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学案含解析(4份打包)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学案含解析(4份打包)岳麓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6 10:33:23

文档简介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汉字的演变(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2)秦朝“书同文”的背景、措施及影响2.书艺历程(1)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2)书法艺术历程的特点及表现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①刻画符号。
2.商周时期:商代的②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混乱状况。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③“书同文字”,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
1.书法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2)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士人群体的形成和壮大,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2.特征: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3.书法艺术的发展
朝代
原因
特征
代表人物或作品
秦汉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汉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秦小篆、汉隶已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为实用性文字
秦《泰山刻石》
魏晋南北朝
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一个特立独行的①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书法艺术的自觉阶段;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都能曲尽其妙
③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
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④草书狂放不羁,⑤楷书注重规范法度,⑥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
宋代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四大家
明代
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强调个性化创造

[易错提醒]
甲骨文不等同于我国最早的文字
中国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甲骨文只是已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能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轻巧识记]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巧思妙记]
书法艺术
[易错提醒]
汉字与书法不能混淆,汉字不等同于书法,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成。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变化,尤其是宋代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书法呈现个性化、世俗化的特点。
[素养透视]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一方面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家国情怀)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页
探究主题一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史料一 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古书上说: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探究点1 史料一中对中国文字起源的看法有无道理?并说明依据。
提示:无道理。因为结绳仅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刻画符号。
史料二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尚书·多士》
探究点2 史料二的说法是否可信?为什么?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
提示:可信。因为商朝已有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可信史料;对研究汉字的形成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史料三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史料四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是惟一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可追溯到4
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亚洲多国语言使用。
根据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名世界第二。如今,中国在国外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发展很快。简体中文全面取代繁体中文作为惟一的中文交流文字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繁体中文将定位于传统文化或艺术的层面保留下来。如今,简繁之争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民众反应也不一而同,但持简体中文这一进步观点的占绝大多数。
探究点3 根据史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其演变的特点。
提示: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演变特点:由繁到简,保留象形文字的特点。
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由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1
000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古代中国书艺的发展——汉字字体(金文)。
[得分思路] 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故B项正确;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故C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主题二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
《兰亭序》
探究点1 史料一中书法艺术属于谁的作品?其作品有何特点?
提示:王羲之。特点:虚玄灵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史料二
探究点2 观察史料二中两幅图,说明张旭和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并总结出隋唐时期书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张旭的狂草体现了盛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唐朝书法特点: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史料三
《兰亭序》
探究点3 史料三作品的作者有何地位?概括其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提示:“书圣”。反映了东晋书法的虚玄灵动,飘逸潇洒。原因:①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②士人群体的形成;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史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探究点4 请根据史料四回答宋代书法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史料五 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徵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探究点5 请根据上述史料指出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字体特征及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因
(1)发展阶段: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以魏晋为界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进入自觉阶段。
(2)主要字体特征: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具有实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开始盛行于晋代,它兼具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因:①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汉字功能发生变化,以适应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②汉字作为一种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文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素材。③随着文化的发展,知识群体的形成,成为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的动力。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中国的古代艺术——东晋的书法名家。
[得分思路] 篆书小篆创始于秦代,故A项错误;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故B项错误;楷书形成于汉末,故C项错误;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晋代开始盛行,故D项正确。
[答案] D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22页
题组1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下列汉字形体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小篆—楷书—隶书
B.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
C.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D.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
解析: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过程。
答案:C
2.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
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D.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
解析:关键信息: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题干关键信息反映了后人因“契之精而字之美”对甲骨文“神往”,说明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与反映;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3.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之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
A.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B.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C.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D.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解析:书同文的字体是小篆,书同文使文字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便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答案:D
题组2 书艺历程
4.魏晋时期,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被人用重金收买,不仅仅表明他的字写得好,还说明了(  )
A.魏晋时期的文人爱好书法
B.王羲之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C.王羲之以卖字为生
D.魏晋时期,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一观念已成为当时人的共识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书法艺术的特点。魏晋时期,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一观念已成为当时人的共识。
答案:D
5.(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王羲之的大意是,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钟繇擅长楷书,张芝擅长草书,王羲之的字体应该是楷书与草书的特点兼而有之。
答案:C
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  )
A.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
B.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
C.书法家艺术修养的提高
D.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对书法的要求是唐代铨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推动了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
答案:B
PAGE第8课 笔墨丹青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和战国时期绘画的材料及特点2.文人画(1)顾恺之与吴道子的绘画背景、特点及代表作(2)宋代和明清时期文人写意画的背景、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3.民间风情画:宋代和明清时期民间风情画出现及发展的原因与表现4.中国画的特点及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人们可以从①新石器时代找到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时期出现用②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两汉时期的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时代
特点
人物
作品
魏晋时期
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①文人画,强调②“以形写神”
顾恺之
③《女史箴图》
唐代
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④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⑤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三、文人意趣
1.进入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①意境。
2.明清时期,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出现了一些②风格奇特的画家,他们的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四、民间风情
1.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①《清明上河图》。
2.明清时期,为了使小说、剧本读起来更为有趣,刻书坊便用②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民间出现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3.中国绘画风格: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思维点拨]
中国画历经漫长的时代变迁,在绘画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思维点拨]
中国画的分类:(1)以题材的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等形式。
[素养透视]
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学习,培养审美情趣,体会绘画中蕴涵和积淀的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家国情怀)
[易错提醒]
中国“文人画”是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的绘画,其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意境是文人山水画的灵魂。
[图解识记]
民间风情画的兴起
[细节点拨]
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
探究主题一 不同时期及风格的绘画
史料一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探究点1 上面两幅人物画在绘画风格上有何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色?
