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大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6 10:49:38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史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初分封
A.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B.保证了姬姓家族最高统治地位的稳定
C.保障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D.加强了周朝对被征服地区的直接管理
25.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浮雕瓦片,上半部分刻画的是打猎场面,下半部分刻画的是农民劳作于田地的场面。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当时
A.豪强地主势力加强土地兼并的原因
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C.个体耕作模式制约农业发展的表现
D.农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情形
26.唐代统治者鼓励儒、道、佛之间相互论辩。德宗贞元年间,儒、道佛论辩于麟德殿,“始三家若矛輴然,卒而同归于善”。文宗太和元年,儒、佛、道御前论辩,其情形被载人白居易的《三教论衡》。据此可知,在唐代
A.三教并行且相互吸取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D.文化心态呈现保守趋向
27.雍正五年(1727年),湖广总督福敏奏称:“大江以南,皆系财赋重地,独至米谷,则江浙等省每赖湖广接济。”这反映了当时
A.湖广已成全国经济中心
B.江南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C.农本观念仍处主导地位
D.江浙湖广经济联系密切
28.
表1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闭关锁国状态仍在延续
B.丝茶出口竞争力日益削弱
C.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D.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转移
29.“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据此可知,这些新知识分子
A.深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C.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D.希望参与国家政权
30.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份文件中指出:“正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也就是无产阶级的中心城市,不但在帝国主义武力干涉的直接打击之下,而且帝国主义对于工商业行政的中心城市,有直接和经常的军事政治的控制。”因此,不仅工人还没有力量通过暴动来夺取城市,就是红军也还没有力量去攻占它们。这说明当时
A.国民革命运动遭受挫折
B.“左”倾路线的统治地位结束
C.中共需要调整工作重心
D.中共确立了明确的革命目标
31.图6所示的文献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相关。该文献内容出自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32.雅典城邦的公共建筑集中于城市之中,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建筑格局,主要有公民大会会场、议事会厅、议事会执行委员会会厅、圣庙和祭坛、剧场摔跤场、田径场等。据此可知,雅典城市
A.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操
B.营造了自由宽容的文化环境
C.提供了公民平等参政的条件
D.保障了希腊古典文化的繁荣
33.18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巴黎和外省出现了许多学院,这些学院组织聚会、倡导讨论、颁发各种学院奖,以表彰有建树的新思想。贵族夫人和有钱的资产阶级妇女也主持各种“沙龙”,对“旧制度"的抨击成为风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之间。这表明
A.新思想的社会基础广泛
B.社会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封建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启蒙思想逐渐得到传播
34.1923年2月,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及其在苏联境内招募的苏联方面工作人员的总数从1.6万名减少到2000名。6月,经双方协议,美国救济署结束了历时将近两年的对苏联饥民的赈济活动。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当时苏联
A.推行了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
B.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C.解决了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
D.加快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35.20世纪60年代末,欧共体六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超过了39%,而同期美国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
B.欧洲一体化的政策优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鸦片战争以前,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封建社会结构下的教育,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科举取士制度。这种传统教育,在创造和传承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0年冬,主持外交的恭亲王奕诉奏请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他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赀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1862年8月14日,北京同文馆正式成立,启动关防;英文馆开学,延请包尔腾充任教习,教授英语等课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德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迟福林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全纪录(1978-201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港口或其中任意一个港口的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新变化,在新政开展的过程中,从督办政务处的设立到1906年全面的官制改革之前,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以及练兵处、财政处等几个新机构,并裁撤了一些旧衙门,与此同时,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也在相应地进行。
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在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行政体制改革。(8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9年8月,斯大林由于种种原因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他对西方领导人极不信任,因而希望赢得加强军队和工业建设的时间。他还预料到德国和西方列强迟早会进行一场消耗战,而苏联则可拜互不侵犯条约之赐超然于战争之外,直到战争对它有利时再介入。“如果战争爆发”,他告诉他的同志们:“我们绝不可能按兵不动。我们将不得不参战,但我们必须最后一个参战。我们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个决定性的砝码,它将使天平倾斜。”这一战略是精明的,然而它却使苏联自食其果并差点毁了这个国家。该战略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德军和西方军队势均力敌,双方会互相残杀,从而使苏联红军成为欧洲大陆上居支配地位的军队。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德国军队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所有的对手,从而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而苏联则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影响。(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杜佑(735-812年),出身于仕宦世家。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杜佑完成历史著作《通典》,派人献给朝廷。杜佑为学不重术数,不尚章句,以为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张本。所以他论田制则深慨兼并之弊,论军事则力主强干弱枝,论边防则极诫穷兵黩武,凡此之类,无一不反映出他对现实政治的究心和主张。
《通典》在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时,杜佑着重阐述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他在《通典·自序》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杜佑从“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这一观点出发特别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杜佑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封建社会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基础,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佑编纂《通典》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佑的唯物主义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9分)联考
)高三年级期末考
刘,
历史答案
点:历史悠久;建立在封建社会结构的基
传承儒家学
道德规范
科举取士
分,任答3点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兴起;外交事务增加,清廷急需翻译和外交人才;传统教育不合

分,任答3点
揹施:普及义务教
多种职业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增设自然科学教育:高等学校教育注重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
意义:提高
素养
进程;奠定了德国科技大国和工业强国的基础。(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教育发展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不断探素和借鉴先进教育模式;教育改革是实现民族
题:武汉港口集团公司的发展是国家对内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2分
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等重大问题。武
港口集团公司借助
位优势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开放市场搞活流通,企业改郜
后有了竞争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
业活力,促进了武汉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武汉港口集团
武汉港口集团公司成为大型企业集团。(10分
论題:烟台港的发展是国家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的
(2分
述:该政策
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对
济活动的权限,给前来投资和提

术的外商以优惠待
放天津
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设立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
开放区,烟台利用这一政策,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促进了烟台港外向型
济发展和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烟台港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以武汉港、烟台港为
示例1、2综合作答
景:民族危机加深;清王朝面临统治危机;清末¨新政”¨的开展;传统行政体制存在弊端。(7分

评价:改变了传
政体制;促使中央机构向近现代转型;利于新政改革的推行
半殖民地色彩
6.(1)原因:粉碎英法祸水东引企图
防止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防止德日法西斯组建反苏联盟
避免两线作
分,言之成
利于反法西斯战线的建立;使德国避免
两线作战;加速了第
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致苏联对德国抱有幻想,放松警惕。(7分
探究历代典章制度
验教训;挽救
统治危
6分
(2)原因:隋唐前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发展,扩大了人们眼界;民本、重农思想影响
身具有严
格。(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