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5课时)(共10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5课时)(共10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6 10: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黄金台”或“幽州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关于诗题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诗人。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走近作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创作背景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g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悲伤的样子。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理解诗意
指古代贤明的君主
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想到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细读感悟
时间角度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2、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对贤明君王的渴盼。
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4、“怆然”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课堂小结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字 。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
,凭今吊古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怀才不遇
陈子昂
伯玉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课堂练习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登幽州台歌
板书设计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五岳
中岳嵩山
西岳华山
东岳泰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望 岳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世又称杜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其诗沉郁顿挫,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背景资料
dài

céng

líng
诵读诗歌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liǎo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夫fú: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未:没有。 了: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可以望见它那青翠的山色。
理解诗意: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
钟:汇聚、聚集。
阴阳:山北山南。
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在同一时间,阳光使山南山北成为亮暗分明的两面。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
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山中层云缭绕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似乎还看得见欲归巢的飞鸟。
会当:应当,定要。
凌:登上。
绝顶:最高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那时将会看到众山都很渺小,尽在眼底。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
此句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写出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细读探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虚实结合,写近望神奇秀丽的景色 和遮天蔽日的形象。
“钟”字意思是集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夸张手法,泰山如刀一样把照临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此句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夸张和想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思想感情:这既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哲理角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怎么能说是“望岳”呢?
全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其实句句都有“望”的意思,而且“望”的角度还不同,“望”贯穿全篇。
合作释疑:
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望
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立体地勾勒出泰山的壮美。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既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又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堂小结:
1、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远望中泰山的气势的句子是:
2、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课堂练习:
3、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细望之景,突出傍晚云气升腾,飞鸟归林之景的句子是:
4、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1)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2)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泰山北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远望——巍峨高大
近望——神奇秀丽
细望——心胸坦荡
俯望——勇攀绝顶
望岳
不怕困难
勇攀高峰
俯视一切
板书设计:
飞来峰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王安石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诗人简介
写作背景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诵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诵读诗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很高。
听说,听到
译文:“我”登上高高的飞来峰,峰顶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理解诗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飘浮于空中的云,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因为
怕,担心
译文:我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视线,自然是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1.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运用了什么手法??
“千寻”——夸张手法。
突出了塔之高峻。
赏析诗句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赏析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日升”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层”各比喻什么?“鸡鸣日出”指代什么?
“日”是帝王的象征。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浮云是邪臣的代称,诗中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还可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表现了诗人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 ”相似。与杜甫的《望岳》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歌主旨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拓展延伸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练习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_______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夸张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高山之塔
雄鸡高唱
红日喷薄
写景
充满生机
不畏浮云
身在高层
议论、抒情
抱负不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远大理想和抱负)
}
}
}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
游 山西村
解析题意
山西村:山西边的村子。
游:游玩。
游山西村:到山西村游玩。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诗人简介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 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了解体裁
(七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对仗(对偶)
对仗(对偶)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诵读诗歌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hún
tún
guān
zhù
kòu
诵读诗歌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 联
莫:不要。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浑:浑浊。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清,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理解诗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 联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暗,深绿;明,红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颈 联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尾 联
若许:如果允许。
闲乘月:空闲时趁着月光来游玩。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写出了农家人热情、淳朴、好客的特点 。
诗句赏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精彩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现。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在遇到挫折,身处逆境时,要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写乡村民俗古朴。村民淳朴、热情而好客。春社日即将到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穿着简朴的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
请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请赏析“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 上。
诗歌主旨
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
课堂小结
1、诗句填空。
(1)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4)蕴含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诗句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课堂练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淳朴的风土人情
优美的景色
村民的热情好客
3、“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4、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是“充实,丰盈”的意思,“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村民热情好客的淳朴品质。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1)面对困境时。
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景色: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村民:热情好客 淳朴善良
哲理:坚定信念 勇于开拓
困境中蕴含着希望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已亥是指年份,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
题目的意思是:已亥年写的一首诗。

题解: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组诗《己亥杂诗》等,皆为其代表作。著有《龚自珍全集》。
他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诗人简介
背景资料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期间,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体裁是七言绝句。
作者写此诗时,心情很不平静,无限哀愁在心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诗人才愤而辞官。他的辞官不是消极的逃避,不是去寻求自身的安乐,而是要寻求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全诗表达了这种感情。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己 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hài
gōng
yín

旧读xiá,与二、四两句同韵。
诵读诗歌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诵读诗歌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人的马鞭.
吟:吟诗
浩荡:无限。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译文:满怀离愁别绪,在白日西斜的时候告别北京城。吟诗扬鞭,奔向遥远的东方。
理解诗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诗人自喻。
译文:凋落的花朵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愿培育出更多新的鲜花。
比喻国家
理解诗意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细读探究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用“浩荡”、“白日斜”来烘托离愁。“浩荡”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同时“白日斜”隐喻当时国势渐颓。
另一方面,是离开令人窒息的黑暗朝廷的喜悦。
总之,这两句诗使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拟人、比喻,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探究诗歌的主题: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诗人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仍执着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示以后仍要有所作为,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表现出诗人一生爱国爱民、心忧国家人民的奉献精神。
诗歌主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拓展延伸
1、诗中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的诗句是:
2、诗中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堂练习
3、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拟人、比喻,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比喻明志:
己亥杂诗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愁绪万千
无私奉献
不畏困难
落红护花 关心国家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