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题(文言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①诞僻: 怪僻 ②搦(nuò)握 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④头裸体:不戴帽子
1.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停顿一处)。
①尤 喜 为 贫 不 得 志 人 作 画
②显 者 拂 然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周其乏( ) ②虽千金不为搦笔也( )
③舟既发( ) ④乃自先去( )
3.下列句中的“之”与“诱之入舟”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久之,目似瞑 D. 辍耕之垄上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出绢强之画
②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5.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具有怎样的性格。
二 阅读二则古诗文,完成1-4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1、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日光下彻( ) 虽乘奔御风( )不可知其源 ( )悄怆幽邃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三 古文阅读
⑴ 丞相匡衡者,东海人也。好读书,从博士受《诗》。家贫,衡佣作以给食饮。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补平原文学卒史。数年,郡不尊敬。御史征之,以补百石属荐为郎,而补博士,拜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诗》,而迁为光禄勋,居殿中为师,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甚善之,日以尊贵。御史大夫郑弘坐事免,而匡君为御史大夫。岁余,韦丞相死,匡君代为丞相,封乐安侯。以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史记·张丞相列传》)
⑵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1.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⑴ 数射策不中 ⑵ 主人怪问衡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 数射策不中( ) ⑵而迁为光禄勋( )
⑶ 而事孝元帝 ( ) ⑷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3.解释下列句子
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4.司马迁认为匡衡能成为宰相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后汉书·董宣传》)
【注释】: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诅。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
④帝:即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
⑥文叔:刘秀的字。 ⑦班:分发。
1、下列各句中,显示为红色的实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而纵奴杀人 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C、强使顿之 强:强迫。 D、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都。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显示为红色的虚词,指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因匿主家 (2) 而纵奴杀人
因格杀之 愿乞一言而死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赞美皇帝的恩德,并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4、翻译句子:
“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5、整体感知课文,指出“董宣”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约取而实得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贴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问观所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嘴熟,一字不逸。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选自《蒿庵闲话》)
【注释】①务期:一定要达到。②笥(xì):竹箱。③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④影响:此处指印象。⑤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⑥约:简要,精练。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 叶 奕 绳 尝 言 强 记 之 法
② 岁 无 旷 日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②录讫朗诵十余遍
③即就壁问观所录 ④俟再读有所录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嘴熟,一字不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的人一生中读了很多的文章,但是到了真正写文章或说话时却什么也不会。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①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既荐管仲,而位居管仲之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注释】①欺:(做生意分财时)占便宜。②贾(gǔ):做买卖 。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1)鲍 叔 终 善 遇 之。
(2)知 我 不 羞 小 节 而 耻 功 名 不 显 于 天 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管仲事公子纠
③知我不羞小节 ④鲍叔牙既荐管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B.鲍叔不以我为贪 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C.管仲之谋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鲍叔知其贤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管仲、鲍叔牙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试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对他性格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砦①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砦,枪声隆然,砦中人踡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砦中人又骛伏矣,盖籍砦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②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徼天之幸,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狼群?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拯吾村,即以卫吾父。”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拏③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古文观止》
【注释】①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②齑:jī,细,碎 ③拏:ná,持拿;执取。后作“拿”。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砦 中 人 踡 伏 不 少 动
(2)所 击 杀 者 无 虑 百 十 人
2. 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显示为红色的字的意思。
①盖籍砦墙为蔽也( ) ②诸君无意则已 ( )
③悉吾村之众 ( ) ④去村四里有森林( )
3.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度不中而轻发
非相度不得其情 (《治水必躬亲》)
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先自度其足 (《郑人买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
