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

文档属性

名称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6 17: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和最有成就者,是中国古代思想、礼仪、文化的典范,他们的语言应该是规范而经典的。作为反映孟子思想文化和言论的《齐桓晋文之事》,行文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共约 1680 个字,而其中的虚词个数将近 500 。掌握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巩固掌握高中文言虚词的有效途径,下面对本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而用法复杂多变的 “ 之 ”“ 以 ”“ 于 ”“ 为 ”“ 而 ”“ 若 ” 六个虚词进行梳理分析,以便参考,也来商榷共同提高,其中有很多用法都是各种资料上难以查找的。
之,全文共出现 68 次,其意义用法如下(均指带点字,后同)
一、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一)代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未之闻也,即未闻之也的倒置。(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可译为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二)代保民而王的人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句式同上。没有人能阻挡他(保民而王的人)。
2 、其若是,孰能御之 ?
3 、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 “ 于 ” ,做复指宾语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 之 ” 指冒号之后所言。
(四)代牛
1 、王见之
2 、王曰:舍之 !
3 、以羊易之。
4 、故以羊易之也。
5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五)代 “ 以羊易牛 ” 这件事(或做这件事的原因)
1 、曰: “ 有之。 ”
2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做这件事的原因)
3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后一个之为做这件事的原因)
4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六 ) 代别人心思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七 ) 前文所提及的人
曰: “ 有复于王者曰: ‘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则王许之乎 ? ”“之 ” 指 “ 有复于王者曰: ‘ …… ’ ”这说话的人。
(八)代上文所说之事,做复指宾语
1 、王请度之 ! 代指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
2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代指: “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 轻暖不足于体与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 ”中的物品和人。
(九)代 “ 霸道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十)代王道
1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2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
(十一)代一般人民
1 、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十二)代五亩之宅,做间接宾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十三)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否定句中宾语倒置)
(十四)指示代词,译为 “ 这(类) ”
1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2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以上共 29 个)
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1 个)
1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7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8 、 “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
9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0 、故民之从之也轻
11 、君子之于禽兽。相类似的用法如: “ 寡人之于国也 ”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 3 个)
1 、夫子之谓也
2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四、往,到 …… 去,向( 2 个)
1 、牛何之?
2 、然后驱而之善。
五、结构助词 “ 的 ”
如 “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 “ 之 ” 都属于这种用法。
以 文中出现 48 个,意义用法比较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一、复音虚词 “ 以是 ”“ 是以 ” ,相当 “ 因此 ” 或 “ 因为这 ”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 “ 已 ” ,止
无以,则王乎 ?
三、 “ 所以 …… 者 ” 的固定格式,译为 “…… 的原因 ”
1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
四、用作连词,用法同 “ 而 ”
(一)表示承接关系, “ 以 ”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 而 ” , 或省去。
1 、挟太山以超北海 ……
2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 而 ”“ 从而 ”“ 又 ”“ 而且 ”“ 并且 ” 等,或者省去。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
2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
五、以为,认为,有时和 “ 为 ” 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 “ 以之为 ” 的省略
1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以王为爱 ” ,即认为王吝啬, “ 以为 ” 连用。
2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认为;后面的 “ 为 ” 是做之意。可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做事吝啬。
3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做 “ 以之为 ” 省略形式的如:
赵王以为贤大夫。 “ 以 ” 凭借的意思,此句应译为赵王凭借这件事(完璧归赵)认为廉颇是有才能的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 把 ”
1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以 ” 后省略了 “ 之 ” ,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完成)我的愿望。明白的把这教给我, “ 之 ” 指王道,即上文所说的具体做法。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给他们。
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树之以桑 ” 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树,种植之意,动词。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 “ 用 ”“ 拿 ”“ 凭借 ”“ 依据 ”“ 按照 ”“ 用 ( 凭 ) 什么身份 ” 等。
1 、 “ 以 ” 可译为 “ 用,用来 ” 的有
( 1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
( 2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可,能或能够之意, “ 以 ” 译为用(来)。
( 3 )对曰: ‘ 将以衅钟。 “ 以 ” 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
( 4 )以羊易之。
( 5 )是心足以王矣。用法同上,此句可译为这种心足够用来推行王道。下文 “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中的 “ 以 ” 用法同。
( 6 )故以羊易之也。
( 7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 8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 9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10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出现两次)