提示: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形象柔美、流畅,富于动感,寓动于静,动静结合。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形成“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中的人物,线条圆润丰腴,变化多样,刚劲有力,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史料二
图一 宋巨然《秋山问道图轴》
图二 清八大山人《松柏图》和《瞪眼鱼》
探究点2 宋巨然《秋山问道图轴》属于什么画种?宋代这一画种缘何兴起?清八大山人画风与宋巨然画风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
提示:画种:文人山水画。
缘由: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到注重意境,山水画从起初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不同: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反映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开始突出个人的精神面貌,并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绘画派别,看似离经叛道,但实际上是绘画艺术个性化的体现。
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画出来的画。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其主要特征有:
(1)书画同源,诗、书、画多种艺术形式的聚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色。
(2)注重写意传神。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神似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精神。
(3)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笔墨,以线作为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不仅表现对象的形体,而且具有形式美感,能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4)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绘画不仅重视画品,而且注重人品道德。
(5)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总之,中国画是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寓情;将书、画、印三者融为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绘画——风俗画。
[得分思路] 《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主题二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史料一 书画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欣赏下列书法、绘画作品,回答问题。
探究点1 图一、图二的书法作品各有何艺术特点?共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特点: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讲求规范法度。
时代特征:国家统一,强盛的盛唐气象。
探究点2 欣赏图三绘画作品,请你从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两方面写出这幅画的解说词。
提示:解说词:描绘江南风光,墨色恬淡,构图不追求对称,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称为“残山剩水”。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治现状,表达了文人的不满。
探究点3 综合上述内容,你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提示:认识:书法、绘画的不同特点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又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史料二 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围观者为其点睛之笔所倾倒,纷纷向寺院施舍,“俄而得百万钱”。他为裴楷画像,紧紧捕捉人物特征,颊上加三根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造像,注意背景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说:“此子宜置岩壑中。”
探究点4 史料二反映了顾恺之的什么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代表作是什么?
提示:“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史料三
探究点5 从史料三中可以获得北宋绘画特点的哪些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提示: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出现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时代变迁对绘画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阶层,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1)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2)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大量出现。
3.两宋时期:(1)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2)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3)思想上理学兴起,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绘画作品上,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4)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4.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也出现了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绘画艺术形式。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
材料中“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中国画的特征是用景传情,即情景合一,故C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不符合中国画的特点,B项属于文人画的典型特征,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25页
题组1 绘画艺术的起源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集体舞蹈图     
B.《人物龙凤图》
C.《女史箴图》
D.马王堆汉墓帛图
解析:《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女史箴图》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马王堆汉墓帛图是在西汉时期,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2.下列绘画内容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是(  )
A.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图案,将人物、动物形象或抽象的几何图案描绘在地面或岩壁上
B.开始出现毛笔在绢帛上绘制作品——帛画
C.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D.创制法度,出现“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A出现在新石器时代;C出现在魏晋时期;而创制法度和“以形写神”绘画理论分别出现在唐朝和东晋时期。
答案:B
题组2 魏晋以来的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
3.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士人群体的出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市民群体的需要
解析: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绘画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理解的理想形式,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
答案:B
4.下列有关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B.顾恺之画人物注重捕捉人物特征
C.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D.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的代表作。
答案:C
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由此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解析:“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项。