5. 你觉得冯婉贞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邹忌谈鼓琴
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邹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①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②,君也;小弦廉折③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④;钧谐⑤以鸣,大小相益⑥,回邪而不相害者⑦,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邹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⑧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闲?”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容:或许,大概。②浊:形容琴声宽缓。以:而。③廉折:指乐声高亢,节奏明快。④攫之涤,醳之愉者,政令也:手指勾弦用力,放开舒缓,象征政令。攫:用手指勾拨琴统,是古琴弹奏的指法。醳:通“释”。指放开琴弦。愉:《索隐》:“音舒也。”⑤钧谐:调谐,和谐。⑥相益:互相补助,引申为互相增色。⑦回邪:不正,曲折。害:妨害。⑧弭:安抚。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王 勃 然 不 说
②若 夫 语 五 音 之 纪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王勃然不说 ( ) ②王鼓琴 ( )
③去琴按剑曰 ( ) ④夫大弦浊以春温者 ( )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夫复而不乱者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B、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C、退而甘食其土亡有 (《捕蛇者说》)
D、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吾是以知其善也。
②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5.邹忌用什么方式进谏成功的?你觉得邹忌和威王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九、阅读《王冕故事》完成1-4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④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⑤。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⑤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 B.听已辄默记 ( )
C.儿痴如此 ( ) D.恬若不见 ( )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何以战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3.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问题。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②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③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晋代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人。②韩豫章:指豫章太守韩康伯。③裈kūn: 裤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意。
(1)遗绢百匹 (2)裂二丈与范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人问:“痛邪?” B.是以啼耳
其真无马邪 (《马说》) 如是减半
C.范笑而受之 D.范笑而受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语句。
人宁可使妇无裈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上文之后,你觉得范宣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东瓯(ōu)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①,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②、文锦十纯③,命贾人为行人④,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⑤,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⑥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陶冶:烧制陶器,引申指砖瓦。②珏:jué,白玉一双。③纯:tún,匹。④行人:使者。⑤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⑥贾(gǔ)人:商人。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东 瓯 之 人 谓 火 为 虎
②迎 之 于 国 门 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国人咸苦之 咸:_____________ ②海隅之贾人适市 适:___________
③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 善:____________ ④冯妇攘臂从国人出 从:_________
3.下列句中的“而”与“而冯妇死弗悟”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共载而入馆 B.吾恂恂而起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可计日而待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顾:难道
1. 用“∕”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②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则难者亦易矣 ( ) ②贫者语于富者( )
③吾欲之南海 ( ) 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读完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答:
十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①,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②,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③,蠲其租赋④,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佣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佣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退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注释】①潜说友:人名;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 ②具:审定。置辟:指施加刑法。 ③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④蠲 (juān) :免除。
1.写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会府有具狱将置辟 ( ) ②震掷笔于地 ( )
③有言其过者辄喜 ( ) ④募有能出战者赏之( )
2.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 )
A.童逸而牧舍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震视牍疑之 震出其子示之
C.而其动如初 对如初
D.潴有浅深,势的曲直 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虽短,却从多方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件事,说说唐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卑鄙___________ ②驱驰___________
③悉 ④负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3.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以负陛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C. 固以怪之矣
D.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
5.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