( 11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两个 “ 以 ” 后都省略了 “ 之 ” ,可译为用它来推行王道、使妻子儿女安定等。
( 12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文中出现两次)译为用这样的行为 ……
2 、可译为 “ 凭借,凭,依据 ” 的有
( 1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何以 ” 即以何,凭什么(区别),形:具体表现。异:动词,区分,区别。
( 2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以 ” 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 …… )
( 3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前三个 “ 以 ” 省略之(自己),可译为小的本来不能凭自己 …… ,后两个 “ 以 ” 直接译为凭借。
( 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能够;以,凭借, “ 以 ” 后省前文所提及的桑、鸡等。
七、可以、能够,和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法相同,和足连用
如: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足以 ” 是足够、能够之意。这种用法保存至今。
于 文中出现 30 个, “ 于 ” 是介词 , 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 , 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 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具体用法如下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 “ 在 ”“ 在 …… 方面 ”“ 在 …… 中 ”“ 向 ”“ 到 ”“ 自 ”“ 从 ”“ 跟 ”“ 同 ”“ 对 ”“ 对于 ”“ 给 ”“ 由于 ” 等。
1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于,在。
2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通 “ 毋 ” ,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
3 、君子之于禽兽也 …… 于,对于。
4 、有复于王者曰: ……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 对 ” ,也可略去。下文 “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 中的 “ 于 ” 用法同,不译。
5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文中出现两次)
6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第一个为 “ 给 ” ;第二个 为 “ 到 ” ;第三个引出动词 “ 御 ” (治理)涉及的对象 “ 家邦 ” ,不译;另外,加点的 “ 诸 ” 是文言兼词 “ 之于 ” 的合音。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个。
7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于,在。
8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一个是 “ 跟 ”“ 同 ” ,第二个是 “ 在 ” 。
9 、否,吾何快于是 ? 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
10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 “ 跟 ”“ 同 ” 。
11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 “ 在 ” ,第五个为 “ 给 ” 。
12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于,到。
13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于, “ 在 …… 中 ” 。
14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于, “ 在 …… 方面 ” 。
1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在。
二、被,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
1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 、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相同的用法如 “ 免于战乱 ”“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等。
而 文中共 24 个,具体意义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 ,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 一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 就 ”“ 接着 ” 或不译。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译。
2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二)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
1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文中出现两次)
3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 、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5 、犹缘木而求鱼也。
6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三)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 “ 因而 ”“ 才 ” 。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四 )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 但 ”“ 但是 ”“ 却 ” 。
1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则王许之乎?
2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出现两次)
3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此句可译为 …… ,但你难道为了这些吗?
4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但。
5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此句可译为那里有仁义道德之人处于上位却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
6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 …… 而,却。
( 五 ) 表示并列关系 . 一般不译 , 有时可译为 \ " 又 \ " 。
1 、王笑而不言。
2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 并且 ”“ 而且 ” 或 “ 尚且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二、用作介词,用法同 “ 以 ” ,来之意,表目的。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复音虚词 “ 而已 ” , 放在句末 , 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 相当于 “ 罢了 ” 。
1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2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若 文中一共 11 个,用法分析如下
一、像( …… 一样),如,好像
1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 、若是其甚与?像这样严重吗?此句可译为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 …… 是,这样,指孟子所说缘木求鱼之事;其,句中语气词,表测度;另外,其,有人认为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3 、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此句可译为如果像这样 ……
二、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1 、若无罪而就死地。 若,这样,作 “ 无 ” 的状语;就,走向。(文中出现两次)
2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文中出现两次)
三、连词。假如,如果。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四、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篇幅较长,虚词特多,真确掌握这些虚词意义用法,不久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层次,把握作者的论辩技巧,也对提供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有一定帮助。以上只是本人一点浅见,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