答案:C
6.下图是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下列有关该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作品的作者为吴道子
B.体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
C.主题是描绘市井生活
D.作者善画宗教人物
解析:题干考查的是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它体现了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并不是描绘市井生活,故选C。
答案:C
PAGE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诗歌: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历史成因及地位2.小说(1)分析明清时期小说兴盛的主要原因(2)掌握明代“四大奇书”的内涵,并分析其文学特色(3)掌握清朝批判小说的代表作,分析其地位和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①诗歌总集。
(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②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
(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③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2)代表作品:屈原的④《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3)地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汉赋
(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⑤文采华丽的文体,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
(1)繁荣的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①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
(2)代表人物:主要有②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
(1)词又称③“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2)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派别
时期
人物
风格
代表作
豪放派
北宋
④苏轼
意境开阔,雄浑壮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宋
辛弃疾
⑤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婉约派
北宋
柳永
委婉含蓄、回还往复
《雨霖铃》
两宋之际
⑥李清照
浪漫哀怨,豪迈飘逸
《永遇乐》
3.元曲
(1)兴起:元朝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⑦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兴起背景: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三、明清小说
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①市民阶层兴起。
2.主要成就
(1)长篇小说:明代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②《金瓶梅》。清代的③《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④《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2)短篇小说集:明代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清代的⑤《聊斋志异》等。
3.历史影响: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思维点拨]
《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中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作品。
[图示理解] 古代中国的文学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素养透视]
通过认识唐代李白和杜甫诗作的不同风格,以及宋元市民文化的兴盛背景,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物史观)
[易错提醒]
不要混淆元散曲和元杂剧
(1)元散曲: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属于诗歌的范畴。
(2)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戏曲,它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思维点拨]
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素养透视]
阅读分析有关史料,认识明清小说多注重描写商人的活动,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黑暗,并初步表现出抨击封建制度和逐利生财等新思想。(历史解释)
[学法点睛]
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
探究主题一 社会环境孕育了先秦、秦汉的文学特色
史料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诗经·秦风·蒹葭》
史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探究点1 《诗经》为什么又被称为“诗三百”,并指出《诗经》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篇。价值:①文学:是古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歌发展奠定基础;②史学:诗篇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成为研究西周时期的风俗、制度的直接史料。
探究点2 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楚辞和《诗经》有何不同点,先秦文学对后世有何影响?
提示:不同点:形式上,楚辞突破四言体,句式更灵活,更适合抒发感情,具有地方文化色彩;风格上,《诗经》开现实主义先河,楚辞开古典文学浪漫主义先河;思想上,《诗经》展现人文主义情感更浓,楚辞集中体现诗人爱国爱民的思想。影响:汉赋是在吸收先秦文学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带韵散文。
史料三 有人说,汉赋的铺陈排比、文采华丽不是矫揉造作,它是时代的产物,带有深深地时代的印记。
探究点3 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的话?
提示:汉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汉赋的产生正是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1.先秦:《诗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造的一种诗歌体裁,代表作为屈原创作的《离骚》。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汉代出现了一种流行的文学体裁——赋。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的诗人有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和杜甫、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和李商隐。
4.宋元:宋代重文,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激发了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词成为两宋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苏轼与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柳永与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本题考点为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得分思路] 示意图中的“齐”
“郑”“卫”等名称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根据所学知识,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该作品集,故A项正确;B项中“汉相如”指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陶元亮”指东晋时期的陶渊明;C项中的“李将军”指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D项诗句是对秦朝在全国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焚书”的评论。B、C,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凸显朝代特色的文化素养
史料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
探究点1 依据史料指出宋词流派,归纳其主要不同点。
提示: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探究点2 到了宋代,文学形式为何发生了变化?