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题(文言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①诞僻: 怪僻 ②搦(nuò)握 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④头裸体:不戴帽子
1.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停顿一处)。
①尤 喜 为 贫 不 得 志 人 作 画
②显 者 拂 然
【思路点拨】
这种题型一般考察句间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句中停顿有这样几种方法:①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后面(如:夫、盖、且、而等)②特殊的古今异义词之间(如:于是、可以、中间等)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④并列短语之间⑤“也”表停顿时的后面。
【参考答案】
①尤 喜 / 为 贫 不 得 志 人 作 画
②显 者 / 拂 然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周其乏( ) ②虽千金不为搦笔也( )
③舟既发( ) ④乃自先去( )
【思路点拨】
这种题型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能力。虽然考试内容出自课外阅读材料,但是离不开教材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和积累,超越了教材但是没有离开教材,所以平时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答题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参考答案】
①周其乏(贫困) ②虽千金不为搦笔也(即使)
③舟既发(已经) ④乃自先去(离开)
3.下列句中的“之”与“诱之入舟”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久之,目似瞑 D. 辍耕之垄上
【思路点拨】
这种题型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能力。对文言虚词的辨析,主要应依据全句的意思,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分析。同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和意义,平时应注意归纳。常考的虚词有:之、而、其、以、于、乃、且、夫、盖、则、然、者、焉、若。“之”的用法有: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如:“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诱之入舟”;②动词:到、往。如:“辍耕之垄上”;③结构助词,的;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音节助词,不翻译。如:“久之,目似瞑”。
【参考答案】B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出绢强之画
②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思路点拨】
文言文翻译常采用的四种方法:①留:文言文的地名、人名、时间不必解释,翻译是直接保留。②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③补:根据需要,将省略的内容补上,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④调:把词序转换成现代汉语习惯的顺序。翻译句子一般说来要求直译,尤其要注意的是重点词语在翻译时,一定要凸显出来。
【参考答案】
①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②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陈章侯想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以示抗议)。
5.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具有怎样的性格。
【思路点拨】
谈人物性格,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不能只从句子表面意思去分析,不能断章取义。谈性格特点时,不能泛泛而谈,要有明确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证明
【参考答案】
从“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可以看出陈章侯扶贫济困的品格;从“章侯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可以看出陈章侯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的品格。
【补充材料:译文】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陈章侯想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以示抗议)。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二 阅读二则古诗文,完成1-4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1、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日光下彻( ) 虽乘奔御风( )不可知其源 ( )悄怆幽邃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1、【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停顿处一般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等。
【参考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见/曦月
2、【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掌握,也是记诵积累能力。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如:下:在语境中是名词作状语,是“向下”之意
【参考答案】:向下;即使;能;深
3、【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记诵积累后灵活运用能力。翻译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⑴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4、【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同中求异能力。就文章描写水的方面做局部细微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各自的特点,揭示各自个性特征。
【参考答案】:[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潭水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三 古文阅读
⑴ 丞相匡衡者,东海人也。好读书,从博士受《诗》。家贫,衡佣作以给食饮。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补平原文学卒史。数年,郡不尊敬。御史征之,以补百石属荐为郎,而补博士,拜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诗》,而迁为光禄勋,居殿中为师,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甚善之,日以尊贵。御史大夫郑弘坐事免,而匡君为御史大夫。岁余,韦丞相死,匡君代为丞相,封乐安侯。以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史记·张丞相列传》)
⑵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1.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⑴ 数射策不中 ⑵ 主人怪问衡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 数射策不中( ) ⑵而迁为光禄勋( )
⑶ 而事孝元帝 ( ) ⑷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3.解释下列句子
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4.司马迁认为匡衡能成为宰相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数︱射策不中 主人︱怪问衡
2.多次、屡次; 升职; 侍奉; 回报、报酬
3. (匡衡)不出长安城门而官至丞相,这难道不是遇到好机会和命中注定吗?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4. 司马迁认为匡衡“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能成为宰相是“遇时而命也”,是运气好、命运好。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妥当,匡衡能成为宰相,一方面是小时候勤奋好学,“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愿得主人书遍读之”这些都说明他的认真,爱好学习。另一方面,“十年磨一剑”,通过努力他对《诗经》的理解在当时已无人能及,“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虽然成为宰相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诗经》,但这也是他努力勤奋坚持的结果。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后汉书·董宣传》)
