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只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其它都不改变,如传播速度等;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7、【解答】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呈清晰的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满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45cm=5cm,满足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8、【解答】(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因为小朋友在镜面前,所以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镜面后。
【答案】 (1)直线
(2)镜面后
9、【解答】图中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是像距,由物距大于像距可知,物体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增大水透镜的焦距,所以应该抽水。
故答案为:缩小;抽水
10、【解答】(1)由第2次实验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第4次实验时物距为6cm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该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2)换用凸透镜后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出现清晰的像说明此时成像在光屏的前方相当于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可知模拟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故答案为:(1)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2)近视眼或近视。
11、【解答】解:由“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
当改用焦距为5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
故答案为:缩小;向左移动.
12、【解答】(1)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由上皮组织组成;
(2)白细胞属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3)痛感神经位于真皮层,当烧伤深度达到Ⅲ度时,表皮表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人体感觉痛觉就不敏感了。
故答案为:(1)真皮;(2)非特异性;(3)表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13、【解答】解:(1)当沿杯子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2)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光从水中进入人的眼睛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不变,所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从B点和C点射出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不变的,即αB=αc .
故答案为:(1)浅;(2)=.
14、解:(1)由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2)相机的重力G=mg=0.24kg×10N/kg=2.4N.
该相机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W=Gh=2.4N×50m=120J.(3)由P=UI可得,该相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 = =8A.
答:(1)u>2f;(2)该相机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为120J.(3)计算该相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8A.
15、【解答】【实验探究】分度盘上每个大格表示20°,每两个大格之间分为4个小格,那么分度值就是:20°÷4=5°;那么第2次实验中折射角的度数是25°;
【实验结论】对比第1组和第2组数据:折射角度数之比:25°÷13°≠2;
入射角度数之比:40°÷20°=2;
因为折射角的度数之比不等于入射角度数之比,
所以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对比第1组和第3组数据:折射角增大:35°-13°=22°;
入射角增大:60°-20°=40°;
因为:22°<40°;
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
16、【解答】(1)当入射角为 40°时,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反射角为40°;(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 °,则入射角为6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故答案为:(1)40°;(2)不能 ; 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3)120°。
17、【解答】解:(1)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需减小应将像距,因此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的实像;(2)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