提示:变化原因:宋代政权林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尖锐,宋词句式灵活,比唐诗更能抒发感情;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宋词易配乐演唱,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史料二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之也。
——谢枋得《叠山集》
探究点3 (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词、曲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1)背景: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政治专权,社会黑暗。(2)区别: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联系: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而来的新诗歌体裁。
社会变迁对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影响
(1)唐诗: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这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这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2)宋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城市经济发展,宋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生活。两宋之际,金人南下,宋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宋词体现了词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元散曲: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文人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理解以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本题以元曲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元曲特点的准确认识。
[得分思路] “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 A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
题组1 《诗经》、楚辞与汉赋
1.有学者认为,
《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解析:《诗经》反映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故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祖先崇拜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2.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解析:《春秋》的编者孔子和《孟子》的作者孟子都是鲁国人,在今山东,图中对应的是②;《荀子》的作者荀况是赵国人,在今山西,对应的是①;《离骚》是楚国屈原的作品,对应图中的④。
答案:D
3.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丽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
A.社会动乱与经济凋敝
B.国力的强盛
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
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
解析: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因此体现在汉赋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B
题组2 唐至明清文学特色
4.“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列作品与白居易的作品风格相反的是(  )
①《诗经·国风》 ②楚辞《离骚》 ③杜甫《石壕吏》
④李白《将进酒》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白居易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①③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②④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C
5.“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①正确;一般词的句子是长短参差不齐,故②错误;两宋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并且词曲能吟能唱,更能表达思想感情,故③正确;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词曲作品,且不同阶段其风格独特,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题组3 综合知识点考查
6.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解析: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定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但并不是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B
PAGE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戏曲的起源(1)傩出现的原因、时间及发展(2)梨园的来历(3)宋代南戏出现的原因及区域2.戏曲的成熟(1)元杂剧的特点及历史地位(2)昆曲的特点及历史地位3.戏曲的鼎盛:京剧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历史地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
一、戏曲的起源
1.戏曲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先民头戴面具装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①“傩”,其中便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梨园:唐代宫廷中设置的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
3.南戏
(1)形成原因: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②瓦舍;民间表演技艺兴盛,各种通俗文化发展。
(2)含义:两宋之际流行于浙江③温州一带的一种戏曲。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1)兴起时间:元代。
(2)特点:将诗词、①歌唱、对白、音乐、②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昆曲
(1)由来:因兴起于江南昆山而得名。
(2)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
(3)表演特色:载歌载舞。
(4)影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③“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原因: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各地艺人集聚;乾隆年间,徽戏剧团①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推动了京剧的形成。
2.形成:徽班吸取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到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后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3.特点:京剧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来展现大千世界。
4.影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②“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深度点拨]
每一个民族的祖先,都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经常举行类似于“傩”的仪式,是原始时代人类活动的共同特点。
[重点精讲]
南戏为什么最初在温州一带产生?
两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另外温州一带自古社火活动兴盛,民间小戏极为丰富,这些都为南戏的产生提供了深厚基础和良好条件。
[重点精讲]
元杂剧流行的原因有哪些?
元杂剧得以流行,一是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壮大。二是与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有关,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仕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易错提醒]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与发展,而不是京剧的形成。
[易混易错]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剧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
探究主题一 凸显立德树人的戏曲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史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探究点1 史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提示:娱乐演艺场所。
史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探究点2 史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提示:京剧。
史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探究点3 依据史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史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探究点4 依据史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提示: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基本历程
1.萌芽——傩。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其中便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3.初步形成——南戏。宋代,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舍,有傀儡戏、皮影戏、杂技和说书等表演;两宋之际,在南方流行“南戏”。
4.戏曲成熟——杂剧。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并出现了著名的“元曲四大家”。
5.“百戏之祖”——昆曲。明中叶至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6.戏曲鼎盛——京剧。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其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被誉为“国粹”。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得分思路] 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学,故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行,社会等级观念并未弱化,故C项错误;由“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主题二 凸显家国情怀的国粹——京剧
史料一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探究点1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史料一,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提示: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史料二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探究点2 根据史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提示: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京剧表演具有虚拟性特征。
史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探究点3 根据你的了解,说出史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提示:红脸脸谱表示忠勇正义;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
探究点4 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提示: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京剧的地位和艺术特色
1.地位:在我国戏曲中,京剧是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传播范围最广泛,影响也最大,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2.艺术特色
(1)虚拟化: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为了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上体现出了虚拟性或写意性,而虚拟性或写意性则具体表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和舞台动作等方面。
(2)综合性:京剧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例如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而且它还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进行了有机结合。
(3)脸谱化:京剧依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和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根据不同的脸谱来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4)故事性:京剧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编剧,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并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或启迪作用。
(5)程式化:京剧表演的过程和形式都已规范化、固定化。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得分思路] 材料中的唱词只是对关羽英雄气概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揭露社会黑暗的意图,故C项的理解明显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对材料的理解均准确,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
题组1 戏曲起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如图物品在当时的用途不可能是(  )
A.驱魔        
B.娱神
C.避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先民的面具主要用来装扮成神灵、野兽,以驱魔娱神,故A、B、C三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戏曲的产生最初与哪种因素有直接关系(  )
A.政治因素
B.宗教巫术
C.经济因素
D.文化艺人的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直接关系”,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歌舞。
答案:B
3.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繁荣
B.民间艺人的努力
C.瓦舍的出现
D.民间歌舞云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
题组2 凸显立德树人的戏曲的发展与成熟
4.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元朝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进取无望,寄情于戏曲等形式,因此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C
5.如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题组3 综合知识点考查
6.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一副对联写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
A.真实性
B.通俗性
C.虚拟性
D.优美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古代戏曲中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的更替,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答案:C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