【注释】: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诅。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
④帝:即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
⑥文叔:刘秀的字。 ⑦班:分发。
1、下列各句中,显示为红色的实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而纵奴杀人 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C、强使顿之 强:强迫。 D、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都。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显示为红色的虚词,指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因匿主家 (2) 而纵奴杀人
因格杀之 愿乞一言而死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赞美皇帝的恩德,并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4、翻译句子:
“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5、整体感知课文,指出“董宣”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1、【思路点拨】:“谢”一词存在古今词义的差别,在语境中表示“道歉”的意思。
【参考答案】:B
2、【思路点拨】:两个“因”都是“于是”的意思。两个“而”表示的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则表示“顺承”关系。
【参考答案】:C
3、【思路点拨】: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只是为了激怒皇帝,从而达到泄私愤的目的。
【参考答案】:D
4、【思路点拨】:解释时注意两个“为”都是“是”的意思。“亡”是“逃亡(的人)”的意思,“行”联系语境,可意译为“制服”的意思。
【参考答案】:文叔你是百姓时,敢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来查。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
5、【思路点拨】:归纳时要通读全文,有整体观,针对具体情节逐一作出归纳,归纳的语言要准确到位。
【参考答案】:执法严明、刚正不阿、宁死不屈、关心下属等。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约取而实得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贴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问观所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嘴熟,一字不逸。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选自《蒿庵闲话》)
【注释】①务期:一定要达到。②笥(xì):竹箱。③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④影响:此处指印象。⑤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⑥约:简要,精练。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 叶 奕 绳 尝 言 强 记 之 法
② 岁 无 旷 日
【思路点拨】中考中常见的断句类型主要以主谓和动宾两种,选题中两句皆为主谓停顿。
【参考答案】
① 叶 奕 绳/ 尝 言 强 记 之 法
② 岁 /无 旷 日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②录讫朗诵十余遍
③即就壁问观所录 ④俟再读有所录
【思路点拨】
在解答课外字词时要学会将课内古文进行知识迁移,然后带入文中看语句是否通顺。本题要解释的四个词,均能从课内找到范例,如:①“尝奏荐某人为某官”(《赵普》);②“用讫再或令药熔”(《活版》)③ “持就火炀之”(《活版》)④“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①曾经 ②完毕 ③靠近 ④等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嘴熟,一字不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古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注意字字落实,达就是要语句通顺,雅是言辞优美,对于中学生而言做到前两个就可以了。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要将每个字词落实到位,然后联系上下文使语句通顺。如文中的“逸”字,联系上下文就知道是漏掉的意思了。
【参考答案】
①每天看三五遍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字也不漏掉。
②不如我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4.有的人一生中读了很多的文章,但是到了真正写文章或说话时却什么也不会。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文章,把握中中心答案自然出来。
文章读得多,但是不求甚解,只是略知皮毛,浅尝辄止,因而真正吸收的知识不多,因而到了真正用的时候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参考答案】
启示:①告诉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要真正地做到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不是看到了多少东西。②要注重积累的方法。③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④学习要踏实,不能够浅尝辄止。
【参考译文】
叶奕绳曾经谈到(读书)加强记忆的方法,(说):“我天资迟钝。每当阅读一本书,遇到喜欢的内容就把它摘录下来。摘录完毕,朗诵十多遍,(然后)把它贴在墙壁上。每天一定(摘录张贴)十多段,至少也要六七段。(有时)合上书本,闲适散步时,就靠近墙壁,观看摘录(的文章片段)。每天看三五遍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字也不漏掉。墙壁贴满以后,就把第一天所贴的收到竹箱中。等到再读书有摘录时,补贴到那个地方。(这样)随时收取,随时补贴上,一年到头不空一天。一年之内,大约可以摘录和记得三千段。几年以后,腹中记忆的和竹箱中储存的(文章片段)渐渐地满了。我常常看到(一些)一心贪多而杂乱无章地阅读的人,(他们)略微有点印象就不再阅读了。(这样)稍微经过一段时间,就腹中空空了,不如我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①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既荐管仲,而位居管仲之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注释】①欺:(做生意分财时)占便宜。②贾(gǔ):做买卖 。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1)鲍 叔 终 善 遇 之。
(2)知 我 不 羞 小 节 而 耻 功 名 不 显 于 天 下 也。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给文言文语句断句的能力。这种题型近年来颇受青睐,南通市中考已经连续考了两年。所给两个句子中的第一句是主谓短语,第二句是动宾短语。断句时只要分清句子的结构组成将主语和谓语分开,将动词和宾语分开即可。
【参考答案】
(1)鲍 叔 /终 善 遇 之。
(2)知/ 我 不 羞 小 节 而 耻 功 名 不 显 于 天 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管仲事公子纠
③知我不羞小节 ④鲍叔牙既荐管仲
【思路点拨】
文言文语段来自于课外,但知识点来自于课内。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加点的字基本上都能迁移到课内文言文中去,因此,只要学生课内文言文掌握得扎实,并能正确运用迁移、取舍的方法就不难做出来。
【参考答案】①交游、游学 ②侍奉 ③以……为羞 ④推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B.鲍叔不以我为贪 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C.管仲之谋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鲍叔知其贤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语境义的辨析能力。每个选项都是由课外和课内两个句子组成。这无疑给辨析降低了难度。
【参考答案】 A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并能正确运用留、删、补、换、调、变等方法。
【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
