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专】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 英文名 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除旧布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 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 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 年夜饭? 贴年红? 燃爆竹? 祭祖? 守岁? 挂灯笼? 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夕的传说? 七郎射夕? 熬年守岁? 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 春节 英文名 Spring Festival 别 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新年、大年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流行地区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华人华侨聚集地 节日起源岁首祈年祭祀 节日活动贴年红、守岁、拜年、祭祀、舞狮 节日饮食茶果点心、年糕、饺子、春卷、汤圆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设定地点中国 设定时间上古时代
民间习俗:
办年货 祭灶 扫尘 贴年红(挥春) 春联:年画: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守岁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游神 、年例、拜岁、庙会、拜年、派利是、烧炮竹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 英文名 Tomb-Sweeping Day 别 称 踏青节、行清节 节日时间 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节日类型中国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华人华侨聚集地 节日起源 干支历法、原始信仰、祭祀文化
节日活动; 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节日饮食 祭祖金猪、鲜果茶点等
节日意义: 礼敬祖先,亲近自然 设定地点 :中国
前一个节气春分 后一个节气谷雨 拜山流程: 清杂草、摆贡品、拜祭、鸣放鞭炮
六、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文名 端午节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别 称 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流行地区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 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节日活动: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节日饮食:粽子、五黄等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纪念人物: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起源时期上古时代
七、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八、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文名 中秋节、中秋節(繁) 外文名 ちゅうしゅうせつ(日)??(朝韩)Mid-Autumn Festival(英)
别 名:团圆节,秋夕,八月节等 时 间:农历八月十五日
习 俗:赏月、祭月、吃月饼、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 燃灯
假 期 :一天(中国) 流传地区 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
神话传说:嫦娥奔月? 吴刚折桂? 玉兔捣药? 玄宗故事? 月饼起义
九、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农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一、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课后积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1、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1)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关于春节的古诗;
1)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唐)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关于清明节的古诗: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 (宋)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杜甫《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白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关于寒食节的古诗:
1)孟云卿《寒食》:
二月江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2)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唐)韩偓《寒食夜》: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7、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1)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2)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夜放花千,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8、关于七月初七的古诗:
(宋)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课后练习】
春联的魅力
田广学
(1)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爸爸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2)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区)交界点,乃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街市繁华。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爸爸帮忙写春联。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他临摹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父亲所写春联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词讲究,鲜有重复,一本黄色竖版、充满沧桑感的《千家诗》是他春联创作的的主要“词源”,每年写春联时,他翻阅不下百次。二是字体俊美,别具一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3)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我想,这或许是爸爸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4)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5)记得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意思,“新兴理发社”的是隶书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古镇理发店”的是宋体春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两者各有千秋。
(6)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因此,我记存至今。
(7)流年似水,春去秋来。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直到去县城工作为止。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8)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9)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郎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10)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以“长城”为主题的第三届迎春征联一等奖作品: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流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巧妙地把古代诗人李白、虞集、孟浩然和王昌龄的诗句合四而一,浑然天成一副新的作品,可谓阳春白雪,令人赏心悦目。1990年初,广州《羊城晚报》举办以“春与马”为主题的迎春征联。获得一等奖的春联也让我迄今难忘:南岭梅香迎岁始,东郊草浅试蹄初。上联中隐去了“春”字,下联中隐去了“马”字,仅十四个字,盎然春意和骏马奔腾之势皆跃然纸上。
(11)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一点后者——俗。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经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12)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选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文有删改)
父亲和“我”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请概括出其中四件事。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8)段中画线句子。
文中大量的春联有什么作用?
本文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5.根据本文内容,为“春联”写一段自我介绍。(不超出所给字格)
【参考答案】
1.(1)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六七开始,就看见父亲天天忙着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2)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3)“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父亲带“我”品赏两家对门的新旧理发店的春联,认为它们各有千秋;(4)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春联品评的话语让“我”对那副春联记存至今。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印刷体”春联的发展状态比作墨润在生宣上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写出“印刷体”春联迅速增多的态势,表达“我”对“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的无奈,以及对传统春联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
3.文中大量的春联,体现春联数量多,极富魅力,受人喜爱,也表达了对传统春联文化的热爱之情;春联可在各个商号门市和学校等场所出现,体现其应用范围广、内容丰富,突出春联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春联讲究用词巧妙,对仗工整,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
4.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对春联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春联渐渐消亡的无奈、失落,还有传承传统春联文化的期盼。
5.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章围绕春联,在②段写了父亲为亲朋好友写春联,“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爸爸帮忙写春联。”;④段写“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⑤段写“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⑥段写了“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品评对联。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的态势,表现了对传统春联消失的惋惜。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春联,这些春联出现的场景不同,含义不同,进一步表现了春联的用途广,内容丰富,同时引用这些春联能给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是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文中回忆了与父亲写春联赏春联的情节,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怀念;写到了如今春联的变化,无论是内容上还是书写上都与之前的不同了,表现了“我”对传统文化消失的惋惜;在文章最后“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选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又表现“我”对这种传统文化重新振兴地期盼。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中对春联的品析和春联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加以介绍即可,还可以介绍一下如今春联的变化,结合作者的感情想象春联将来的发展等等。因为是“自我介绍”,所以文段中要采用第一人称。语句要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