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6 11: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设计
本课立意
从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三个方面,说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三个子目的构成,分别是“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围绕食物,从生产、储备及加工方式等方面叙述其现代化的过程,并分析食物生产、储备及加工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必修上、下册的学习,对中外历史的发展已经有所了解,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背景知识。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第1、2课的学习,对于古代食物的采集、生产和近代食物物种交流及影响已经有所了解,为理解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课程标准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1.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 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认识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难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天津市微山路中学的白玉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选择性必修2的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2. 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认识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导入新课
(展示教材第13页图片——蔬菜温室大棚)
温室,亦称暖房,是指能透光、保温或者加温,可以避免外界四季变化和恶劣气候对其影响的一种农业、园艺业基本设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温室种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与露天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时间、收益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 现代农业的概念
(1)概念解读: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
根据1998年原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括,现代农业主要有三个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等;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根据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且还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
(2)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①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主要表述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这“四化”。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现代农业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农业的内涵是农业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的结合;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三者是从农业发展方式变革的视角来看待现代农业的。
③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主要将现代农业理解为商品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技术化等多方面的统一体。它实际所涉及的主要是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的现代化。
这种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出现的。
(3)现代农业的根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拥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现代产业,因而它应该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现代的科学和技术、现代化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来进行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农业,也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出表格)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①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方式。典型设施有环境安全型温室、禽畜舍、菇房等。
②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因此,20世纪后期,食物生产现代化向纵深化发展,高科技在食物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特点。
3. 20世纪以来,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1)汽油拖拉机和柴油拖拉机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因此,20世纪初以来,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自动化,各种机械的应用,使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3)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我们来看一段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在农业机器中的应用
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果。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
——历史纵横
问题:依据材料一,概括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答案提示:不难看出,发展趋势是农业生产技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4. 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杂交育种技术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动植物品种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
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运用杂交育种技术的原理,可以创造出具备杂种优势的动植物新品种。
具体表现
①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
350千克。
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
克。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
千克。
(展示教材袁隆平图片)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育种、种植、研究与发展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本图是袁隆平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随时监测杂交水稻的生长态势。
④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
均亩产量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⑤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
5.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1)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大型肉牛场、奶牛场规模也在万头以上
(出示教材第14页的现代化养鸡场图片)
现代化养鸡业是应用现代的科技方法和生产方式进行蛋鸡和肉鸡生产的产业。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养鸡业首先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产业化工业,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养鸡开始向现代化养鸡业过渡,出现了蛋鸡和肉鸡的分工。
我国的现代化养鸡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四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养鸡大国。
(2)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背景
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传统储备主要靠经验积累,现代储备主要靠科技发展。
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2)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由百吨发展到千吨、万吨。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展示教材第15页现代粮仓的图片进行说明——这是位于辽宁沈阳的国家储备粮粮仓。)
粮仓是储存粮食的专用建筑物,是粮食储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粮仓是指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管理运营粮食储藏仓库。现代粮仓的式样主要有房式仓、筒仓和地下仓等类型。本图为筒仓式的现代粮仓,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作为仓壁材料,具有密闭性好、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高、容量大且占地少、性价比高等优点。
(4)低温储粮技术的采用
低温储粮技术,是利用制冷机械产生的冷气对自然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和除湿,通过风机及粮仓内的通风管道使冷却后的空气穿过粮堆,使粮食温度降到15℃以下。低温储粮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可靠、合理、符合绿色环保理念要求的储粮技术,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效的粮食储备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3.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冷链技术是基于机械制冷的冷冻、冷藏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食物储备技术,是指某
些食物原料、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制品和药品等特殊商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使用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温环境下,保证产品的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药品安全特殊供应链系统。
由于食物、生鲜以及药品等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冷链物流应运而生。
(3)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
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各种生鲜食品,而且能够在家里保存较长的时间,方便使用。
(4)冷库:可以分为冷冻库和冷藏库两种,是制冷设备的一种。冷库技术是随着冷冻、冷藏等制冷技术发展而兴起的新型仓储技术。(图为浙江舟山渔民准备将运输船冷库中的金枪鱼运输上岸)
冷库主要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等制冷机组、蒸发器、保温系统以及电控系统组成,是用于食品、乳制品、肉类、水产、化工、医药、育苗、科学试验等恒温贮藏的冷气设备。在海洋捕捞等渔业生产中,将船只改造成运输船冷库,有利于海鲜类产品的保鲜和防腐等。
过渡: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物生产、储备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有其双重性。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延缓了食品的使用期,对人类消除饥饿危机和丰富食品种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一些技术被不法生产者利用,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现代社会,饥饿问题仍然是困扰人类的重要难题之一
(1)概念解读
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粮食安全
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达成广泛共识的比较通行的概念,是曾经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在1984年所提出的,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这一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
①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②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③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也就是说,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了粮食生产、供应及收入等内容的完整的、系统性的概念。
(2)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与对策
(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大饥荒
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个国
家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1840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000多万。
——历史纵横
师:这段材料简要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非洲大饥荒,反映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我们再来看一段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
材料三
2. 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在已经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
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
4.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要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 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是11月16日)
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答案提示: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
应对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另一方面,需要从粮食生产与供应入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同时,还要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3)具体对策:
①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
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
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展示教材第16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徽标”图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是各成员国间讨论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
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障人类免于饥饿。
联合国粮农组织徽标由三个英文字母FAO,拉丁语以及一枚麦穗,共三部分组成,意思是“让我们有面包”,麦穗代表着粮农组织的农业属性。
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以及消除饥饿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
的人口。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
自给的方针。
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
取得巨大成就。
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18年达到65789.2万吨。
过渡:与粮食安全相关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现代化大大地丰富了食品供应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2. 食品安全的原因与应对
(1)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壤污染,他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应对:各国通过法治途径加强监管治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多管齐下,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四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
师:本则史料摘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34条,该法律条文详细列举了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通过这则史料可以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并运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世界各国在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时,都会把基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预警体系建设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的监测、溯源和预警技术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师:下面,我们通过思维导图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思维导图
师:最后,我们通过几道题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反馈与评价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大多价格贵,维修成本高,而近年来出现了“共享农机”,由专业机构出资购置农机,用共享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服务,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扫码就能用而且非常省钱。但是存在农民的地块小且分散,有的农民不会用智能手机,有的农民不会操作现代化的农机具等问题。据此可知
A.农业的机械化弊端显现
B.科技推动农业的集约化
C.农业创新需要政策支持
D.农业从人工化到智能化发展
正确选项:C
解析:据材料可知,“共享农机”存在优点,也存在问题,因此这一新事物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够全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的集约化,故排除B项;农业智能化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材料中现代农机仍需人工操作,故排除D项。
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
A.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B.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
C.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
D.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正确选项: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国情下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类型,A正确。“唯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由科技水平所决定,排除C。人地矛盾只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素之一,排除D。
从公布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正确选项: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排除B项。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师:本节课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课后作业
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问题: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解题关键: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提示:可以结合课文的相关知识,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等方面的成就,进而说明这些成就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