②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管仲、鲍叔牙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试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对他性格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及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切忌脱离文本大而空的分析;还要注意要从多个角度切入,全面的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结合文章内容谈即可。例:鲍叔牙:心胸宽广,爱惜人才,扶危济困。管仲:有才能、有谋略,心存感激。(言之成理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砦①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砦,枪声隆然,砦中人踡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砦中人又骛伏矣,盖籍砦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②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徼天之幸,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狼群?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拯吾村,即以卫吾父。”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拏③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古文观止》
【注释】①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②齑:jī,细,碎 ③拏:ná,持拿;执取。后作“拿”。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砦 中 人 踡 伏 不 少 动
(2)所 击 杀 者 无 虑 百 十 人
【思路点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并列短语和关联词之间一般要做停顿。
【参考答案】
(1)砦 中 人/ 踡 伏 不 少 动
(2)所 击 杀 者/ 无 虑 百 十 人
2. 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显示为红色的字的意思。
①盖籍砦墙为蔽也( ) ②诸君无意则已 ( )
③悉吾村之众 ( ) ④去村四里有森林( )
【思路点拨】
在阅读时,学生要能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用课内的知识点解决课外的问题。对于一些平时未能接触到的词语,要能结合所在的句子去理解,当解释好后,要再放回句子中去检验。
【参考答案】①借 ②众,各 ③全,都 ④距离。
3.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度不中而轻发
非相度不得其情 (《治水必躬亲》)
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先自度其足 (《郑人买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思路点拨】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这样的题目要尊重原文,同时又要高于原文,注重整体把握。
【参考答案】B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
【思路点拨】
句子的翻译是古文中必考题之一,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技巧, 如留、删、补、换、调、变等。句子的翻译,最重要的是做到字字句句落实到位,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适当时候要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语序要做适当调整。
【参考答案】
①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村庄?
②冯婉贞挥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
5. 你觉得冯婉贞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
【思路点拨】
人物传记中往往考查对人物的评价。笔者认为学生在做这种题目时,要学会就人物所做的事情进行综合评价,而且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多个角度,尽量做到全面。我们需要尊重文本,就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评价。同时在答题时,一定要跟具体文本结合。
【参考答案】
从文中“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拯吾村,即以卫吾父。”可以看出冯婉贞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深明大义;从文中“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徼天之幸,或能免乎!”可以看出冯婉贞能够审时度势,分析敌情,具有较强的军事能力;从文中“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可以看出冯婉贞英勇奋战,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邹忌谈鼓琴
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邹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①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②,君也;小弦廉折③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④;钧谐⑤以鸣,大小相益⑥,回邪而不相害者⑦,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邹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⑧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闲?”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容:或许,大概。②浊:形容琴声宽缓。以:而。③廉折:指乐声高亢,节奏明快。④攫之涤,醳之愉者,政令也:手指勾弦用力,放开舒缓,象征政令。攫:用手指勾拨琴统,是古琴弹奏的指法。醳:通“释”。指放开琴弦。愉:《索隐》:“音舒也。”⑤钧谐:调谐,和谐。⑥相益:互相补助,引申为互相增色。⑦回邪:不正,曲折。害:妨害。⑧弭:安抚。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王 勃 然 不 说
②若 夫 语 五 音 之 纪
【思路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因而学生要熟悉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具体要求。第①题主要考查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因而在“王”后停顿;第②题主要考查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的停顿,因而在“若夫”后停顿。同时要认真审题,注意“每句标一处”的要求。
【参考答案】 ①王/勃然不说;②若夫/语五音之纪。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王勃然不说 ( ) ②王鼓琴 ( )
③去琴按剑曰 ( ) ④夫大弦浊以春温者 ( )
【思路点拨】
这道题侧重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题时结合积累,根据句意作出正确的解释。
【参考答案】①高兴 ②弹奏 ③放下(离开) ④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夫复而不乱者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B、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C、退而甘食其土亡有 (《捕蛇者说》)
D、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思路点拨】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理解的能力。解题时要回忆虚词“而”有哪些用法,然后根据句意比较选择。首先要明确例句的“而”表示转折,然后确定选项B。其余选项分别表示“并列”、“顺承”、“修饰”。
【参考答案】B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吾是以知其善也。
②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思路点拨】
这道题侧重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翻译文言文要本着“信”(忠实原文)“达”(通畅)“雅”(有文采)的原则,采用“调、留、换、删”的方法译文,尤其要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如“是以”、“夫”等。
【参考答案】
①我因此知道您弹得好;
②何止是谈论音乐,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都在其中啊!
