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学单元同步(真题集中训练)总复习中考科学真题集训十七 物质及其变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科学单元同步(真题集中训练)总复习中考科学真题集训十七 物质及其变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06 10: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科学单元同步(真题集中训练)总复习
中考科学真题集训十七 物质及其变化
1、(2020·金华·丽水)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
A.????????????????B.?
C.????????????????????????D.?
2、(2020·嘉兴)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3、(2020·杭州)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B.?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D.?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4、(2019·杭州)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铜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均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2019·湖州)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6、(2019·衢州)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7、(2018·宁波)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8、(2018·衢州)小柯给校园里植梾綏小、叶色发黄的植物施用尿素CO(NH2)2 , 尿素是一种(??? )
A.?复合肥????????????????????????????????????B.?氮肥????????????????????????????????????C.?磷肥????????????????????????????????????D.?钾肥
9、(2017·金华)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试管溶液变红色,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
A.?盐酸?????????????????????????????????B.?碳酸钠?????????????????????????????????C.?硫酸钠?????????????????????????????????D.?氯化
10、(2020·衢州)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11、(2020·台州)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 和纯碱(Na2CO3)。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________。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___。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________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12、(2019·台州)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________,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________7.
13、(2017·衢州)硫酸钡不容易被X射线透过,在医疗上可用作检查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小柯将硫酸镁溶液滴入硝酸钡[Ba(NO3)2]溶液中得到硫酸钡,如图表示该实验过程中溶液总质量随加入硫酸镁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C点处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
??
14、(2016·台州)如图是小柯同学在复习科学时,构建酸通性的“手掌图”,其中五个手指表示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五类物质.
(1)无名指上漏填的一类物质是________.
(2)若利用铜来制取硫酸铜,常用的方法是:铜 氧化铜 硫酸铜,请你写出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5、(2018·绍兴)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__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人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
16、(2018·金华)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设计: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人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17、(2017·宁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小木棍、蔗糖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生成水。
(1)用小木棍蘸取浓硫酸少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上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在蔗糖(C12H22O11)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如果蔗糖完全脱水,则生成C和H2O的质量比是________。
18、(2020·台州)某同学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度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壤酸碱度。以下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________。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________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则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有________。
作物
大蒜
丝瓜
茄子
沙枣
最适pH范围
5.6~6.0
6.0~6.5
6.8~7.3
8.0~8.7
19、(2018·衢州)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________。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

20、(2016·湖州)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表:
?俗名
?苏打? 纯碱
小苏打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构成微粒
?Na+? CO32﹣
?Na+? HCO3﹣
?溶解度(常温)
?21.5克
9.6克
?两者的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 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 , 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 , 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________.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________不同.
21、(2016·丽水)小科同学对实验中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
①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②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 .
【查阅资料】
①Na2CO3溶液与FeCl3溶液会发生反应,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出现;
②NaCl溶液和BaCl2溶液均呈中性.
(1)【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2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 △? 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少量FeCl3溶液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解释与结论】
①请将步骤3实验操作补充完整;________
②步骤2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③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2)【交流与评价】小科同学把步骤3中的FeCl3溶液改成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也可以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____.
22、(2015·丽水)科学实验方案是根据特定实验目的而设计的。在学习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到“盐酸能电离产生H+和Cl- , 氯化钠能电离产生Na+和Cl-”。为深入研究某一问题,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往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后,乙试管中的溶液将变为________色;
(2)小科设计的实验方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答】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因此在相同时间内,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泡比铁生成的气泡要多,故A不合题意;
B.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而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能够持续进行,因此相同时间内,后者产生的气泡多,剩余的固体少,故B不合题意;
C.在相同时间内,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生成氧气的气泡明显比没有二氧化锰的多,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由于没有气泡和沉淀生成,也没有颜色变化,所以现象最不明显,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解答】A.氢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故A不合题意;
B.锌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B不合题意;
C.碱和盐反应时,必须是可溶性碱,而氢氧化锌不溶于水,所以不能制取氯化锌,故C符合题意;
D.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单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解答】A.实验②中有沉淀碳酸钙产生,而③中混合后,沉淀碳酸钙消失了,肯定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了,因此实验①中剩余的是稀盐酸,故A错误;
B.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没有气体生成,故B错误;
C.在实验③中,原来的碳酸钙沉淀消失了,现象非常明显,故C错误;
D.在实验③中,肯定有实验①的反应产物CaCl2;由于①中剩余了稀盐酸,因此②中的反应产物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然后沉淀碳酸钠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和CaCl2 , 故D正确。
故选D。
4、【解答】酸与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碱反应是酸的通性,但与具体盐发生反应则需看阴离子;
故答案为:B。
5、【解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质量比为40:36.5, 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A、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B、 混合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正确;
C、 混合后有水分子生成,总数变大,错误;
D、 混合前阳离子有氢离子,混合物氢离子变成水分子,阳离子总数减少,错误;
故答案为:B。
6、【解答】A、由图可知,溶液的pH增大的过程是曲线,所以其变化是不均匀的;故A正确;
B、由图可知,溶液的pH是从小于7开始逐渐变大的,所以溶液刚开始是酸性,则是NaOH溶液加入到盐酸中;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pH值约为2,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HCl,而NaOH+HCl=NaCl+H2O,则溶液中一定存在NaCl;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pH值约为14,溶液呈碱性,加入无色酚酞会变红色;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解答】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液的增加量为加入的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需要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NaOH+
HCl=NaCl +? H2O
40
36.5
20×10%
x×7.3%
解得x=25g
所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需要25g稀盐酸溶液,B选项正确。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当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后溶液的pH逐渐减小,当Q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7,之后稀盐酸过量溶液pH<7,C、D均错误。
故答案为:B
8、【解答】尿素的化学式为CO(NH2)2 , 含有氮元素,所以尿素是氮肥;
故答案为:B
9、【解答】简易酸碱灭火器中碳酸钠溶液与一种常见的酸反应;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则说明残留液显酸性;②另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存在,说明此沉淀是氯化银或硫酸钡沉淀,由于反应物是一种酸,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酸有剩余,则原酸溶液为硫酸,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则残留液中有大量的硫酸钠、硫酸。
故选:C
10、【解答】图中AB段为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反应现象为:生成气泡。C点在B和D之间,此时为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溶液中肯定有前面反应的产物氯化钠和尚未反应的氯化钙。
11、【解答】(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食盐(NaCl)。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Na2CO3);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CaCl2 (Ba2+、Ca2+的可溶性盐或碱)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12、【解答】(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H+ ,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7。
13、【解答】(1)图线AB段中硫酸镁(MgSO4)和硝酸钡[Ba(NO3)2生成的BaSO4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2)C点时溶液中溶质有反应生成的Mg(NO3)2和滴入过量的MgSO4。
故答案为:1、产生白色沉淀;2、Mg(NO3)2和MgSO4
14、【解答】解:(1)根据酸的性质可以知道: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以及某些盐反应,故无名指上漏填的一类物质是碱;(2)氧化铜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uO═CuSO4+H2O;
故答案为:(1)碱;(2)H2SO4+CuO═CuSO4+H2O.