5.邹忌用什么方式进谏成功的?你觉得邹忌和威王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思路点拨】
这道题侧重评价综合理解能力。解题时要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同时结合所学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探寻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要求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以鼓琴喻理,生动形象。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讲理,以音律来委婉规劝;威王:能够虚心纳谏,听取别人意见。
九、阅读《王冕故事》完成1-4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④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⑤。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⑤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 B.听已辄默记 ( )
C.儿痴如此 ( ) D.恬若不见 ( )
【思路点拨】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理解,注意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和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A.私下的意思 B.总是(常常),就 C.入迷 D.神色安然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何以战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思路点拨】
文言虚词的用法要仔细区别,细加比较。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领会其具体用法。
【参考答案】C
3.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文言文翻译要力求字字落实到位,兼顾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答案】
(1)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2)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呢?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要在认真读懂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回答。答题时注意结合人物的主要事迹,揣摩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问题。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②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③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晋代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人。②韩豫章:指豫章太守韩康伯。③裈kūn: 裤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意。
(1)遗绢百匹 (2)裂二丈与范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既要注意联系具体语境思考,同时要留意课本注释,往往题目出自课外,答案来自课内。第(1)小题的“遗”应首先注意读音,此处读“wèi”,《出师表》中有“以遗陛下”,给予的意思,两处词语的含义一致。第(2)小题的“裂”注意后面接了“二丈”做宾语,因而这个“裂”是动词,与《赵普》中“碎裂奏牍掷地”意思基本一致。
【参考答案】(1)赠送 (2)撕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人问:“痛邪?” B.是以啼耳
其真无马邪 (《马说》) 如是减半
C.范笑而受之 D.范笑而受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掌握情况。推断文言虚词用法词义:A项“邪”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B项“是”是代词,做“这”讲;C项“而”是连词,表修饰;D项“之”分别是代词、助词。
【参考答案】D
3.翻译下列语句。
人宁可使妇无裈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初中文言翻译可以采用意译。但关键词必须准确翻译。句中“宁可”“裈”“邪”在翻译时必须得到字字落实,否则就会失分。另外要注意句式是反问句。
【参考答案】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4.读了上文之后,你觉得范宣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解答本题必须能基本理解文意,提炼文段信息。语段讲述了有关人物的两件事,一是手指误伤而说不痛,二是不肯接受韩康伯赠送的绢。两件事分别表现了人物的孝悌父母、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孝悌父母、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的人。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东瓯(ōu)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①,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②、文锦十纯③,命贾人为行人④,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⑤,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⑥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陶冶:烧制陶器,引申指砖瓦。②珏:jué,白玉一双。③纯:tún,匹。④行人:使者。⑤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⑥贾(gǔ)人:商人。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东 瓯 之 人 谓 火 为 虎
②迎 之 于 国 门 外
【思路点拨】
正确地就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也可分析语法结构,确定句中停顿。
【参考答案】 ①东 瓯 之 人/ 谓 火 为 虎 ②迎 之 /于 国 门 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国人咸苦之 咸:_____________ ②海隅之贾人适市 适:___________
③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 善:____________ ④冯妇攘臂从国人出 从:_________
【思路点拨】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语境义。这几个词超越教材,而又紧扣教材,答题时,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参考答案】 ①都 ②到……去 ③善于,擅长 ④跟随
3.下列句中的“而”与“而冯妇死弗悟”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共载而入馆 B.吾恂恂而起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可计日而待也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是文言常见的文言虚词,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
【参考答案】 C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题型。翻译文言语句,要做到准确、通畅、明白,既体现原文意思,又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增、删、留、调。答题时抓住得分点,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句中的“其”“以”“故”在翻译时必须得到字字落实,否则就会失分。
【参考答案】
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用茅草覆盖屋顶,所以多火灾。(要注意“覆屋以茅”的句式特点。)
5.你能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解答本题必须能基本理解所选文言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参考答案】
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空出左边的尊位,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顾:难道
1. 用“∕”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②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朗读停顿。第①题中,按照停顿的规则:主谓之间应作停顿,本句“人之为学”是主语,所以应在“人之为学”之后停顿。第②题,句中连词“而”起连接作用,起转折作用,所以在“而”前停顿。
【参考答案】
①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②僧 富 者 不 能 至∕而 贫 者 至 焉。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则难者亦易矣 ( ) ②贫者语于富者( )
③吾欲之南海 ( ) 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文言实词的意思考查在中考中主要注重语境义的把握,这类命题注重将课内文言文与所选语段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文言积累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本题考查的四个加点词均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答案。
【参考答案】①容易 ②告诉 ③去、到 ④想(要)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翻译。中考文言翻译主要要求是:字字落实,语句通顺。学生在完成这类题目时,要运用所学的文言积累,揣摩句子中字词的意思,并注意命题者给的注释,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①您靠什么去呢?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4.读完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答: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弄懂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谈论的是治学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人们:①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②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③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意思对即可)
联系实际谈启示,只要抓住“努力” 、“立志”、“成功”等关键词即可,此题为开放性题型,不设统一答案。
十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①,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②,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③,蠲其租赋④,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佣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佣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退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注释】①潜说友:人名;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 ②具:审定。置辟:指施加刑法。 ③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④蠲 (juān) :免除。
1.写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会府有具狱将置辟 ( ) ②震掷笔于地 ( )
③有言其过者辄喜 ( ) ④募有能出战者赏之( )
【思路点拨】
这几个词都是我们课文中学习过的,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就没有什么问题。中考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基本上是我们课本上所见,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如果有未见过的或暂时遗忘的,既要认真回忆,又要学会从上下文的内容去推演,揣摩它的语境义,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完成答题。
【参考答案】①适逢 ②投,扔 ③过错,不足 ④招募
2.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 )
A.童逸而牧舍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震视牍疑之 震出其子示之
C.而其动如初 对如初
D.潴有浅深,势的曲直 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思路点拨】
这道选择题是从实词的语境义理解和虚词的运用角度进行考查。A选项中的两个“而”分别表示并列和转折关系;B中的第一个“之”指代案件,第二个“之”指代小孩子的父亲;C中的两个“初”都解释为“当初”;D中的第一个“直”意为“与曲相对”,第二个“直”解为“正确”,大家可能想不到。文中讲唐震找到那个小孩,与其父当堂对质,事情真相大白,案件得到“正确”的判决,在语境中理解为“平直、公正”也通。如果实在找不到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在这个语境中不可能理解成“与曲相对”,据此也可判定两个词意思不同。这样每个词的意思作用弄明白,题目也就做出来了。
【参考答案】 C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段译文比较简单,只要准确把握几个词的理解即可。“尔”意为“你”;“得”意为“能够”;“邪”语气词“呢”。中学文言文的翻译要力求字字落实,准确表述。
【参考答案】我如果听从你的话能够不死,城中百姓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
4.选文虽短,却从多方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件事,说说唐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道题要求选取其中一件事,并从这件事情中去挖掘人物性格,所以先要将事情准确、简洁概括,然后从事情中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准确地表达。
【参考答案】
唐震年少居乡,闻过则喜,律已甚严。唐震任临安府官员,面对潜说友仗恃贾似道势力执法错误,敢于抵制:正直公道。唐震主管信州,采取措施救济遭灾百姓:关心民生。他面对已经审定的案子,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避免了屈打成招的冤案发生:智慧尽责。面对城破兵溃,他放弃逃生,敌人面前,决不投降,为国而死:忠诚爱国。
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卑鄙___________ ②驱驰___________
③悉 ④负
【思路点拨】
解释加点字词要放在语境中理解,注意多义词,且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参考答案】①地位低下,学识浅陋 ②奔走效劳 ③全、都 ④辜负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思路点拨】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注意特殊句式,如第一句翻译注意调整语序: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此外还要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如第二句话翻译注意关键字词“及”“卒”“如”“其”。
【参考答案】
(1)在军事失利时我接受重任,在危急关头接受使命。
(2)到诸葛亮死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3.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以负陛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C. 固以怪之矣
D.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思路点拨】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直以来是难点,但也有方法可循。
(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
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2)数学代入法。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
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所谓代入,即将其中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代入到其
他句子中,看看是否通顺。
(3)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
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
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
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
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
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 “于是、就”解。
(4)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
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本题可这样理解:以负陛下(来)A.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B.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来)C.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D.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借)
【参考答案】B
4.(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
【思路点拨】注重积累。
【参考答案】 “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5.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
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思路点拨】
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积累,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参考答案】
尽心为国,不谋私等;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
【附:乙文翻译】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