15、【答案】 (1)酸
(2)2.2
(3)设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Na2CO3+2HCl=2NaCl+H2O+
CO2↑
106
44
x
2.2克
106:x=44:2.2克,x=5.3克
Na2CO3%=5.3克/10克=53%
(4)假设10克固体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钠,则需要消耗的稀硫酸质量为y
2NaOH+
H2SO4=Na2SO4+2H2O
80
98
10克
y×15%
80:10克=98:(y×15%)
y=81.7克<100克
假设10克固体样品全部变质,则需要消耗的稀硫酸质量为Z
Na2CO3+
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10克
z×15
106:10克=98:(z×15%)????
z=61.6克<100克
所以用100克15%的稀硫酸进行此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16、【解答】瓶内充满了二氧化碳,当加入NaOH溶液时,NaOH吸收二氧化碳,导致瓶内压强减小远小于外界大气压强,这时大气压会把空气压入到气球内导致气球变鼓;而这时在加入盐酸溶液,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出来,导致瓶内压强增大,瓶内气压会挤压气球,把气球内的气体挤出去,气球会变瘪;故答案为:小气球“先膨胀,后变瘪”(或“先变大,后变小);①2NaOH+CO2=Na2CO3+H2O;②NaOH溶液吸收CO2 , 使瓶内气压减小,导致气球膨胀;③Na2CO3+2HC1=2NaC1+H20+CO2↑;④HCl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 使瓶内气压增大,导致气球变瘪。
17、【解答】(1)小木棍中的有机物,H与O以2:1的比例结合成水脱出留下炭成份,所以现象是炭化、变黑;(2)由蔗糖分子式C12H22O11可知H:O=22:11? H:O=2:1;在一个蔗糖分子中22个H原子和11个O原子刚好能生成11个水分子和12个C原子,所以C:H2O=12C:11H2O=12×12:11×18=8:11。
故答案为:(1)炭化、变黑;(2)2:1; ? 8:11。
18、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和C中的取样位置过于集中,很大范围没有取到,而B中六个取样位置平均分布,覆盖面更大,因此合理的是B;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pH试纸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
因为7在6.8~7.3之间,所以这块空地适合种植的作物是茄子。
19、【解答】(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液都是碱性的,所以通过酚酞无法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答案为:不正确,无论氢氧化纳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BaCl2+Na2CO3=BaCO3↓+2NaCl ;氯化钡过量,则碳酸钠一定会被消耗完,剩余溶液中加入酚酞仍然变红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故答案为:部分变质;加入盐酸时,盐酸会先与NaOH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 NaOH+HCl=NaCl+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所以实验现象是先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儿会有气泡出现;故答案为: ;
故答案为:(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纳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2)部分变质;(3)如上图
20、【解答】解:(1)相同浓度时Na2CO3水解程度大,碱性强,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比较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产生了白色沉淀.(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酸根离子不同.
故答案为:(1)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3)酸根离子.
21、【解答】解:【进行实验】碳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铁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所以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2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步骤2试管静置后的少量上层清液,再加入少量FeCl3溶液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解释与结论】(2)铁离子会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沉淀,所以用氯化铁检验氢氧化钠需要先除去碳酸钠,所以步骤2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并检验溶液中的碳酸钠;
【交流与评价】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检验氢氧化钠需要将碳酸钠除去,然后再进行检验,所以方案合理,原因是:氯化钡会与碳酸钠反应除去碳酸钠,酚酞遇碱变红色,可以验证药品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2
3
步骤2试管静置后的少量上层清液
【解释与结论】(2)除去并检验溶液中的碳酸钠;
【交流与评价】合理,氯化钡会与碳酸钠反应除去碳酸钠,酚酞遇碱变红色,可以验证药品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22、【解答】(1)往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后,乙试管中的溶液将变为红色;
(2)小科设计的实验方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稀盐酸中哪种微粒使石蕊试液变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